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的真理
18766500000063

第63章 卖场布置的真理(3)

中岛空间格局设计是采用高低结合,还是高柜结合内退的形式?要结合柱子的位置、中岛区的面积和高柜长度而定。如果柱子没有在通道线的附近、中岛区深度在5米左右,应采用高度和内退的形式处理,这样可以加大通路的空间尺度,而且对品牌的陈列形象有好处。如果中岛区面积较大,深度较深,应采用高柜和低柜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满足卖场通透的要求。

●电梯的两侧处理

电梯两侧如果是次边厅,应考虑高柜和低柜结合,或通透高柜与高柜结合的方式。其中高柜背面作为公共区域的一部分应考虑统一处理,以提升卖场的视觉效果,特别应注意的是次边厅尽可能不要做门楣,因为次边厅的位置是客流较大的节点,如果流向或空间过于拥堆,会造成人流的不畅。

电梯两侧如果是通道,应考虑一部分采用低柜处理,即可充分利用有效的面积,同时也可提升商业氛围,还可以保证卖场的通透性。

中空四周的格局设计。中空作为卖场的公共空间,要确保其视线的合理穿越,因此在中空周边不宜四面全部做高柜,应确保最少有两个面为顾客提供可以停留的点。使中空真正成为卖场的核心和热点,同时也可以确保中空四周的有序互动。

●边厅的格局设计

边厅的格局设计应根据业种的不同及通道的宽度而定。如果做鞋区、青春休闲的边厅太深,一般可以考虑高低结合的做法;而男装、女装如果通道过窄可以考虑内退的处理方式,但模特台以开放式站模为主;如果高柜做到通道线的可考虑安排橱窗处理,以增加卖场的视觉效果。

“L型”百货卖场的空间格局设计

“L型”百货卖场与“一字型”百货卖场的区别在于“L型”卖场客流方向更加复杂,单一平面上聚散的节点多于“一字型”百货卖场,但如果处理得当,“L型”百货卖场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卖场陈列更加饱满,购物氛围更加强烈。

针对“L型”卖场与“一字型”卖场的两点不同之处,在中岛区格局设计、电梯两侧格局设计、边厅的格局设计上应对流向的变化、节点的增加给予足够的考虑。特别是L型的转折点上,高柜的方向应随通道的变化而改变,确保卖场足够的通透性,不会使卖场产生死角。同时在节点上应结合业种及格局的变化而改变空间格局设计,以满足各向人流流动及视线的通畅。

当然以上阐述,只是百货店卖场格局设计最为普遍的问题。作为日益繁荣、变化万千的现代百货店会因经营的业种不同、建筑结构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消费文化的不同,差异性也较大。但空间格局设计的原则是相同的:既要满足品牌陈列的要求,同时要顾及到品牌与品牌之间、品牌与卖场之间、品牌与各楼面之间的关系与过度,确保卖场整体氛围。

当某品牌的卖场设计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或者因为商场整体格局的调整、改变,或者经营理念的调整,卖场必须做一定改造,改造需遵循的原则:

相似性原则:借鉴周边成功的品牌、成熟的品牌、销售好的品牌经验。

合理性原则:在销售好的前提下,以商品整齐、整洁的为原则;在销售不好的情况下,必须破坏原卖场平静的气氛,将货品进行调整。

时机恰当原则:大的改造不能在销售旺季、双休日、节假日。

随时改造原则:小修小改,随时进行,以货架移动、模特出样不断进行调整,销售好的时候可以不动,销售滑坡时一定要改造。

占优原则:亮度比周边品牌亮一点,卖场比周边品牌宽一点,服务比周边品牌好一点。

吸引法则

最吸引的总在最内部

在超市的规划设置中,总是通过将高购买率,最吸引顾客的商品或区域放在门店的最深处或主要的通道上,以便吸引顾客完全的将自己的门店光顾一遍。

家乐福的二楼主要是展示一些非食品的商品。从二楼卖场入口进入的最右边主要是家电(如电视机,空调,电扇等)和手机售卖区。在卖场中部主要划分为四部分:音像制品(书籍,VCD等)、家居用品(睡衣、拖鞋、拖帕等)、日常用品(电池、水杯、饭盒等)、衣物(有品牌和无牌子的成衣、内衣)。在卖场的最靠后的左手位置主要是卫生洗化用品等,如皂类、卫生纸、牙刷等;中间位置主要是10排左右的落地货架,主要放置化工品(如:洗发水、洗面奶等类似品);最右边(既最里面)主要是雅芳、美宝莲等化妆品的销售,有醒目的品牌标志。

接下去是一楼食品类的布局。熟食,生鲜,速冻等最吸引顾客的区域设置在门店的最内部,一方面靠近后场的作业区,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顾客走遍全场。

