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消费后付款
“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欧美国家的青年一代,他们因此成为这些国家信贷大军中的重要一族。青年人的这一消费趋势反过来又作用于这些国家的消费市场,这固然利于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但专家同时指出,家长和社会有责任引导青年人理智消费。
▲贷款消费渐成时尚 27岁的克里斯是德国青年中靠借贷过日子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工资收入不高,但豪华轿车、高级西服和手机样样不缺。不明底细的人以为他是哪家公司的老板,至少也是收入颇丰的公司职员。事实上,为了维持这种阔绰的生活,他向银行的贷款额已达到3万马克(1美元约合2马克)。打开他的鞋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银行的账单和法院寄来的传票。
德国青年一代的这种消费欲望在银行信贷业务的支持下得到了充分满足。德国科隆一家债务人咨询公司的债务问题专家赫瑟尔认为:"德国的大多数青年人对自己的债务问题长期视而不见。"他说:"到公司来咨询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过去陷入债务难题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而现在却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
步入信息社会,德国青年人的消费欲望更加强烈。为了拥有新电脑或争取到国外度假,许多青年人从18岁起或大学时代开始便体验到了"借钱花"的轻松与乐趣:不必先付出劳动就可以拿到现金。至于借的钱要不要还,或者什么时候还都不是重要问题。统计表明,全德国约有85万15岁至20岁之间的青年人有过借贷经历。相当多的青年人是在首次缴纳手机话费时成为债务人的。德国一家青年教育问题研究机构认为,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借贷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据德国三家研究所去年对2170名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德国青少年的储蓄习惯正在消失:989万6至17岁的青少年去年的银行存款为179亿马克,比上一年少了16亿马克。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不是家长少给了零用钱,而是孩子们用这些钱购买了手机、游戏机和光盘等消费品。
在欧美其他国家,很多青年人的信贷消费习惯是来自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大多数美国人已经不再有储蓄存款,他们与银行发生联系只是为了获取贷款,或者偿还贷款。统计表明,美国家庭的存款余额平均只占其全年收入的4%,而每个美国家庭的平均负债额则高达5700美元。 根据调查,美国5岁到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约有6000万,几乎是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对于工业和商业来说,他们意味着巨额生意。因为再过10年,这一代人将可能通过信贷方式购买小轿车、住房、家具等消费品,为美国提供数亿美元的购买力,培养起他们的超前消费意识是商家和信贷机构的共同愿望。
▲家长社会责无旁贷 西方许多教育专家认为,青少年消费的欲望大于储蓄,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甚至连一些经济界人士也对此忧心忡忡。美国一家非盈利性机构---美国银行信用卡持有者组织总干事德特韦勒说,美国在1993年曾有100万人提出个人破产申请。"如果不给青少年讲授资金与信贷问题,他们进入社会后将会麻烦百出"。
德国人鼓励信贷消费,与此同时,德国的一些社会团体也尽力帮助青年人用理智处理个人的债务问题。埃森地区的债务人救助协会就是一家致力于帮助青年人用理智的方式借钱和花钱的机构。他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制作了20个装有各种教材的宣传箱,在德国的大学里巡回进行宣传。教材向学生们介绍什么是负债、借钱花值不值、金融机构都有哪些信贷方式等诸如此类的信贷与消费问题。
美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途径进行的。给孩子们讲授财产管理与消费问题已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孩子们早日学会理财,由政府主管教育部门资助,美国34个州约3000所中小学与家长共同参与实施了一项儿童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该计划的创始人阿韦纳特别强调对孩子们进行储蓄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新一代储户。" 为了帮助青少年掌握投资技巧,荷兰鹿特丹投资公司建立了一个专门以12岁至19岁青少年为股票发行对象的股票基金,吸引1.4万名青少年认购了市值总额为1210万美元的股票。1998年5月,德国阿迪格基金会上市发行"青年世界"股票,发行对象是19岁至30岁的青年人。当年吸引投资2.37亿美元和14万名青年投资者。 家庭理财教育是使孩子成为理智消费者的重要途径,其中家长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一名叫戴维的美国人开办了家庭银行,目的是帮助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养成储蓄习惯。他利用电脑程序给孩子们各建立一个账户。为了使存款增长速度能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他提供了一个诱人的利率---月息5%,按照复息计算,一年的利率超过70%。 家庭银行运作4年中,两个孩子储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由于存款额增长过快,两年后父亲不得不降低利率。孩子们虽然反对,但他们也由此知道,利率是如何在促进或抑制消费中起杠杆作用的。 戴维有时还与孩子们玩投资股票的游戏,目的是要孩子理解投资回报与风险的含义。
