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42

第42章

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安排下宣布禅位,赵匡胤做了皇帝,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定都于汴京(今开封)。赵匡胤史称宋太祖。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随后,赵匡胤向天下发布诏书,实行大赦,封柴宗训为郑王。

●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在军队拥立下,代周自立登上皇帝宝座。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匡胤如今当了皇帝,当然也不能让手下的将领们吃亏。

进了开封,赵匡胤设宴庆贺,大封有功之臣,以前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提升为殿前都点检,石守信做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其他的有功之臣也一一封赏。赵匡胤当了皇帝,可有一些前朝后周的将领认为从前柴荣与赵匡胤拜天祭地,结成金兰之好,称兄道弟,但柴荣去世才一年多,赵匡胤便自己当了皇帝,这些将领不甘心下跪称臣。对于这些人,赵匡胤当然毫不手软。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与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他们不愿臣服赵匡胤,也要当皇帝。赵匡胤便令大将石守信等人攻打李筠和李重进,宋军兵强马壮,将士作战勇敢,李筠和李重进节节败退,最后他们走投无路,纵火自焚而亡。消灭了二李,其他有异心的人也不敢有二心了。这时,宋朝的政局趋于稳定。

赵匡胤扫平了内乱,他并没有因此就满足,接着便开始着手整顿朝廷内部事务。

公元961年,赵匡胤下令调任了慕容延钊,派慕容延钊到外镇做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这官职,自从慕容延钊以后,就不再设立了。

日子过得飞快,眨眼到了秋天。这一日夜晚,赵匡胤在宫内设下筵席,召集众将一起喝酒,武将席位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王审琦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与石守信同样?军权在握。殿内点满灯笼,整个房间灯火辉煌,赵匡胤与众将军推杯换盏,酒兴正高。这时,赵匡胤举起酒杯,动情地对大家说:“今日我请的各位,有的是朕的结义兄弟,有的是追随朕多年南征北战、冒死杀敌的老部下。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痛饮,真是让我十分高兴!今日大家都无须多礼,只管畅怀欢饮,尽欢才休。”将领们全站起来,举杯向赵匡胤敬酒:“祝圣上寿比南山。今后有什么事情圣上只管吩咐,我们粉身碎骨也要为圣上出力。”赵匡胤请大家继续喝酒,众将交谈很是高兴。

“嗳!”赵匡胤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众人听到叹气声都放下酒杯,间:“如今天下太平,有什么让圣上哀声叹气的呢?”

“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天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赵匡胤话音刚落,众人全急忙问:“为什么会这样?”

赵匡胤接着说:“古人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谁不想做皇帝呀,今日我赵匡胤坐在皇位上,不知明日皇位之上又坐的是谁?”大家纷纷表态说:“我们至死都拥戴圣上,决没有异心!”

赵匡胤说:“不是这样,联怎能不相信你们呢?只不过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能保证不动心吗?真若那样的话,咱们君臣战场相见,那可怎么办呢?!”

众人一听,一个个都汗流浃背,这是够令人恐怖的,“这可怎么办,圣上快给想个办法,我们全部照办。”

这时,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人无非追求安乐富贵,子子孙孙全不受罪罢了。若是大家交回兵权,你们和我之间没有猜忌该多好啊!我给你们多多的钱财,让你们添置田地房屋,再买一些歌姬舞女,天天享乐。那样,我对你们没有猜疑,这才叫联放心,你们也过着好日子,你们说好不好?”众人听罢,一起对赵匡胤说:“一切听万岁安排。”赵匡胤笑道:“大家不必如此这样,快全起来,让咱们君臣痛饮一番。”

次日,众将借口有病,请求朝廷收回兵权,宋太祖痛快地答应了,封了众将有职无权的大官,赏赐给他们好多钱财、土地,君臣是其乐融融。自此,赵匡胤便把军权收归己有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收回京城中禁军的军权,宋太祖仍嫌不够。公元969年,宋太祖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收回了一些老资格的地方节度使的军权。

●女中豪杰萧太后

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改元保宁,辽国内部才渐渐稳定下来。耶律贤死后,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太后萧绰摄政。萧绰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