果蔬区一般被认为高利润部门,通常的布局是满足顾客的相关购物需求,安排在肉食品的旁边。

由于奶制品和冷冻品具有易融化,易腐蚀的特点,所以一般它被安排在顾客购买流程的最后,临近出口,同时奶制品和冷冻品通常在一起,这样有利于设备的利用。

烘焙品的主力商品是面包,销量大,毛利高,大多被安排在第一货架和靠近入口的地方,这样不仅会刺激高价位的面包的出售,而且还会避免顾客遗忘。

杂品部分主要在超市卖场的中央,采取落地货架形式,布局为纵向陈列,这样顾客就可以透视纵深,

还有一项商品规划的设置就是一般部门的设置规划本着防盗防损的目的,一些丢失率较高的商品会专门安排在一些特定的角落,例如:口香糖总是在收银台前,化妆品总是在门店内的醒目的地方。

卖场通道的设计,超市的通道划分为主通道与副通道。主通道是诱导顾客行动的主线,而副通道是指顾客在店内移动的支流。超市内主副通道的设置不是根据顾客的随意走动来设计的,而是根据超市内商品的配置位置与陈列来设计的。良好的通道动线设置,就是引导顾客按设计的自然走向,走向卖场的每一个角落,接触所有商品,使卖场空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下各项是设置超市内通道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足够宽

所谓足够的宽,即要保证顾客提着购物筐或推着购物车,能与同样的顾客并肩而行或顺利地擦肩而过。不同规模超市通道宽度基本设定值如表:

超市通道宽度设定值表

单层卖场面积 ?主通道宽度?副通道宽度

300平方米? 1.8米? 1.3米

1000平方米 2.1米? 1.4米

1500平方米?? 2.7米? 1.5米

2500平方米 3.0米? 1.6米

6000平方米以上 ?4.0米? 3.0米

通透

通道要尽可能避免迷宫式通道,要尽可能地进行笔直的单向通透通道设计。在顾客购物过程中尽可能依货架排列方式,将商品以不重复、顾客不回头走的设计方式布局,避免顾客在购物时产生疲惫感。

少拐角

少拐角处是指拐角尽可能少,即通道途中可拐弯的地方和拐的方向要少。有时需要借助于连续展开不间断的商品陈列线来调节。我们可以看到,大多零售卖场都是以十字线路来设计通道,商品货架笔直整齐的排列与主通道的两端。

没有障碍物

通道是用来诱导顾客购买商品的,通道应避免死角。在通道内不能陈设、摆放一些与陈列商品或特别促销无关的器具或设备,以免阻断卖场的通道,损害购物环境的形象。

强迫购买路线

许多卖场设计都是入口设计至最高层,出口设计至最低层。顾客经历整个购物过程必定途径整个卖场。

卖场通道设计、商品陈列设计都属于硬布置,即此类布置较稳定,不会经常更换,因为这是根据消费习性来的。也有的卖场会定期根据销售情况,对卖场的货架排面进行调整。但由于消费者对卖场的熟悉程度影响到了购物的便利性,所以卖场的整体硬布置调整是不能经常的,但一成不变的购物环境又会使消费者产生疲惫感。为解决这种变与不变的矛盾,卖场通常引入软布置的方法。

无意法则

卖场的布置与设计,应以便于消费者参观与选购商品、便于展示和出售商品为前提。卖场由若干经营不同商品种类的柜组组成的,卖场布置和设计就是要合理安排各类商品柜组在卖场内的位置,这是设计卖场的一项重要工作。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应将卖场的布置与设计当作创造销售(而不仅仅是实施销售)的手段来运用。

消费者的意识是具有整体性特点的,它受刺激物的影响才可能产生,而刺激物的影响又总带有一定的整体性。因此,构成了消费者意识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并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此,在售货现场的布局方面,就要适应消费者意识的整体性这一特点,把具有连带性消费的商品种类邻近设置、相互衔接、给消费者提供选择与购买商品的便利条件,并且有利于售货人员介绍和推销商品。

消费者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两类。消费者的无意注意,是指消费者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因受到外在刺激物的影响而不由自主地对某些商品产生的注意。这种注意,不需要人付出意志的努力,对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很大意义。

无意法则就是在卖场的布局方面考虑到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将有关的商品柜组如妇女用品柜与儿童用品柜、儿童玩具柜邻近设置,向消费者发出暗示,引起消费者的无意注意,将无意转化为有意,刺激其产生购买冲动,诱导其购买,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应考虑商品的特点和购买规律

如销售频率高、交易零星、选择性不强的商品,其柜组应设在消费者最容易感知的位置,以便于他们购买、节省购买时间。又如花色品种复杂、需要仔细挑选的商品及贵重物品,要针对消费者求实的购买心理,设在售货现场的深处或楼房建筑的上层、以利于消费者在较为安静、顾客相对流量较小的环境中认真仔细地挑选。同时应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调动柜组的摆放位置或货架上商品的陈列位置,使消费者在重新寻找所需商品时,受到其他商品的吸引。