他认为,由于孩子们花掉的每一分钱从一开始就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在胡乱挥霍之前就会三思而后行。
理财教育笔记:
儿童是天生的资产管理人,如果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权,他们很快就能精明地掌管起属于自己的财产。
§§§第一节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从拒绝乱花钱开始
小张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级,每个月的零花钱经常超过100元,这对都是工薪阶层的小张夫妇而言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让孩子懂得节俭,小张夫妇费了不少口舌,但每次孩子一伸手,却仍然不忍拒绝。
和许多家长一样,小张夫妇真正烦恼的并不是孩子花钱,而是孩子乱花钱。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现在是大多数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教育专家分析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学会花钱,在当今社会就是一大优点,因为他从小便学会了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理财。而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方面,国内许多家庭还明显地认识不足。就读于北京某高校大二的小海说:“我是上了大学才真正自己买东西,但买的东西回家后家人总不满意,说买贵了、不合适了、不实用了等等,我也经常是买了东西就后悔。”在大学校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专家分析,大学生理财能力的薄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大学才真正开始接触理财。平常在家要么是大手大脚惯了,要么从不和钱打交道。因为理财教育欠缺,很多人直到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缺乏独立的理财能力。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节俭是美德。这其实就是一种理财教育,因为节俭就是一种理财观。但同时,许多家长又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到“钱”字,生怕过早让孩子接触钱而形成对金钱的错误认识。而在美国,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3岁就已经开始;在英国,政府决定在小学就开始设置理财教育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设不同的理财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正确地对待金钱和使用金钱,并学会初步的理财知识和技能。
怎样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呢?以下几个小建议供家长参考:把对孩子零花钱没了就要的习惯改成定额一次性支付,让他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们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教育他们正确认识金钱;给孩子一些理财的机会购买商品,让他们认识到钱的价值和懂得货比三家;不时对他们令人欣喜的表现给一点小奖励。让孩子学会花钱,短期看能让他们懂得节制,长远看是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和习惯,而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理财教育笔记:
1. 不妨大大方方地教育孩子:学会花钱。
2. 一味要求节省的理财教育也不完全可取。
3. 让孩子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
选对不选贵
“价格越贵衣服越漂亮”这是10岁的娜娜买过年新衣服的标准,妈妈怎么劝她都不听,认为是妈妈舍不得在说瞎话骗她,妈妈一气之下说:“走,不买了,就穿旧衣服过年吧。”娜娜的眼泪刷刷就流了下来,一次愉快的购物就这么不欢而散。
娜娜妈妈告诉记者:“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不光是买衣服,平时买学习用品也是这样,看着价格买。同学要是买了什么新东西,她也要。”娜娜妈感到无可奈何。
马上就要过年了,正是父母、亲戚为小孩买新衣服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口袋马上要“鼓”起来的时候。据了解,不少家长也和娜娜妈一样担心孩子乱消费。
有一位下了岗又离了婚的母亲,靠上门做钟点工供养上初中的儿子。家境的困难,她从来对儿子闭口不谈。儿子要求买在同学中流行的“李宁”T恤衫,要求买价格不菲的参考书和英语磁带,要求和同学一起参加“海南四日游”,她都咬牙答应下来,宁可自己晚上不休息全天超负荷工作。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这位母亲做出了很大牺牲。但是,这样就有利于儿子的成长吗?
