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人,晚号“东篱”。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20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终于看透了人生的宠辱,于是产生了退隐山林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加入过“书会”,与当时文士王伯成、李时中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元朝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失望。所以,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这些剧作宣扬人生如梦,要人们正心诚意、修心养性、归隐山林、弃绝欲念、学仙修道。他的作品见于记载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而成的。但是,马致远写的小令最为有名。
元曲是如何产生的?
有元一朝,除了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不太重视文化。在元朝,读书人的地位相当低,号称“八娼九儒十丐”,就是略高于乞丐,还不如娼妓!但是,文化本身是永远不会没落的,元代知识分子把他们的悲愤全部融入文字之中,塑造了“元曲”这种艺术形式,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元曲类似于诗词,有固定的曲牌,有些像宋词,但是对文字的约束比宋词要少,有利于作者表达思想。元曲还可以用来编写戏剧,称为“杂剧”。元代的曲作家和剧作家以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四位大师最为著名,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仁宗靠什么治理国家?
元武宗海山即位之初,便册立同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弟”,从而将其皇储地位确定下来。公元1311年年初,年仅31岁的海山于玉德殿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顺理成章地以监国者身份总揽朝政,等候即位登基。爱育黎拔力八达早就对吏弊深恶痛绝,主张以儒学“治天下”,“振纪纲,重名器”,来不及等到登上皇帝宝座,便开始他的亲政活动。他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首先铲除了武宗朝尚书省“蠹国乱政”的主要势力,并且组建起自己的施政班子,着手清理被武宗朝搞乱的制度和机构。爱育黎拔力八达完成了这一系列步骤后,于同年三月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元仁宗。仁宗即位后努力改变武宗施政时的混乱局面。他本人亦精通儒术,在持政期间大力推行科举,任用儒家学派的高明人士为朝中大臣,很有儒家风范。他再尊儒术的做法受到儒臣和后世史家的高度赞扬,故《元史》称赞他:“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诚宪云”。
“千里马”王冕以什么为生?
王冕,字元章,浙江诸暨人,是元末文坛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也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王冕周岁就会说话,3岁就能对答自如,到五六岁时,认知能力要比一般儿童高,8岁入学,成绩优良,人们大为惊奇,把他视为神童,称赞他为“千里马”。
王冕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靠做针线活供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生活非常困难。后来,王冕不得不辍学替别人放牛,但他依然坚持勤奋读书。平时母亲给他的零钱,他都攒起来,到村子里的学堂里买几本旧书,一边放牛一边学习。
有一年的黄梅季节,一阵大雨过后,王冕出去放牛。乌云散去,温暖的日光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似的,绿得可爱。他坐在草地上,只见湖里有十几朵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着景色,心里想:古人说,“人在画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师,不然也好把这美景画下来。可转念又一想: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学着画画呢?
于是,王冕托人到城里买了一些画画用的东西,开始学画荷花。一开始,他画得不好,但他天天练习、坚持不懈。练了三个月之后,他画的荷花就已经像从湖里刚摘下来的那样栩栩如生了。当时绍兴城里有个老先生,听说王冕如此好学,就收王冕为弟子,教他读书。王冕到20岁的时候,已把许多天文、地理、历史的书籍和经书读得滚瓜烂熟。而且,他的绘画技艺也更加纯熟,尤以墨梅闻名。
陶宗仪的主要著作是什么?
陶宗仪(1329—约1412)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即录树叶,贮于瓮,埋树下,10年积数十瓮。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南村辍耕录》30卷,记载了元代的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风貌,对元朝政治黑暗的现实与官吏贪赃枉法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除《南村辍耕录》外,陶宗仪还著有研究书法理论史的《书史会要》9卷。
人们如何评价《宋》《辽》《金》三史?
公元1343年,元朝重开史局,宋、辽、金皆定为正统,各为一史,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命丞相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等为总裁官。编写时,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后由总裁官笔削定稿。公元1344年,《辽史》《金史》先成;次年,《宋史》修成。
宋代的史官制度最为完备,有史馆修纪传体《国史》,有实录院修编年体《实录》,有文件汇编《会要》,还有记皇帝宗室支派的《玉牒》等,每一类史料都体系完备、堆积如山,修一部完备的宋史应该不是难事。然而,《宋史》却修得错漏百出,这个罪状主要记在元人头上。
《宋史》共496卷,上起公元960年,下至公元1279年,记载了两宋320年的历史,详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但这样一部巨作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写成,过于仓促,来不及仔细考证研究,不仅有许多记事的错误,甚至编次混乱,出现一人两传、一文数见、次序颠倒等低级错误。因此,历代对《宋史》的批评是最多的。
《辽史》116卷也写得比较粗疏,但135卷的《金史》却获得了最佳官修正史的美誉。金亡时,元将张柔攻下汴京,“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才子元好问听说实录在张柔家,曾打算到张家当仆人,以读实录撰国史,后来被朋友劝止。当时,金左右司郎中王鹗有被杀的危险,张柔听说他很有才,便将他救下,车载回家。因而,王鹗得遍观金实录与辽史。在元世祖时,王鹗当上翰林学士,兼领国史院。王鹗曾上疏请修辽金史,拟有修金史大纲,并亲笔撰史,已初具规模。元末修成的《金史》便主要抄自王鹗旧稿及元好问等所作野史。清代文学家赵翼说:“是书叙事最详核,迥出《宋史》《辽史》之上。”
是什么拉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元朝末年,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段多次决口成灾。公元1351年春,元朝政府召集汴梁、大名(汴梁是今河南开封,大名是今河北大名)等13路15万民工修治黄河,而且限定民工们四月动工,七月就要完工。
限期如此紧迫,治河又是特别繁重的体力活。民工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可朝廷拨下来的那一点点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下去。民工们连饭也吃不饱,肚子饿得咕咕叫。当时,深得民众信仰的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看到这种情况,就一起商量,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造反。他们了解到挖河道要经过黄陵岗这个地方,就一面偷偷地凿了个一只眼的石头人,在石头人的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14个字,然后把它预先埋在黄陵岗的地下;一面又派几百个白莲教的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这首歌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开河开到了黄陵岗,有几个民工忽然挖出一个石人来。大家好奇地聚拢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后面有字,正是那首歌谣。韩山童、刘福通借机煽动说:“大数已定,老天让反,佛祖让反,咱们不反等待何时?”开河民工纷纷被鼓动起来,群情振奋。
于是,韩山童、刘福通挑选个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祭告天地。然后,大家推举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颍上起义,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正在歃血立誓时,就听外面有人大喊:“不要放走了韩山童!”大家一看,原来是县衙派来的官兵已经把他们包围了。刘福通膂力过人,率领部分弟兄杀开一条血路,终于突出重围。韩山童不幸被官兵抓去,押到县衙门口杀了。
刘福通逃出包围后,辗转回到家乡颍州,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颍州等一些据点。原来在黄陵岗开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杀了河官,投奔刘福通的队伍。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做红军。不到十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过了一个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又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带的农民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听到刘福通起义,纷纷响应,像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都打起红巾军的旗号起义。由此,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天下反的农民大起义序幕。
画界“元四家”之首是谁?