应尽量延长消费者逗留卖场的时间

人们进入超级卖场购物,总是比原先预计要买的东西多,这主要是由于卖场设计与商品刻意摆放的原因。卖场设计为长长的购物信道,以避免消费者从捷径通往收款处和出口,当消费者走走看看时,便可能看到一些引起购买欲望的商品,从而增加购买。又如,把体积较大的商品放在入口处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卖场备有的手推车购买大件商品,并推着手推车在行进中不断地选择并增加购买。超级商场购物信道的这一设计思路,可以为其他业态所借鉴,尽可能地延长消费者在售货现场的“滞留”时间。

售货现场的信道设计要考虑便于消费者行走、参观浏览、选购商品,同时特别要考虑为消费者之间传递信息、相互影响创造条件。

进入商店的人群大体可分为三类:有明确购买动机的消费者、无明确购买动机的顾客和无购买动机的顾客。

无明确购买动机的顾客在进入商店之前,并无具体购买计划,而无购买动机的顾客则根本没打算购买任何商品。他们在进入商店参观浏览之后,或是看到许多人都在购买某种商品,或是看见了自己早已想购买而一时没碰到的某种商品,或是看到某些有特殊感情的商品,或是看到与其知识经验有关的某一新产品等,从而产生需求欲望与购买动机。

引起这两类顾客的购买欲望是零售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种欲望、动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彼此在商店进进出出、在卖场信道之前穿行时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在售货现场的信道设计方面,要注意柜台之间形成的信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央信道要尽可能宽敞些,使消费者乐于进出商店,并能够顺利地参观选购商品,为消费者彼此之间无意识的信息传递创造条件,扩大消费者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加商品对消费者的诱导机率,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购买动机。同时,也可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较为舒适的购物环境。

商品的陈列要注意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要既能美化店容店貌又能扩大商品销售。消费者进入商店,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一般要经过感知--兴趣--注意--联想--欲求--比较--决定--购买的整个过程,即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过程。针对消费者的这种购买心理特征,在商品陈列方面,必须做到易为消费者所感知,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引起注意,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其做出购买决定,形成购买行为。因此,商品的陈列方式、陈列样品的造型设计、陈列设备、陈列商品的花色等方面,都要与消费者的这种购买心理过程相适应。

卖场设计,要深入地研究消费者心理,了解、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活动,要处处体现零售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软布置法则

卖场软布置包括导视系统和气氛渲染布置。导视系统即卖场内引导顾客购物的视觉引导布置,包括各类功能指示牌。如各商品分区指示,各服务分区指示等,也就是通常说的VI系统的一部分。

从对销售的直接促进成效来看,气氛渲染布置无疑成为关键点。气氛渲染就是根据不同的销售状态给卖场穿上适合的外衣,从上到下,穿衣戴帽。布置的点位包括卖场大门、卖场上空、促销活动区、促销背景墙、地面、收银区、服务台等。应用的包装形式以光色效果、软性的可更换的印刷品、广告制品为主。

理解卖场里的色彩基本原理

顾客关心颜色,因此应考虑怎样强化颜色,把顾客最想要的颜色陈列到最显眼的位置。色彩的运用能增加展示的趣味,色彩和图形能创造出展示的焦点,有序的颜色运用可以带给展示商品强烈的视觉效果,色彩的合理运用,更能帮助营造出一个美观展示情景,加强展示效果。注重利用和发挥色彩的作用,创造动人的,充满魅力的卖场。

粉色红色以及蓝色巧妙组合,给人热情浪漫心情释放的美好感觉,顶灯藏光设置光明亮绝不刺眼,宽松的环境感觉而放松和随意。

黯淡的冬季过去了,明媚的春天到来,应该用明亮柔和的颜色来表达。用其他颜色时也应该考虑用明亮柔和的颜色。黄绿、粉红、淡蓝,小草,新叶,桃花,樱花;

夏季,用强烈的对比色来烘托出一个挑战的季节。同时要注意明亮度和色彩度较高的颜色,并处理好色彩搭配的协调性。蓝色、水色、绿色;海,天空,水,绿叶,草原;

天高气爽的收获季节,给人以一种踏实的丰富感,使用颜色需要符合这一特征,以紫色,紫红,深绿的搭配比较适合。黄、灰黄、土黄,月亮、干草、土;

寒冷的季节里,大量使用暖色调,一般多使用亮度较低的颜色。如果想要突出效果,采用纯色效果会更好,例如:纯白、红、灰;圣诞节,春节等盛大的节日。

从乳白到鹅黄再到棕色,E·LAND旗下的卖场采用的多为这种暖感大地色系的调子,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从轻到重的渐变环上配合不同的性格特性需求营造从柔到刚的整体色调,控制起来十分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