有一对双职工父母,正在用按揭的方式买房,单位效益又不好,他们把正面临的困难告诉在读六年级的儿子,和儿子一起商量如何合理开支家庭各项费用。之后,儿子不再像以往那样要求父母买自己喜欢吃的排骨了,而且一年到头主动穿表哥穿过的旧衣服。他还向父母提出,不读重点中学了,就近入学吧,自己勤奋读书,一样可以考上大学,五年后交完房款,父母再供他上大学。有这样懂事的孩子,父母更加增强了克服家庭暂时困难的信心。
据了解,美国儿童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8岁知道可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严正教授认为: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从小事抓起的过程。家长的心里要有两个理念:教孩子合理用钱;传递艰苦奋斗的观念给孩子。平时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正确的理财观念,哪怕是很小的举动或想法都要鼓励;而当孩子做得不对时,家长也要及时表态。注意一点一滴的小事,相信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会随着成长慢慢养成的。
因此,要指导孩子进行消费。应告诉孩子些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教育孩子如何把钱花得更合理。对于较大的孩子,还可进一步放权,一些学习用品、服装等可由其自己选购。要教育孩子本着节俭的原则购买。对孩子某些过高的欲望要进行教育,讲清道理,也可谈谈自家的收支账,让孩子心中有数,告诉孩子存钱及节约的必要性,使他们不随机性花钱,在日常消费中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千万不能等孩子已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后,或已成为“准败家子”后再去进行教育。
理财教育笔记:
1. 平时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正确的理财观念,哪怕是很小的举动或想法都要鼓励。
2. 告诉孩子些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教育孩子如何把钱花得更合理。
放弃高档化消费
新的学年又在金秋的时节启程了,孩子们纷纷走上街头购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用品。于是,商场里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学生用品消费区特别抢眼。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商品柜台前,孩子们盲目消费的一幕幕也正在上演。
镜头一:在一家百事用具专卖店里,身穿一身李宁运动衫、运动短裤、脚踏康威运动鞋的高一学生徐明(化名)在为一个标价178元的百事书包跟妈妈进行着激烈的谈判:“您给买不给买?咱们可说好了,您要是不给买,我就不去上学!才一百七十八您都不肯出,我们同学三百多、六百多的书包都有,我这算什么呀?”“你爸爸不是刚给你买了一个吗?大小跟这个也差不多,质地也很相像,多少钱的不都是一年换一个,买这么贵的多浪费呀?”妈妈说。徐明斜了一眼妈妈:“就我爸买的那个多土啊!我要是背着它走进教室还不让同学笑话死?您能背您背,反正我是不要……”徐妈妈拿着书包左看看右瞧瞧,怎么也看不出好来,可终究还是耐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掏出自己的辛苦钱,买下了这个书包。徐明还回了一句:“早掏钱不就完了?非磨叽这么长时间。”
这对母子走后,售货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情况经常见到,这些家长带孩子买东西多数都是孩子想要,父母嫌贵,最后家长胳膊扭不过大腿,买了东西还落一“抠门”的称号。
镜头二:在一家中档餐馆里,7、8个学生正在为即将赴外地上大学的胡锦庆祝,杯斛交错之间,大家开始赠送礼物。于是,英雄钢笔、文曲星、高档化妆品都搬上了桌面,送的礼物价钱高的,自然是底气十足,价钱低的俨然有些羞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少年消费高档化倾向突出体现在吃、穿、用等方面:
吃的方面:少年儿童零食的高档化最为突出。高级糖果、罐装饮料、佐餐食品等近年来以最快的速度迅猛发展,而且进口的、合资的高档食品最为畅销,吊高了孩子们的胃口。只要是广告上说的,商店里有的,无论多贵,总有一些家长慷慨解囊。有的孩子就连吃冰淇淋都追求高档名牌。此外,下饭馆、吃西餐对孩子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每当节假日或考试之后,在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总是顾客盈门,父母能花上几十元、上百元陪孩子吃上一顿。在华联超市给孩子买果冻的妈妈告诉记者:“我这孩子,每斤10元以下的不吃,专捡贵的要。”
城乡儿童最贵的一件衣服花多少钱买的?一项调查显示,60元以下的城市占32、2%,农村72、4%;71—110元:城市28、2%;农村19、1%,111元—200元;城市27、3%,农村7、0%;一名学生最贵的衣服高达3000元。
在孩子们需要的文具、玩具上,高档化趋势也非常明显。激光玩具、声控玩具、多功能化、电子化的学习用品,都是畅销货。据了解,一个普通书包的价格大概在50—70元左右,而一个耐克书包600元以上的不足为奇,如今校园里背名牌书包的孩子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