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被称为“元四家”,都是醉心于山水创作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多以江南山川风物为题材,画风、技法各有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意境和艺术语言,都能自成一家:黄公望的画意超迈苍秀,疏松苍逸;倪瓒的画格简淡冷寂,荒寒清旷;王蒙的画韵深秀苍茫,繁茂浑厚;吴镇的画风则沉郁清俊,朴茂温润。四家中以黄公望最年长,成就最高,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文人画影响最大,被称为“元四家之冠”。
黄公望,平江常熟(在今江苏)人。他雅好书画、音律和散曲,尤以山水画冠绝一时,取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赵孟頫之“古意”,在晚年卓然成一大家。今传有《富春山居图》卷、《天池石壁图》轴、《九峰雪霁图》轴和《玉树丹崖图》轴等,以《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称。《富春山居图》绘了数年,从公元1338年开始画起到1344年才完工,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的杰作。
朱元璋是如何崛起于江淮的?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部将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这年九月,在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祐被元军杀害,这么一来,朱元璋当了都元帅,郭子兴的部队全部归他指挥。
当时江淮一带还有徐寿辉、张士诚、双刀赵和李扒头等好几支红巾军,大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有时也互相算计、互相争斗,朱元璋当了左副元帅后,想从和州(在今安徽)渡江攻打采石、太平(在今安徽),然后进攻集庆。于是,朱元璋吞并了双刀赵和李扒头经营了好几年的巢湖水军。由此,朱元璋势力大增,把进军矛头指向集庆。
公元1356年,朱元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亲自指挥攻城。起义军水陆大军几十万人云集集庆,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气势非常壮观。吓得元朝守将福寿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最后,起义军攻破集庆,福寿来不及逃跑,被乱刀砍死。朱元璋进入集庆,把集庆改为应天府,表“上应天命”之意。
朱元璋善于利用别人来保护和发展自己。当北方刘福通他们力量很强时,他接受了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命,承认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处处打着宋政权的旗号办事,使自己既能受到刘福通红巾军的保护,又能保持相对独立,不受别人节制。刘福通大举北伐时,朱元璋抓住时机攻占了集庆,以这里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以后的3年里,他又逐步占领常州、宁国(今宣城)、扬州、处州(今丽水)等地,势力遍及江淮,到后来,连退守安丰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了。
是谁终结了元朝的历史?
公元1367年,朱元璋公布了北伐檄文,在檄文里宣称,元朝气数已尽,上天派他来拯救黎民,重建汉人政权。随后,他委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任副将军,统领25万大军,向元朝发动总攻。
徐达没费多大劲就收复了山东、河南,元朝的军队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根本就无法阻挡北伐军的进攻。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即位,定国号“明”,建元“洪武”。明朝正式建立了。
此时,明军已攻取了潼关,大都(今北京)已经很危急了。但是,扩郭帖木儿却将军队驻扎在太原,不援救大都。李思齐与张良弼见明朝的军队如此厉害,便带着残兵败将向西逃跑了。这年七月,各路明军在山东德州会师,然后分水陆两路沿着运河北伐,几十万大军杀奔大都。一路连奏凯歌,先攻下了长芦、青州,然后攻破直沽。直沽失守的消息传到宫中,元顺帝吓得寝食不安。很快,通州又失守了。通州是大都的最后一道屏障,通州易主,大都就成了明军的囊中之物。
元顺帝询问文武大臣们的意见,一个叫伯颜不花的太监哭着说:“大都是世祖留下的京城,陛下应该死守!我们愿意率领禁卫军去城外抵抗明军,请求陛下固守京城!”元顺帝略想一下,叹了声气,说:“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像宋朝的徽宗和钦宗让人家俘虏呢!”一天夜里,元顺帝带领后妃、太子和文武大臣一百多人,自建德门奔出了大都,逃向北方茫茫的草原。
几日之后,明军攻克了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将大都改称北平,明朝取代了元朝。元朝自成吉思汗建国,至元顺帝北逃,共存在了162年,历16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