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858400000051

第51章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的两宋王朝(7)

公元1275年,受到贾似道迫害的李芾被南宋朝廷委任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湖南安抚使。这时,元兵南下,湖北州郡都已降附。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李芾决心以身许国,置个人的生死安危于不顾。

当年七月,李芾到达潭州就任。仓促之间,李芾召募士兵不足3000。他领导军民修器械、积粮草、筑工事,并与附近少数民族联结,互为声援。他委任刘孝忠等将领统率军队,为保卫潭州作了多方面的准备。不久,元朝右丞阿里海牙占江陵,分兵守常德以遏制少数民族,大军逼近潭州。

九月,元兵已经到了潭州城下,很快便包围了潭州城。李芾登上城墙的女墙,慷慨陈词激励将士,并调遣将士分地段坚守。潭州百姓听到消息,不待号令便集合到城下,结成队伍来协助士兵守城。军民同心,坚守潭州城。

十月,元兵攻打潭州城西壁,将军刘孝忠率兵奋力抵御。李芾冒矢石亲到城上督战,还亲自慰劳受伤将士,以保家卫国相勉励。在激烈的战斗中,潭州军民伤亡惨重,但许多受伤战士仍然坚守阵地,与元军作殊死的战斗。元军攻城不下,便想招降李芾。李芾坚决抵制,他把招降使者处死示众,表明抵抗到底的坚强决心。

十二月,元军加强了攻势。将军刘孝忠被元军炮火击中,伤病无法继续战斗。这时,有的将领动摇了,他们打着为百姓着想的旗号来劝李芾:现在事情紧急了,我们当官的为国家而死,没有话说,这些潭州百姓就不必如此了。李芾生气地责骂他们,下令死守,敢有动摇者,立时处死。

当年除夕,元兵猛攻之后,终于进入潭州城。衡阳太守尹谷在城破后就全家自焚殉国,李芾在祭奠完尹谷后也全家自尽殉国。潭州百姓见城已破,元兵到处烧杀,又听说李芾全家殉国,为免遭元兵的杀戮和凌辱,许多人都全家自尽。一时之间,潭州城内竟无虚井,全为自杀的潭州百姓所充斥。在树上自缢的也不在少数。潭州兵将,除吴继明等极少数将领投降外,绝大多数都已战死或自尽殉节了。

潭州保卫战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李芾领导只有不足3000人的军队抗御数万元军,竟坚持达三个月之久,充分显示了潭州军民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英勇、悲壮气概。

宋史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

公元1276年年初,元军主帅伯颜率领大军兵临临安郊外。张世杰和文天祥坚请三宫(太皇太后谢氏、全太后、宋恭帝)入海,愿率众背城一战。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所以,张世杰和文天祥的意见自然就被宰相陈宜中所否定。而太皇太后谢道清也已经准备将传国玉玺及降表奉献于伯颜军前。陈宜中逃遁于温州。张世杰眼看临安不守,亦在此时移师定海,抗命拒元。宋恭帝的兄弟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在其母杨淑妃、驸马杨镇的保护下也逃奔福建。临安城中的南宋朝廷正式向元军呈递降书。

二月,伯颜派人进入临安受降,籍府库,收百官符印,遣散禁军。三月,伯颜亲自来到临安,依旨押送全太后与宋恭帝北上,谢太后因疾暂留南方,后来也被押到大都。谢太后于7年后病死;恭帝先受封为瀛国公,成年后入吐蕃学佛,号合尊大师,一号木波讲师,元英宗时被毒死;全太后则入庵为尼。逃奔闽粤的流亡朝廷,先后以益王、广王为帝,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公元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全军溃败。陆秀夫背负幼帝自沉,南宋王朝彻底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

宋朝灭亡了,宋朝的历史却需要总结。正如灭宋时的左路军主将、中书左丞董文炳,对翰林学士李盘所说的那样:“国可灭,史不可没。宋朝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历史资料全都存储在史馆内,我们应当全部收存以备借鉴。”宋代重视修史,史馆组织很严密,修史制度比较健全,编纂了大量官修史籍。仅官方编修的当代史籍,即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和会要六种。同时,私家撰史也成为风气,如《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即是其中的名篇佳作。保护好这些史籍史料,对于汲取历史教训、新朝稽古定制、笼络汉族文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文炳率先进入临安城后,即着手收集南宋史馆的各类历史典籍资料。三月,元军主帅伯颜班师,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派人将宋人所修国史及注记5000多册押送至元朝的国史院。南宋灭亡之后,元世祖即令史臣撰修《宋史》。但由于朝廷内部对采用怎样的体例编写这部史书的意见不一,影响了修史工作的进行。直至元顺帝时,才诏令脱脱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但此时已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31个月,故而编纂得比较草率。但《宋史》以其496卷的浩瀚篇章,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居二十五史之冠。

为什么说文天祥丹心一片?

