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10

第10章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鲁哀公、晋定公等人在黄池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国都里只剩一些老弱残兵。勾践乘机率领大军攻吴,夫差闻讯火速回国相救。但由于士兵疲于奔命,被越军杀得大败,夫差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与范兹商量后决定同意讲和,并退兵回国。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8年发动了灭亡吴国的战争。经过长达三年的相持时期,在公元前475年,越军对吴形成了包围之势,又经过两年之久的围困,夫差终于被逼自杀。

勾践灭了吴国后,杀了伯嚭这个无耻小人。此后,勾践带领大军渡过淮河,北进中原,迫使晋、齐等中原诸侯国家会盟于徐州,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写下了春秋争霸战争的最后一个篇章。

●兔死狗烹文种死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后来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范蠡走前,给文种留了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文种不信。

一天,勾践把文种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儿,你还不如跟着吴国的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看是不是能救了他们。”说完就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富可敌国陶朱公

范蠡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了吴国后,范兹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在一个夜晚,他带着家眷离开了祖国,来到了齐国。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他成了一个大富翁。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我挣钱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为“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传说他的财富足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收入,即所谓的“富可敌国”。后来,人们常以陶朱公来指代富翁。

范蠡一生三次迁移,他所到之处,一定有所作为,治国可以立奇功,理财可以致大富,他的德行及出色的处世能力赢得了后代无数人的赞颂。

●赵魏韩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中原大国晋国也日渐衰落。晋的权力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人说:“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作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智伯瑶就筑坝放水冲淹晋阳城。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张孟谈分析说:“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于是,韩、赵、魏三家全歼了智家军,智伯瑶也死于乱刀之下,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

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从此以后,韩、赵、魏与秦、楚、燕、齐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卫商鞅变法强秦

秦国为了成就霸业,在各国招募人才。秦孝公声称,要是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在魏国的商鞅听到这一情况,也前往秦国。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他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刑名之学感兴趣,当时在魏国做官。虽然魏国国君对他很好,但他感到魏国力量太薄弱,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商鞅到秦国是通过他人介绍而去的,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商鞅又去向孝公说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提不起兴致。但等商鞅第四次给秦孝公谈以仁义治理国家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被商鞅说动,决定推行商鞅的新法,实施变法。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几个部分:第一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第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励兵士杀敌立功,军队中的官位大小,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绩有多大。但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商鞅的努力,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秦国的力量大增,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重要的官职,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多个城池,最后将魏国的都城也攻下了。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巧个城市封给了他。商鞅原来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不久,商鞅被逼造反。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发兵攻打商鞅。最后,商鞅兵败被杀。商鞅死后,新法被废,秦国历经近20年的变法毁于一旦。

●孙膑装疯斗庞涓

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惠王见魏国的实力日渐衰落,便出榜召贤,寻找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治理国家。

有一个叫庞涓的魏国人知道了魏惠王招聘人才,想去试试,就和自己的义兄孙膑商量。孙膑是齐国人,他与庞涓一起向一位隐居在鬼谷、自号“鬼谷子”的大学问家学习军事。孙、庞二人声气相投,便结拜为兄弟。庞涓将准备应招的事和孙膑一说,孙膑十分赞成。临行时,庞涓对孙膑说:“我去了以后,如果能够得到重用,一定也把哥哥推荐给魏王,让我们有福同享。”

庞涓来到魏都,见到了魏惠王,很受惠王的赏识,便任命他为大将兼军师。庞涓把魏军抓紧操练了一阵,就去攻打宋国,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不久,齐国来攻打魏国,也被庞涓战败了。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了。

墨子有位叫禽滑厘的徒弟到了魏都,便直接去见魏惠王,向他举荐孙膑。魏惠王就责问庞涓,庞涓只好请来了孙膑。魏惠王见到孙膑不胜欢喜,孙膑对惠王也是有问必答,且头头是道,惠王由此对他倍加喜爱,重用之意溢于言表。魏王如此对待孙膑引起了庞涓的不快,便私下暗算,以奸计骗取孙膑的家信,并作以删改,然后告知魏王,说孙膑里通外国。魏惠王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相信了庞涓,并将孙膑处以膑刑(除去膝盖骨),还在脸上刺了字。