萧绰的家族是辽国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辽国9位皇帝统治的200年中,这个家族出了17名北府宰相,21个驸马。《辽史》中所记的20个后妃,有18个都姓萧,其中5个是皇后,萧家有“国舅帐”的美称。翻阅《辽史》,会发现到处都是“萧太后”,但只有萧绰最能干。有一次,萧思温的几个女儿在家中扫地,别的女儿都是敷衍了事,仅萧绰把地扫得一尘不染。萧思温禁不住高兴地说:“此女以后必能当家做主!”后来,萧绰进宫做了耶律贤的皇后。

早在耶律贤在位的时候,体弱多病的耶律贤就让萧皇后主持国政。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萧皇后命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应战,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显示了知人善任的政治才能。

辽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太后时只有30岁,她哭着对大臣们说:“我们孤儿寡母,部族的人不服,听说外面又要打仗。我们该怎么办啊?”耶律斜轸、韩德让等人忙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您相信我们,一切就好办!”特别是韩德让,更是对萧绰忠心耿耿,萧绰也十分宠爱他。有一次比赛打马球,有个叫胡里室的贵族不小心把韩德让撞下了马,萧绰竟然大怒,命人将胡里室推出去斩首。后来,萧绰还下诏让韩德让改名耶律隆运,作为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裔,又让圣宗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韩德让。韩德让也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萧绰母子,年逾古稀还亲自出征,不料在归途中得了重病,死后葬在萧绰的陵墓旁边。

后来,萧绰亲自驾着战车领兵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辽宋订立“澶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宁。萧绰执政27年,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原文化。经过她的励精图治,辽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她对契丹民族的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斧声烛影”太祖死

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忽然驾崩,年仅50岁。两天后,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赵匡胤屏退左右,与弟弟酌酒对饮。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时而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砍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赵匡胤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赵匡胤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身体一向非常健康的赵匡胤就驾崩了。得知赵匡胤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主持大事。然而,王继恩却去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自己府门外等候。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着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假装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是为太宗。赵匡胤之死,蹊跷离奇,“斧声烛影”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宋太宗消灭北汉

公元978年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第三年,吴越王钱椒为了继续讨好大宋进京朝见新皇帝。赵光义一见正中下怀,寻个理由把钱椒扣留在京城,然后逼迫他交出所辖州县。钱椒无奈,只得将吴越国所辖州县拱手相让。据守泉州、漳州的陈洪进得到消息,自知赵光义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而自己的势力还不及小小的吴越国,于是也主动向大宋献出二州。至此,赵光义便将矛头指向北方的北汉和辽。

公元979年春天,赵光义便向北汉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任命潘美为北路招讨使,带领崔彦进、李汉琼等人四路进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今河北邢台)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军援军。北汉主刘继元得知宋军大举来犯,果然向与之“素有渊源”的辽朝搬兵求救。辽朝国主知道大宋如若灭了北汉,必定会再犯大辽。唇亡齿寒,便积极派兵援助北汉。由辽太宗四子耶律敌烈协同大将耶律沙率军前往。

当赵光义得知辽军来了,就派郭进领兵阻拦,两军相会于白马岭(在今山西)。耶律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告,领兵攻打郭进的军队,结果被郭进一刀斩于马下。辽兵死亡很多,不得不撤退,宋军大获全胜。

宋太宗知道辽兵被打败,就派兵攻打太原城。北汉皇帝刘继元得到辽兵残败的消息,万般无奈,只好投降宋朝。于是,刘继元率文武百官到北城外恭恭敬敬地迎候宋朝皇帝一行,听候发落。不料,正当受降仪式接近尾声之时,在太原城楼上传出一声的大喝:“主子投降,我不投降!誓与宋朝战个你死我活!”众人闻声皆向城楼望去,赵光义也不禁抬头相望。只见太原城楼上有一员金盔银甲的大将,威风凛凛,煞是雄武。旁边知情人立即告诉赵光义,此人便是刘继业。刘继业本姓杨,只因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立战功,被北汉主刘崇赐姓为刘。他现任北汉建雄节度使,名震南北。赵光义对他早有耳闻,爱才心起,便派朝中德高望重之人进城对其好言相劝,特别指出为保全城中百姓不要再战了。刘继业是忠义之士,这才大哭一场,开门放宋军进城。赵光义见招降了刘继业这员大将,万分高兴,当即封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同时厚厚赏赐。从此,刘继业恢复原姓为杨,他就是世人传颂、颇具传奇色彩的杨令公。至此,北汉灭亡了。