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围攻临安,众多大臣建议投降,爱国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张世杰建议保护太皇太后、太后、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难,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奸相陈宜中逃跑后,谢太皇太后只好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议降。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面前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与之据理力争。伯颜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为我之劲敌,遂将其扣押。文天祥为人机警,有勇有谋,在押解途中逃脱,随后积极抗元。

临安失守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昰为皇帝,重新恢复宋朝名号,把文天祥请到福州。那时文天祥已颇具影响力,一声号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响应。文天祥亲自领兵作战,与元军抗衡,取得了一些胜利。元军自侵宋以来,每每一战即胜。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败仗,气急败坏,便把他当作头号敌人。毕竟敌众我寡,相差悬殊。文天祥战败,只好逃离赣州。

公元1278年,赵昰病故,8岁的赵昺继位。陈宜中见大势已去,再次偷偷逃走。文天祥继续与元军周旋,无奈孤军难撑,最终被捕。

元军统帅认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想劝降他,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文天祥遂被软禁在军船上,押往燕京。路过零丁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岁参加进士考试,被录为第一名时的情景。当时,他勇敢地指摘时弊、慷慨陈词。在殿试时,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大宋要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侮。主考官和皇上当场将文天祥定为状元。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元军来犯,自己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且多次舍身救护幼主。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护卫幼主、光复江山呢?感慨惆怅之余,挥笔写就千古名作《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南宋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至此,统治近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而忠烈爱国的文天祥由于宁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后,被忽必烈下令杀害。

宋朝最后殉国的将领是谁?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沦陷,5岁的宋恭帝被俘,张世杰与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他们逃到福州,立刚满7岁的赵昰为皇帝,是为宋端宗。

后来,福州沦陷,宋端宗的流亡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因为两人不和,蒲寿庚最后投降了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流亡到了广东。途中,赵昰的船遇到台风而倾覆,险些溺死,惊吓之中得了重病。赵昰死后,卫王赵昺在碣州(今香港大屿山)登基,与张世杰死守崖山(在今广东新会)。

公元1279年,忽必烈派张弘范为元帅,带领2万精兵,分水陆两路南下,集中水军开往崖山。崖山在海湾里,背山面海,地势非常险要。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张弘范看了崖山的防卫,觉得难以取胜,就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我很清楚投降元朝就可以活命,还能得到富贵。但是,我宁死也不会背叛大宋。”

张弘范只好火攻崖山,命令把小船装满了茅草,点着了火,乘着风势驶向宋军大船。张世杰事先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又用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挫败了元军的火攻。张弘范又封锁海口,切断了张世杰与陆地的联系。宋兵在海上只能吃干粮,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喝了呕吐不止。

张弘范见宋军已陷入困境,特地派了张世杰的外甥前去招降,去了3次,张世杰都没有答应。张弘范见张世杰不肯投降,便准备强攻。乘着潮涨潮落,元兵从四面围攻宋军,疲惫的宋军在元军的轮番攻击下丧失了战斗力。张弘范又用乐声让宋军误以为他们正在饮酒作乐,从而松懈下来。然后用弓箭火石猛攻宋营,很快打沉了多艘宋军船只。一条宋船上的士兵率先降下战旗,其他船上的宋兵看见了也纷纷将战旗降下来。张世杰急忙派人驾驶小船把赵昺接过来,组织突围。但赵昺已经被护卫皇帝的陆秀夫背着,纵身投入滚滚的大海,以身殉国了。

张世杰率余部到了海陵山,他准备派人将南宋君臣的尸体打捞起来葬在海滨,然后继续抗元。这时刮起了台风,部下劝张世杰躲避台风,张世杰不肯。一阵巨浪袭来,他的坐船被打沉了,这位宁死不屈坚决抗元的宋将落水牺牲。延续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至此,元朝统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