庞涓假模假样地命人把孙膑送到宾馆休息,医治膝伤,每日都给他好菜好饭,自己电常去探望他,陪他谈心解忧。一个多月后,等孙膑的伤口长好了,庞涓就骗孙膑把其祖传的《孙武兵法》写给他。后来,孙膑知道了真相,心想:庞涓真是衣冠禽兽!我怎能把《孙武兵法》传给他呢?又想:“若是不写,他恼羞成怒就会把我杀了。”孙膑想出一个自救的办法。

一天晚上,孙膑突然疯了,把饭菜都掀翻在地上,又把刻好的书简扔在火里,吵吵嚷嚷不停地骂。庞涓以为孙膑骗他,命人把他扔到猪圈里。孙膑在猪圈里倒头便睡,醒了以后拾起猪粪就往嘴里填。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刻写兵书的事就搁下来,可对孙膑仍不放心,依旧派人监视着他。孙膑拖着残疾的身体,在猪圈中出出进进,每日疯疯癫癫的,却没人看出他是装疯。

禽滑厘听说了孙膑的遭遇,便与齐国大臣田忌商议搭救孙膑的办法,用齐威王的名义派了个使团去见魏惠王。到使团回国的前一天夜间,禽滑厘将孙膑藏进了封得严严实实的车中,把他的衣服换给使团中的一个人穿上,照样躺进猪圈里。过了几天,假扮孙膑的人也跑回齐国。庞涓发现孙膑不见了,还以为孙膑掉到井里淹死了!他没想到,这时孙膑早就平安地到了齐国

●围魏救赵齐军胜

元前356年,赵国国君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境内)相会。赵国的举动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动武,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出兵攻赵,包围了其国都邯郸。赵与齐有同盟关系,这时见局势危急,遂于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闻报赵国告急,就召集文武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齐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去对赵国的信用,又会给齐国争雄造成困难,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朋的计谋完全符合齐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齐威王欣然采纳,他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近一年。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且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锋,以解救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建议。他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一旦这么做,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上,便于最终战胜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建议,统率齐军主力迅速向大梁万向挺进。魏军获知情报后,不得不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候,齐军已把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之中。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上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沉重的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退兵减灶”马陵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死,他的儿子齐宜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齐军依照孙膑的计策,又一次猛捣魏都大梁。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撤围回国,与魏太子申的兵马合力夹击齐军。

一天,庞涓察看了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派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当时惊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却只能供五万人用的了,庞涓得知后一阵窃喜。

到了第三天,庞涓追到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庞涓这才放了心,他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两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其实,这是孙膑在运用“退兵减灶”的方法诱敌。他命令齐兵将武器辎重沿路丢弃,并逐日减少军中做饭时堆制的锅灶,使庞涓产生错觉,误以为齐军兵士大部逃亡,已溃不成军。

庞涓果然上当,率兵一直追到齐国境内马陵(在今河北)。马陵道十分狭窄,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便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乱木塞路。”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齐兵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这时,一个兵士看到树上刻了一行字,因为天色渐黑,庞涓便叫人举火辨认,只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可是已经太晚了。因为火光即为孙膑给齐军规定的放箭信号。顷刻,原已埋伏好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惨重,庞涓兵败被擒。

●苏秦说六国合纵

东周洛阳人苏秦曾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学成后游历多年,始终没有成就。后来,苏秦回到家里,家人都很看不起他,嫂子不给他做饭,妻子不给他缝衣服,连父母都不和他说话。苏秦羞愤之下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苏秦将自己关在房里,整日整夜地攻读《太公阴符》。有时读到半夜实在很困,他就拿起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以至于血一直流到脚上,就这样强迫自己振作精神。凭着这股精神,苏秦从书中读出了治国安邦之道,准备再次出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治国主张。

公元前329年,苏秦先到了秦国,游说惠王。但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非常不欢迎到处游说的士人。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很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得离开了赵国,去了燕国。

苏秦在燕国逗留了一年多,公元前328年才得到燕文侯的召见。苏秦向燕文侯分析当前形势,说强大的秦国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燕国之所以还没有受到侵扰,是因为赵国挡在前面,牵制了秦国。苏秦劝说燕文侯与赵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燕文侯很赞同苏秦的意见,于是就资助了苏秦车马钱财,让他出使赵国,进行合纵抗秦。

此时,不喜欢苏秦的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乘机以同样的道理劝说赵肃侯。赵肃侯听了很动心,决定任苏秦为相国,还送给苏秦很多钱财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苏秦又先后游说了韩、魏、齐、楚四国的国君,四国最后都同意组成同盟抵抗强秦。于是,六国合纵成功,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主管联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