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周原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甲骨文。这批甲骨文与以往不同,上面雕刻的文字特别细小,需要五倍放大镜才能看清字迹。考古专家们非常疑惑,把文字刻得这么细小,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吗?在一个科技落后的时代,又是怎样完成这样精细的工作的?
这批微刻甲骨文共293片,专家认定,雕刻时间应为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这个时段大约横跨了40年,这正是西周从灭商到巩固政权的时期。
西伯侯这位博学聪慧的诸侯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多年,在被囚期间做了大量的易学研究工作。《史记》中有“西伯拘羑里,演周易”的记载。等到重获自由、返回故土后,他着手进行兴周灭商的工作。他一方面网罗人才,一方面搜集殷商的情报。在商王朝的控制下从事此类活动,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微刻甲骨文可能就是在这种情景下产生的。微刻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商王朝和西周的一些活动,包括占卜、狩猎等,多用于分析商周关系,记录商王行踪,这也印证了这种论断。
破解了微刻甲骨文的用途,专家们为这种甲骨文的制作方式感到费解。周原遗址出土的微刻甲骨文,最小的一片只有2.7平方厘米,如此小的面积上竟然刻了31个甲骨文字,最小的字直径不到一毫米。商周时代虽然有骨针,但骨头制成的针是无法在甲骨上完成雕刻的。那时的人们如何雕刻出这么细小的文字,一直是一个谜。直到2002年,陕西城固县宝山村商代遗址烧烤坑发掘出一枚距今3300年的铜针,谜底才得以揭开。
这枚铜针体长约8厘米,尖端非常锐利,末端有孔径0.1厘米的针鼻。能在如此细小的部位钻孔,商周工艺技术的发展完全超乎现代人的想象。铜针自身够细小、够硬度,在甲骨上刻字完全没有问题。
刻字工具有了,如何在甲骨上刻上这种微小字迹,在没有放大镜的年代是一个大难题。
据医学研究发现,一些眼部疾病,能使眼睛具有自动放大物体的功能。譬如黄斑部病变结痂前期、中心性视网膜炎晚期病人眼中的物体都要比实际物体大数倍。而且视力和体力一样,可以进行锻炼。当代的微雕艺人中,也有人能不使用放大镜进行艺术创作。甲骨文也被称为爻辞,记录的多是占卜之事。殷商人崇敬鬼神,专门设有巫史之职进行占卜、天象观测等。日复一日的天象观测需要用肉眼追踪星的动向,久而久之,视力得到大幅提升,并非奇谈。巫史是神的仆人,如果有一些巫史患上了黄斑部病变结痂前期等眼病,在一个科学落后、崇尚神明的时代,一定会被当做伟大的神迹得到赞颂传扬。
敏锐的视觉、雕刻甲骨的技艺、记录重大事件的需求,三者综合一处,较好地解释了微刻甲骨文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