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感觉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天使,她陶醉其中,接过售货员找的零钱后,转身便往外跑。在出门的刹那,她与一个老绅士撞了一下,她顾不得回头,只是兴奋地往外跑去。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她心花怒放,她决定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再给自己买点东西。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她就看见了那个老绅士,绅士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女孩身上便出现了“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为“Placebo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该词意思为“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都并不鲜见。由此,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这种“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比如,医生利用安慰剂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患者对某种药的疗效坚信不疑时,就可以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几十年行医生涯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来到他的诊所后,会释然地对他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这些患者的良好感觉可能出自如下原因: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他们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实际上,患者所出现的这种现象与“安慰剂效应”大同小异。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有实验为证。实验者将被试分为四组——A组、B组、C组和D组,其中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四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四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
实际上,人类已经有相当悠久的使用安慰剂的历史,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没有任何疗效的粉末,而病人在不知情中却从这些粉末中看到了希望,结果,一些病人果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观察你周围的世界,“安慰剂效应”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一队战士在阿尔卑斯山的风雪中迷路了,凭借一张地图,他们扎营熬过了风雪,确定了自己的方位,两天后顺利回到营地。当他们讲述着这张非凡的地图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这是一张比利牛斯山的地图;有的小孩子非常胆怯,他的父母便告诉他上天已经偷偷地赐给了他勇气和力量,结果这名胆怯的儿童积极地参与了学校的很多活动,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些从小长在城市的人到了乡村后,他们感觉乡村的泉水十分甘甜,然而他们所喝到的泉水不过是同伴所带来的普通矿泉水——种种现象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虽然不会改变外在的客观世界,但对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塑造却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标签效应: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决定了你的未来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标签效应”呢?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上述实验充分演示了标签效应对人们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例,比如一旦一个人被某个组织赋予了某个称号,他们随之的行为总是会受到这个称号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匹配这个称号的内涵。1945年2月反法西斯即将全面胜利,在一次摄影大奖赛中,伊拉·海斯与其他战士的一张合影获了大奖,照片在美国印刷数百万张,海斯被民众视为战争英雄,由于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从此以后,海斯总是以英雄的姿态亮相。
同样,给某一个人贴上一个正面的标签,也会促使对方在态度和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二战期间,针对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月都向家人寄发一封信,在信中描述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结果,半年以后,原先不可救药的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标签效应”对个人的启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人生是被“标签”出来,比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非常喜爱跳舞,但是父母和朋友都说他不可能在舞蹈界混出名堂,天长日久,这个人渐渐地放弃了自己对于舞蹈的爱好,正如其父母和朋友所语言的那样,他没有在舞蹈方面获得成功。然而,按照“标签效应”的逻辑来推理,可以发现,这个人之所以没有在舞蹈方面获得进展,很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具备跳舞的天分,而是因为父母和朋友的负面标签发挥了消极所用。因此,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给自己定位,你所认可的自我定位决定了你将会被时间塑造为什么样的自我。
◆拱道效应:为什么名校“盛产”优秀毕业生
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思维的训练》一书中提出了“拱道”的概念,他认为学校犹如一个拱道,名牌学校就会产生积极的“拱道效应”,即一批优秀人物走进拱道,从拱道里就会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对于“拱道效应”,更学术化一点的解释就是——一种经过“拱道”而使人产生积极心理反映的现象。波诺认为,优秀人物在名校学习的过程中,拱道除了望着他们通过外,在塑造优秀人物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小。也就是说,名牌学校批量生产优秀毕业生,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出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是由于名校为学生们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加之名校的品牌效应,导致名牌学校招收的本来就是一些十分优秀的学生。这种理论确实有一定的逻辑,但也不能因此就完全抹煞名校对塑造优秀学生的作用,毕竟与普通学校相比,名牌学校为还是学生们提供了更有优势的教学资源。
能够成为名校的一员,对于学生而言,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于是他们在学习时便有巨大的动力,更加乐于积极地表现,以持续证明自己的优秀,在这个过程中,便发生了“拱道效应”。而那些沦入非名校的学生,由于对学校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一旦自己进入这种普通学校,便难以有出头之日,于是他们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只想得过且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学生到底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还是庸常之辈,并不取决于他是否就读于名牌学校还是普通学校,而是取决于他对学校的态度,一个人因步入普通学校便放弃了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才是他难以优秀的最关键因素,而非他所就读的学校导致了他的失败。
