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隐藏在成功背后的78条创业铁律
18751500000014

第14章 天才的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刻意求新,独树一帜(1)

创业铁律:

皮尔·卡丹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下,刻意求新,独树一帜,是使自己的时装长盛不衰的主要办法。

创业故事:

皮尔·卡丹是天才的服装设计师,曾三次获得巴黎时装最高奖——金顶针奖。在1974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本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

1922年,皮尔·卡丹出生于世界名城威尼斯近郊。他从小就对服装感兴趣,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念中学的时候,由于贫困,皮尔·卡丹的父母再也无法维持这个家庭了。皮尔·卡丹不得不从中学退学去做工,他的选择是去裁缝店当小学徒。

1945年,皮尔·卡丹来到“帕坎”时装店搞设计。当时,许多著名演员都在这家店订做服装,这给了他一个得以崭露头角的机会。在皮尔·卡丹成长的过程中,法国现代派作家让·郭都和画家克里斯蒂昂·贝腊的美学思想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把这些应用到自己的服装上,为自己赢来了许多订单。

1950年,卡丹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他以全部的积蓄在里什庞斯街买下了“帕斯科”缝纫工厂,并租了一个铺面,独立开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不久,皮尔·卡丹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巴黎的大小报纸上。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们不嫌他的门面小,纷至沓来,要求订做。1954年,他的第一家时装店正式开张了,地点在圣君子旧郊大街。在这里,他不断创新,制造出更多令人震惊的新闻。

伴随着法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大批妇女冲出家庭的樊篱,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整个欧洲的社会消费大增。卡丹敏锐地捕捉住这一机遇。毅然提出了“成衣大众化”的口号,把设计重点放在一般消费者身上,让更多的妇女和男士买得起、穿得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不管是从社会意义上看,还是从服装本身的意义上看,它都算得上一个壮举!

“成衣大众化”在商战中是出奇制胜的妙计,而在服装界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革。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本身,它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消费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历重重困难后,卡丹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1960年前后,卡丹开设了两家很出名的时装零售部:“亚当”专营男装、领带及束腰大衣、运动装;“夏娃”系高级女装商店。他的顾客包括前伊朗皇后、法国总统夫人及英国的温莎夫人等。紧接着,卡丹的系列童装问世,并迅速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

卡丹所设计的童装怪诞离奇,极富幻想力,仿佛一幅幅童装图案就是一个个儿童的神话和梦想,这不仅打破传统童装单调、平淡的陈旧形式,而且使落后的法国童装与高级时装一起走向世界。

卡丹的成功惊动了整个法国,报纸在头版用《卡丹时代已经到来》为题,称赞了他的成功。1962年,法国服装业行会在巨大的压力下,把代表法国服装业趋势的卡丹请回来,还让他出任主席,直到今天。

到现在,皮尔·卡丹拥有600多种不同的专利产品,为皮尔·卡丹工作的人员达17万人,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其品牌遍及五大洲,据说如果把卡丹牌的领带连接起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

作为法国的10大富豪之一,卡丹究竟拥有多少资产,谁也不知道,有人说至少有4亿美元,也有人说10亿美元。但这样一个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一生却过着极其俭朴、不引人注目的生活。但皮尔·卡丹这个名字早已闻名于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敬仰。

创业指南:

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要想真正发挥创造潜能,除了要有创新的勇气外,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以下这些方法值得你借鉴:

第一,经常对自己提问。

为了避免一些常犯的错误,很多人总是通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中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第二,换一种新方法来思考。

有的人总是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设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

第三,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第四,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个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第三十一章 美国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说:成功的关键是胆量和勇气

创业铁律:

邦尼说:“成功的关键是胆量和勇气。如果没有胆量和勇气坚持下来,就不会拥有一切。”

创业故事:

由一名乡村报童终成拥有30亿美元家产的超级富豪,美国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经历是具有传奇色彩的。

邦尼1928年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荷顿威尔镇。他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小镇上度过,普普通通,谁也不会想到这孩子以后会有一番了不得的作为。从12岁起,他像大多数美国少年一样,开始靠打零工来赚取零用钱,他给人送报,并给报社做钟点工。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起床到报社领取当天的报纸,送上长途汽车。然后,他再挨家挨户地送报,每份报纸赚1分钱。

1949年,邦尼转入俄克拉何马大学,主修地质学,并于1951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他没有成为地质学家,他的教授介绍他到菲纳斯石油公司当了一名职员,月薪才290美元。

