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知识全知道
18767000000020

第20章 身体篇——身、心、灵合一的修炼(4)

4. 学会宽容:宽容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中,夫妻、邻里、同事之间难免有矛盾和烦恼,处理不好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影响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被人曲解和伤害时,有些人本能的反应就是报复。然而,报复虽然可以发泄怒气,减轻心中的负荷,求得一时痛快,但其结果是激化矛盾,甚至造成可怕的后果。退一步海阔天空,此时,人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宽容了,心境就好了,由内而外地,人也就美了。

5. 想象美容法:每晚临睡之前,盘腿端坐在床上,深呼吸三次,然后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想象自己置身于清澈的湖水旁,头顶明月当空,湖畔绿草如茵;想象自己的皮肤如月亮般皎洁,清澈的湖水滋养着皮肤。如果你面部有雀斑,则可想象雀斑点点消退,皮肤变得光滑、细嫩。每次15分钟左右,坚持下去,约两周之后即可见效。虽然想象美容法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它确实是有效的心理美容方法之一,不妨试一试。

97

心理学是什么?——入门篇

心理知识全知道

>> 不可不知,现用现查

98

心理学是什么?——入门篇

心理学是什么?——入门篇

像理性人一样思考——入门篇

经世济民,是为经济——前沿篇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篇

看不见的手——市场篇

心理学是什么?——入门篇

心理学是什么?——入门篇

心理学是什么?——入门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认知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我”就是未解之谜——自我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别让情绪左右你——情感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身、心、灵合一的修炼——身体篇

轻松拥有好人缘的心理学

——人际关系篇

■ 敞开心扉能给人好感——自我暴露定律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别人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总体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初次见面时待人接物的习惯所决定的,这称为社交性。社交能力强的人善于闲谈,但谈话中未必会涉及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是由一个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本意、内心展现给他人所决定的,这称为自我展示性。

这两种类型的开放性通常是完全独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致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时,自己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就可以感到对方是信任你的,他想和你达到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她)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不知怎么总能有人来帮助他(她),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功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但是却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实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觉地感到对方对自己是出于需要、还是出于情感而来往。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对食物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情感纽带下结成的关系,要比暂时的利益关系更加牢固。

实际上,人和人在情感上多少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就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便能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对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当然,“自我暴露不足”虽然不好,但过度也是不好的。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做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之中。

■ 得人好处会想着回报——互惠定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一些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让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样的特种兵,他们经常被派去抓俘虏。

有一个德国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区,突然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枪。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闯入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打动了,这个举动引发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甚至他根本没有接过那块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并在一瞬间打动了他。德国兵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定律”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到了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实际上他们并不认识他。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然地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以为是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或者以为自己忘记了这个教授给他们寄卡片的原因。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时,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是给他送礼物,或是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物,我们也会对他这么做。

中国讲究礼尚往来,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现。这似乎是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一起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人的一方支付,因为他有求于人。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合适。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继续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时回报,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反过来要求你一件事,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这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赶到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里也是如此。其实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不像歌里和诗里表现的那样,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 对别人过好,对自己不利——交往适度定律

我们讲过互惠定律,就是人们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要同等地汇报。于是有的人便以为,他如果对对方特别好,对方也会对他特别好。其实,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就是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你对别人过分的好,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引起三个不良后果。

对一个有劳动能力、智商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付出是个性成长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就是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这也是我们在互惠定律里阐释过的。

正因如此,虽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因为这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对方的情。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选择疏远。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更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如果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要留有余地,或者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中国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你对别人适度地好,对方会感激你,也会回报你;如果你对对方过好,时间长了对方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反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对方给惯坏了。

这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显现得很多。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你对子女过好,会让他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一旦将来让他独立解决困难,他就觉得你对他太不好了。还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有时,妻子对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对他百依百顺,反而让对方轻视你的感情。因为人们对于太容易得到东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对方对你付出的不珍惜,反过来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结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爱情关系里面,一个人不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而应该适当地向对方提出索取,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

在公司里面也有这个规律。有的老板一开始比较仁慈,给员工较高的工资。可是市场风云变幻,后来生意发展不顺利,公司财务吃紧,只好又降低员工的工资,而这又导致了员工的抱怨。作为老板,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避免过于乐观,不能把员工工资定得太高,因为你提高他的工资他高兴,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人大多如此。为了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许诺年底的奖金,但那要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为前提。

第三个不良后果,就是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自己更有影响力。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你会很容易被利用。尤其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方法,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投射定律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走到那间房子前时,他敲开门,主人刚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就是劈头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以为来了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这个笑话是说,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因为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

在心理学上,那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