因此,“拱道效应”启示我们,即使你与名校无缘,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而进入了普通的学校,也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宣判,只要你没有失去奋斗的力量和勇气,只要你为了博取精彩人生而努力不懈,你可以比那些出自名校的毕业生更有作为。
◆摩西奶奶效应:有志不在年高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轰动艺术界,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
摩西奶奶(1860-1961)原名为为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她生于纽约州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农场,27岁嫁给了弗吉尼亚州斯汤顿的一个农民。后来她重回纽约州,在离出生地不远处生活了将近20年。摩西奶奶一生共孕育了10个子女,在她绘画之前,她的双手做的都是诸如此类的琐事: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刺绣等。直到76岁的时候,摩西奶奶因为关节炎发作而告别了家庭琐事,开始试着画画,并在当地展示自己的画作。有一天,陈列在杂货店橱窗中的作品引起了艺术收藏家LouisJ.Cal-dor的兴趣,也正是他使摩西奶奶引起画商OttoKallir的注意,Kallir将摩西介绍到艺术界。80岁的时候,摩西奶奶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巨大轰动,从此以后,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的热卖点。
1961年12月13日,摩西奶奶在纽约的胡西克瀑布逝世,终年101岁。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摩西最早的绘画是柯里夫和艾夫斯图片和明信片的临摹品。不久她根据对农场的早期生活回忆而创作,描绘了童年时期美丽的乡村景色,摩西的风景画能敏锐捕捉到季节、天气和时间的细微差别。她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对过往的伤感怀旧,而是体现了永恒之美。
摩西奶奶效应启示人们,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关于摩西奶奶,还有这样一段逸事,一位叫做春水上行的日本人给摩西奶奶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倾吐了自己的犹豫:他很想从事写作,可是大学毕业后,自己一直在一家医院里工作,眼看着自己马上就要30岁了,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行当。摩西奶奶的回信是这样的: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后来,这个踌躇的日本年轻人成了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
心理测试
你是否掌握了成功的秘诀?
有人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没有秘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成功的秘诀不止一条,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素决定着他们的成功。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成功的秘诀,做做下面的测试就知道了。
对于下面的每道题,从1~5个数字中选择一个数字,表示你对该陈述的认同度或者适合你的程度。一共35道题,每条陈述只选择一个数字。选5表示你最认同或是最适合于你,顺序递减到1表示你最不认同或是最不适合于你。
1.我是实干家,不是空想家。
2.我努力工作是因为被自己内心的信仰和追求所驱动,而不仅仅是为了酬劳。
3.在生活中,我总是自己创造机会,无论好坏。
4.我总是觉得下班时间太早。
5.我是那种总有很多工作要做的人。
6.我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
7.我从不放弃好的计划。
8.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有时会很无情。
9.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我总让人们感觉在我的公司工作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
10.完美是不可能的理想。
11.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十分重要。
12.人生的成功远远不限于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13.尽管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业余爱好,但我还是会准备放弃它,如果这样做对我而言意味着事业成功的话。
14.我很喜欢刨根问底。
15.我认为应当抓住人生的每一个机会,哪怕有时要冒一定的风险。
16.我很容易对某一件事情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17.我总是展望未来。
18.我不是万金油式的三脚猫。
19.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0.每一天我都感觉自己更加自信。
21.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好的失败者,尽管有些失败者的情形会略好一点。
22.我不害怕成功,尽管这可能给我带来敌对者。
23.做任何事我都永不放弃。
24.如果不与其他人交往,不可能获得成功。
25.当我在别人的公司时,我感觉自己很重要并且很特别。
26.每个人都可以克服社会隔阂。
27.我强烈认为,一旦开始工作,就要有始有终。
28.我不喜欢听其他人吹嘘自己的成就。
29.我比一般人的担忧要少得多。
30.我从不采取折中的办法。
31.在大批听众面前演讲时,我不会感到紧张。
32.我不害怕失败。
33.努力工作是成功之道。
34.我很清楚五年后自己大概是什么样子。
35.我是那种不断尝试的人。
分数分配
你选择1~5个数字中的哪一个,就得几分,最后计算总分。
得分分析
1.126~175分:
你的得分表明,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成功,那么你的成功也是指日可待;如果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那么你还将取得更大的成功。你几乎拥有成功所需要的所有品质,例如,性格、坚持、才能和想像力。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雄心壮志,它激励着你努力实现你所能够达到的成就。需要警惕的是,你要注意不要成为完全的工作狂,不要以牺牲家庭或者最终的个人幸福为代价。如果你能够成功地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那么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事业生涯上,你都能够实现大部分目标。
2.90~125分:
你确实渴望成功,并且拥有许多成功所需要的品质,但是也许你工作应当再努力一些,并且向自己再灌输一些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成功;也许你仅仅是在梦想成功,却没有指望能够实现。只有依靠自己,并且消除自我怀疑,才能够将这些梦想变成现实。许多成功者都为自己设计目标,然后从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向目标迈进。
3.低于90分
如果希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获得成功,你还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对有些人而言,成功是拥有一份收入可观的稳定工作,并且能胜任这份工作;对另一些人来说,成功是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到达顶峰;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成功不外乎名誉和财富。成功的大小不同,关键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