从此,邦尼开始与石油打交道。邦尼不愿意做这样一名小职员了,他准备努力去奋斗一番,做一个独立的石油人。

在广阔的得克萨斯州西部,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发财机会很多。只要身体好,肯吃苦,有干劲,再有一点资金,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并不难。 1956年9月,邦尼和麦卡特、约翰·奥伯恩就在这里组成一个新公司——石油发展机构。

1958年3月,公司提出开发16口油井的计划,立即就有51名投资者参加,集资达50万美元。经过精心、艰苦的探测、打钻,一年以后,除7口井是干井外,8口井开始生产石油气,1口井可供开采石油。这一年的生产总值达225万美元,超过投资基金的4倍。公司和投资者都盈利了。

邦尼的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邦尼决定把“石油发展机构”改名为“麦沙石油公司”,开始向华尔街进军。

1964年2月,他采取了更大胆的行动,上市集资发行42万股新股,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150万美元,纯利43万美元。然后,又开展收购活动,收购了吉尔逊石油公司。

1969年,邦尼又开始另一项收购活动:收购目标是得克萨斯州的赫高顿石油公司。麦沙石油公司发行每股价值约8美元的新股来交换赫高顿股票,同时向愿意交换者赠送认购凭证,在未来的5年内可认购麦沙股票。这一着棋走得漂亮,年内收购任务顺利地完成了。

随着财源的滚滚而来,邦尼的收购活动也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1982年12月,邦尼成功收购了当时美国排名第六的海湾石油公司。此时,邦尼的成功达到了顶点。

在美国,石油大亨不少,不过,像邦尼这样白手起家的却不多。像尤金吉提、高特兄弟都是继承家族的财产,依赖父荫成为巨富。邦尼的家庭没有给他任何帮助,他的一切成功,全是他自己努力创造的。

如果他安于现状,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凭他的能力,在菲纳斯石油公司也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但他选择了自我奋斗的道路。他遇到过许多挫折,也曾几乎濒临绝境,但终于都被他闯过来了。

现在,他前面的道路已经变得平坦宽阔,尽管还不能说未来没有一点风险,但他已经是一个成功者,这是不容置疑的。

创业指南:

创业需要胆量与勇气,这是在年轻人在创业时必备的素质。能否有意志力去承担更大的风险,具备足够的应对风险的能力,这是年轻人创业时,他们由执行者向决策人和投资人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没有勇气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正是许多想要创业的年轻人“蠢蠢欲动”而一直没有跨出去的原因。

可见,创业需要在不断的失败中摸爬滚打中体验的。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财富,不断前行,才有可能到达成功彼岸。美国3M公司有一句关于创业的至理名言: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对于创业家来说,必须有勇气直面困境,敢于与困难“接吻”。

第三十二章 全球传媒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扩张、扩张、再扩张

创业铁律:

鲁珀特·默克多的最成功的秘诀是,扩张、扩张、再扩张!

创业故事:

鲁珀特·默多克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绝不亚于美国总统克林顿或是摇滚歌星麦当娜。他是世界传播业的头号大老板,其资产估计不下120亿美元。而1911年去世的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其资产按今天的美元折算总共才2.8亿美元。

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农场,他是家中4个孩子中惟一的男孩。默多克的父亲是苏格兰移民,42岁才结婚,新娘只有19岁。

1949年,青年默多克在澳大利亚一所中学毕业后,进入英国的牛津大学学习。据说,在大学里,在他房间的窗台上摆着心目中崇敬的政治伟人——列宁的胸像。

在默多克离家赴英国牛津求学期间,他的父亲已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报人,主办着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新闻报》等4家报纸。1952年秋,默多克的66岁的父亲死于心脏病,把他的责任过早地卸在了惟一的儿子肩上。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竟出乎意料地发现父亲的资产存在某些混乱,几家报纸在财政上正陷于困境。他说服母亲,保住了两份报纸没有转让。他又到伦敦《每日新闻报》参加了简短的培训。返回澳大利亚后,默多克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这是1953年,他刚满22岁。

此后,他开始大举进攻报业。1956年收购《珀思星期日周刊》。1960年买下《悉尼每日镜报》和《悉尼日报》。1964年创办《澳大利亚人报》。1969年控制英国《世界新闻》周刊和《太阳日报》。1973年购入美国《圣安东尼奥新闻》和《星报》。1976年先后收购《纽约邮报》和纽约杂志公司。1981年购入《英国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及所属三份周刊,从而控制了英国30%的报纸发行量。后又买下美国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并控制在电影和新闻界中有影响的华纳通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