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遇到过这样一种女人:她总是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床单、桌布不得有一丝褶皱,橱柜玻璃不能沾一星油污,地板、瓷砖上不可见一缕头发,进出门必先换拖鞋……为了保持这样的整洁,家务劳动是她每天的重头戏,她为家务劳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还要求家庭成员一起维护环境的清洁。
或许你会说,一个人爱干净、讲究卫生是无可厚非的,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爱干净,过于注重清洁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
过分爱干净又叫“洁癖”,是一种常见而又顽固的心理疾病。洁癖患者以女性居多,这同女性先天的体质柔弱和比较爱清洁有关。洁癖患者又大多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连具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也不能完全避免。洁癖者在讲究卫生方面明知道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细菌、病毒,而无暇顾及别的。他们恨不得活在真空里,因为只有真空才是不细菌不会涉足的地方。
洁癖患者虽然很卫生,却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了紧张和痛苦。他们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讲究卫生上了。其实,他们也能意识到过分讲究卫生没有必要,但是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不得不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这也是一种强迫观念在作怪,表现为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关于环境不洁的怀疑和联想,却又无法摆脱。
如果洁癖这种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患者可能出现如下情况:性格变异、敏感、固执、任性、狂躁,难以入睡、饮食出现障碍,以致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健康和人际关系。
洁癖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得到有效的治疗。首先,要求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患者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应对洁癖症状,患者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开朗的心态对待自己,这样就会逐渐摆脱洁癖的困扰。
◆自闭症:躲在孤岛上的孩子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在一次研究报告中说到自己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的奇特症状:他旁若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但却分不清你我,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他迷恋旋转的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但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中的轻微变化却不能容忍。
这一年,他报道了11名唐纳德式的孩子。他引用了“孤独”这个概念,把这些症状称为“情绪交往的孤独性障碍”及“婴儿孤独症”。
案例中的男孩得的是一种特殊的病,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在被发现后的几十年中,人类一直找不到导致疾病的病因,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得病的孩子仿佛都经过上帝的遴选一样,一个个都异常得纯洁、漂亮。可是,他们却缺乏最基本的社交技巧。他们不愿与人对视,难以与人实现正常的交流,对外界的一切总是充耳不闻,行为表现上非常呆板,与正常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对于这种现象,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这样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医学上称为“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这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自闭症患者往往有以下特点:
不会对亲人微笑,如当他的母亲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
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进行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常无朋友,因为他们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
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是拍手,重复性的蹦跳,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在有关学者开展的极为广泛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目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有人说,一个孩子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就意味着被社会拒绝和一个家庭痛苦的开始。患孤独症的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势必会给他以后的生存带来不便,家长也会因为孩子而饱受折磨。
孤独症虽然很难诊治,但并非没有治疗的办法。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教育,重点应该教会患儿基本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主能力、与人交往方式与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等。为了实现较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父母最好主动承担治疗师角色,试着与孩子表达亲近的愿望,身体力行地教会他们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式,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渐渐地融入到人际交往世界。一般而言,自闭症的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神经衰弱:有如惊弓之鸟般的日子
王刚读完了大一,迎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由于大学里一般没有暑假作业,所以王刚在暑假里几乎是无所事事,每天都睡到很晚才起来,早饭也不吃。王妈妈白天要上班,就只能嘱咐儿子自己买点吃的。王妈妈心里十分愧疚,所以在作息时间上对儿子有所迁就,没有做严格要求。谁知道王刚竟然每天晚上通宵玩网络游戏,一直到凌晨才睡觉,白天睡到很晚才起床,然后又接着玩。虽然王妈妈管过一两次,但是王刚就是改不掉。
王刚是在大一的时候迷上网络游戏的。刚开始还没什么,后来慢慢迷上了。为了能痛快地玩游戏,他决定晚睡晚起,来躲避爸妈的“督察”。但是,由于长期熬夜,导致生物钟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再加上时刻提防父母的检查,精神高度紧张,王刚慢慢出现了失眠、头晕等神经衰弱症状。
等到开学到了学校,王刚才发现自己的这些症状越来越重,简直不能正常上课了。最终,在妈妈的陪同下,王刚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确诊为“神经衰弱”。
很多人都可能听说过“神经衰弱”这个名称。有的人说睡眠不好是患了神经衰弱;有的人记忆力差就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不足,也是患了神经衰弱……
众说纷纭,让人觉得似是而非。但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呢?
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病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情紧张难以放松,特别容易烦恼、激动或发脾气,无法安心工作,受一点刺激都难以忍受。早期征兆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恶梦,甚至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昏脑胀,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浑身疲乏、体力不支等。神经衰弱患者就有如惊弓之鸟一般,外界轻微地刺激就可以引发他们出现恶性的生理反应。
神经衰弱是一种轻度的精神病,是神经症的一种,病人无器质性病变。与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神经衰弱的病人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一般认为,神经衰弱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
中医认为,神经衰弱的致病病因多种多样,不过比较公认的还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于不良情感诱发疾病,古书上有不少记载。如狂喜可致精神病,“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说范进一心想中举,几次考试都落榜,由于勤奋学习,终于实现他多年来的愿望,过分兴奋而患了“癫狂病”。这就说明任何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都会引起身体疾患。
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失意之事,如失恋、夫妻关系不合、上下级及同事间关系不好、意外打击、高考落榜等。如不能正确对待,均可引发神经衰弱。如果不及早重视,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
神经衰弱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危害,但一个人长期神经衰弱的话,也会对身体带来很大的负面效用。关于神经衰弱的治疗,有如下建议: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信号,它告诉你:“大脑太累了,压力太大了,需要休息调整了。”分析一下,这种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来自何方。
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文娱活动,既注意消极的休息(睡眠,安静的休息等),更要注意积极的休息(文体活动等)。
再者,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生活有规律。
◆社交焦虑症:游离于社交圈之外
钱强,某工厂技术工人。他从小就十分害羞,用其母亲的话说是:“投错了胎,前辈子一定是个女孩。”钱强上学时也不太主动跟同学交往。父母根据他的性格,让他干了技工这一行,因为这一工作跟人打交道的机会少。
但是,随着上班以后摆弄机器的时间增多,钱强越来越少跟人交往了。他有时间就躲在机房里,回家也躲在自己房间看书、听音乐。到了该谈朋友的年龄,父母开始着急,因为他从不主动跟女孩子交往。父母四处找人给他介绍对象,他一见女孩子更是满面通红,人家问什么他就答什么,结果别人嫌他太木。钱强自己也觉得很失败,不应该这样,可越这样觉得就越紧张,到后来,女孩子问他话时,他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样一来二去,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害怕在公共场合被人注意,尤其当众讲话、当众写字、食堂用餐及使用公共厕所时,他都会心情紧张、心慌气短、大汗淋漓,产生一种明知过分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他不敢与别人对视,与人谈话时总避开别人的目光,似乎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见人就脸红,一脸红就更害怕别人笑话他没出息,紧张得脸更红了。钱强觉得不仅自己浑身不自然,而且也让别人不自在,他总想克制自己的这些情绪表现,可是每次都不奏效,他生怕自己这样下去会变成精神病,于是就逃避这些令人紧张的场合。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社交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它除了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外,也使我们远离孤独的困扰,通过分享,感受到生命形形色色的快乐。然而,某些内向的人却难以开展正常的社交,在众人面前只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无所是从,于是他们喜欢宅在家中,像一颗孤独星球一般游离于社交圈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症状便是“社交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