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山东临沂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古城城南两座低矮的小山上进行基本建设。这两座山距离很近,景致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每到夏季,一座山上开满金雀花,而另一座山则开满银雀花。因此,人们称它们为“金雀山”和“银雀山”。
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在银雀山上发现了古代墓葬。经专家勘察证实,这里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随之,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的两座墓葬,并将其编为“一号汉墓”和“二号汉墓”。
这两座汉墓中的陪葬物种类很多,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夹杂在陶器和漆木器中间的大量竹简。由于长年埋在地下,不断被雨水浸泡,再加上器物挤压,编缀竹简的绳子早已腐朽,竹简非常散乱,有些已经扭曲变形,颜色也变成深褐色,幸好上面的字迹大部分还能辨认。最后,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清理,两座墓中共出土竹简近5000片。
出土的竹简分长短两种,竹简长的达27.5厘米,短的也有18厘米,它们的宽度一样,都是0.5厘米。每片竹简上书写了20至40个字,内容相当丰富。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先秦文献付之一炬,史学家们每次从民间觅得一些前秦文献的踪迹都倍感珍贵。银雀山墓葬发掘出如此大量的、有价值的竹简,在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重大发现让人们欣喜,疑问也随之而来: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使用如此之多的竹简陪葬?
有人根据竹简所记录的内容推测,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将军。银雀山汉简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多部著作,这些著作中还有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而且,《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说明这两部兵法至少在西汉早期就已经成为独立成篇的军事著作。也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孙武是齐国人,他把兵书十三篇献给吴王阖庐,以及孙武死后百余年,又有了孙膑,齐国大将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问兵法,然后拜他为军师的记载。
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说明古代的《孙子兵法》是13篇,而不像有些古籍记载的那样共有82篇。竹简的发现也让早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的内容大白于天下。
试问,一个与军事无关的人,怎么会费尽心思收集如此之多、如此珍贵的军事学资料?如果此人仅仅是一位普通军事爱好者,他又何来此财力、人力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收集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几乎可以陈列一个兵书博物馆,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银雀山汉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藏书家。从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墓中除了大量的宝贵竹简,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奢华的陪葬物。如果墓主人是一位将军,墓室必然修得高大豪华,陪葬物会非常丰富。但银雀山汉墓的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过于寒俭了。从墓中也没有发现能证明主人高贵身份的陪葬物、文献等。
银雀山汉墓的竹简字体接近秦末汉初,这个时段中国正是战乱频繁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证,很少会有人去关注文化保护工作。珍贵的文献很有可能在战乱中遗落或者被战火焚毁。因此,有专家得出了大胆的推断:墓主人很可能继承了家传藏书,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他将它们藏匿进墓穴中。也许,早在墓主人进去墓穴安眠之前,这些竹简就已经被埋藏在地下了。因此,它们逃过了千年来的场场兵灾战火,得以将古时代失落的文化重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