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在生前洒尽英雄气概,于乱世中崭露头角,开创了魏国的一代基业,形成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其雄才伟略鲜有人能及也。他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未解之谜,那就是他的墓冢所在。
曹操生性多疑善诈,被称为“奸雄”。他为了防止死后有人盗墓,设立七十二疑冢。这些假坟从漳河边上的讲武城外一直延伸到磁州城北,而真正的墓却无人知晓。宋代俞应符用“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来表达对曹操死后留下七十二疑冢的感叹。但是,真真假假,曹操的墓葬究竟在哪,曹操又为什么要建七十二墓葬?
关于曹操墓冢的所在地,史学界有三个争论。
第一个说法认为曹操墓葬于邯郸之西岗西门豹祠一侧,这也是广为流传的一个。建安二十三年,暮年的曹操预感到自己行将就木,便颁布了一道《终令》,说古代圣贤的墓葬一般都是在贫瘠的地方,而邯郸城西的西门豹祠就比较合适。西门豹是他毕生仰慕的英雄,曹操希望和他做邻居,便将墓葬葬于西门豹祠旁边。但是,对这一说法,有人反驳:西门豹祠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可曹操却死于此前334年,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
第二种说法认为曹操葬于漳河底。民间有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有人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据民间传说,清朝顺治初年,漳河水干涸,渔民看见河里有一块大石板,从石板的隙缝中进入,渔民们看见曹操穿着龙袍躺在一块巨大的石板上面。而且还传说,当年漳河水改道,曹操墓穴被淹没,其子曹丕因为没有地方祭祀而悲伤。不过,这也只是传说而已,并不是史实。
第三种说法认为曹操葬于漳河边,即七十二疑冢中的一座。河北省磁县古墓群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但新中国成立后专家在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古普查之后,查明实际上这块墓地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其数量是134座,而不是72座。虽然我们知道了七十二疑冢葬的并不是曹操,但曹操陵冢的具体地点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设立七十二墓葬?
又据传,曹操早年曾盗过汉梁王的墓葬。他亲眼目睹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提出“薄葬”。他在《终令》中说“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根据地面原有的高度为圹基,墓上部不起高土堆,不见建筑物。因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于是,在曹操下葬那天,七十二口棺材同时出殡,以迷惑当时的人们。这样一来,人们就不知道哪座是真正的曹操墓,令人疑惑,所以又叫做“疑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加之建“七十二冢”,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虽然此举印证了他的生性多疑,但却也算是一个明智之举吧。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来解答这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