●杨业雁门关血战

宋、辽高梁河之战后,又进行了一次战役,辽军惨败,于是决定报复。公元980年,辽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大举攻宋。宋将杨业(刘继、?业)即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出其不意,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又逢“后院起火”,顿时溃乱。雁门关守军趁势开关冲杀过来,宋军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杨业获得雁门关大捷,号称“杨无敌”。

不久,赵光义派兵分3路攻辽。杨业在西路军中,做潘美的副帅。3路宋兵士气高昂,连战连胜,很快收复了山西的大部分失地。辽国萧太后得知军情紧急,亲自率兵南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攻下啄州,节节胜利。这时,杨业建议佯打应州,吸引敌人来战,潘美坚决不同意,派杨业领兵从雁门关大路出发,向朔州行进攻打辽军。杨业领兵出击,不幸途中中了辽兵埋伏,一时间四面辽军蜂拥而至,将他团团围住。在杨业以寡敌众、浴血苦战之时,潘美带兵在陈家谷等候少时后早己撤离。杨业感到形势已极为不妙,就带领剩下的将士与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死战。最终,杨业因气力已绝,中箭被俘。杨业长叹:“皇上对我恩遇如山,我本想杀敌立功,反而被奸臣嫉妒,往死路上逼,致使鏖战兵败,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被俘之后,杨业绝食三日,不屈而死。

●宋真宗泰山封禅

澶渊之盟后,宋朝国势趋于平稳,王钦若为了排挤宰相寇准,亟言澶渊之盟为莫大耻辱,寇准遂被罢相,而宋真宗赵恒也常为难以洗刷城下之辱而怏泱不乐。王钦若等迎合真宗想建大功业的心理,力作圣人的神道设教的舆论鼓动。当时宰相王旦对此表示反对,真宗特诏王旦共饮,临走又送他一坛黄封御酒。王旦拆开一看,竟是一罐耀眼的珍珠!王旦长叹一声:“皇帝行贿,要堵住我的嘴,奈何?”从此违心地依从真宗,对这类蠢事不再发表异议。

公元1008年,正式议定行封禅,宋真宗命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同为封禅经度制置使,权三司丁谓掌度封禅所需粮草,王旦等主持有关的礼仪。大兴土木,修筑道路,建立行宫,东行泰山封禅的各类准备活动由此全面展开。同年十月,真宗一行自澶州(今河南濮阳)至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之后,又进行祭孔活动,真宗亲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冬月回京,前后47天。自封禅还后,满朝文武官员争相献贺功德,真宗则大行赏赐,举国若狂。此次封禅共耗费830多万贯钱,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

●包青天铁面无私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清官和贪官总是相对存在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给了每一个人走出不同人生道路的可能。有的人选择了做为了一己私利而祸国殃民的贪官,而有的人则选择了做贴近人民的廉洁守法的清言。包拯就是后一种人,他那铁面无私的“包青夭”的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公元999年,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包拯自小严守父教,刻苦读书,28岁时考中了进士,由此登上了仕途。包拯做过多任地方官,还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种重要职务。因为他曾被授予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衔,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在包拯的宦游生涯中,有许多品行是当时的官吏所难以具有的,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刚直不阿、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包拯的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仅仅是出于对宋朝统治安危的优虑,还出于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反对“诛求于民无纪极”,要求宋仁宗“恤生灵之重困”。为此,他多次为民请命,要求朝廷免去各种无名科敛,赈济受灾百姓,不要派苛虐刻薄的人当转运使等职务,以免骚扰百姓。他对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宋仁宗庆历初年,包拯调到端州任知州。端州地处岭南,是有名的端砚产地。原来的知州每年都要百姓用极好的端砚为皇帝上贡,此外,还多要数十倍的端砚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到任以后了解到制砚工匠制作端砚从勘察、采石到加工成砚台要花费许多血汗,知州向百姓大量征收端砚,便增加了他们的劳动,造成了人们没完没了的负担。好多老百姓都被搜刮得揭不开锅,吃不上盐。包拯亲自清点了仓库里的端砚,又命令书吏把历年使用端砚和支付砚工的工钱,以及官绅贪污的事实都讲了一遍。然后明确规定:凡是州中官吏士绅贪污的端砚,一律交归府衙;砚工的工资由州府付给,不得向百姓摊派制砚赋税;库存端砚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几年后,包拯离开端州时,没有带走一只端州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