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858400000030

第30章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4)

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桓温前进到伊水,羌人的将领姚襄将精兵埋伏在水北的树林中,派使者对桓温说:“您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我应该立刻归降,希望您让军队稍微后退一点,我就会出来迎接。”桓温回答:“我这次是来收复中原,修复先帝的陵墓,和阁下没有关系。如果阁下想来拜见,现在就近在眼前,何必烦劳使者呢?”姚襄麻痹桓温的企图没有成功,于是就在水边列阵想要顽抗。桓温披甲上阵,亲自督战,指挥晋军向前猛攻,姚襄大败,损失了数千人。姚襄率领几千骑兵逃到了洛阳北山,最后死于与前秦的交战之中。桓温率领部队前进到洛阳,拜祭了先帝,设置了护陵官员,修复了被毁坏的陵墓。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东晋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都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桓温只得退兵南归。公元359年,中原地区又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

过了几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尽揽东晋朝政大权。公元369年,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桓温率水军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黄河的枯头渡口。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5万军队将晋军粮道截断。桓温被迫从陆路撤退,结果被追兵打得溃不成军,折损了三万余人。桓温战败而归后,之前所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丧失。

何谓“五胡十六国”时期?

从公元309年到公元439年这130年的时间内,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人民不断起义,共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我国古代把少数民族人称为“胡人”,所以这五个民族被称为“五胡”。他们的起义成果往往被少数民族的上层贵族分子所夺取,前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后蜀政权习惯上不计算在内,共有十九个政权)。这十六个政权互相攻战,乍兴乍亡,建国的时间都很短暂,而且特别混乱,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中国最早的小说家是谁?

东晋政权建立后,有一段时间生产有所发展,文化事业也比较繁荣,文学艺术方面出了一些人才。有个名叫干宝的历史学家,奉晋元帝司马睿之命,写了一部叫《晋纪》的历史书;同时,他自己又根据听到的故事和书上看到的材料,编写了一部《搜神记》。《晋纪》这部历史书后来失传了,《搜神记》这部小说一直流传下来。

《搜神记》大多写神怪故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干宝亦可算作中国最早的一位小说家。

冉闵建魏后的民族政策如何?

公元350年,冉闵自称皇帝,国号魏。石赵残余势力投降于冉魏,后赵灭亡。冉闵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煽动民族仇恨,对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诛杀,共杀死二十余万人,以致汉人高鼻多须者多滥死。这一民族报复政策导致了冉闵的孤立。冉魏建立后,立即与东晋政府联系,请求派兵共同讨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实行九品官人法,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在经济上,开仓散粮,以求得百姓的拥护。在军事上,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氐、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争衡。由于残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馑,先前被迁到冀州、司州的胡汉各族人民数百余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甚众。冉魏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于公元352年终为前燕所灭。

谁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原姓龚,3岁就到寺庙当了小沙弥,20岁正式受戒做了和尚。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许多僧人都希望到印度去拜访著名的佛学大师,瞻仰佛祖释迦牟尼的圣地,寻求佛经原本,传播佛教的教义,法显和尚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399年,已是62岁高龄的法显和另外9名僧人开始了西天取经之行。法显是我国古代从陆路到印度旅行,又绕道斯里兰卡,穿过印度洋和南海、东海、黄海,取道海路返回祖国的第一个人。在1600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法显从海陆两道,往返于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举。法显不畏劳苦,奔波于中印之间的探险生涯,鼓舞了后人,人们沿着法显的足迹,向西域挺进,玄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入木三分”出自什么传说?

王羲之成年以后,在朝廷里做了官,交往的都是上层人士,他的书法更加广为人知,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想求他写一幅字,可他一般情况下不给别人写。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去,看到学生家一张桌子很光滑,木质也好,拿过笔就在桌上写了几行字,这个学生看到王羲之写了字,高兴得无法形容。有一天学生出门去了,他父亲来给他收拾东西,看到崭新的桌子上写了黑字,觉得不好看,便想把字擦掉,使尽力气也擦不掉,干脆拿刀来刮。刮掉一层,不行,还有字,又刮一层,一直刮了三分厚才把字刮去,“入木三分”这一成语便是根据这一传说来的。

苻健是怎样巩固前秦政权的?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西晋末年,北方烽烟四起,祖辈居住在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的氐族人推举苻洪为首领,进入中原,先后向前赵和后赵称臣。后赵灭亡时,苻洪已拥有10万部众,雄心勃勃,准备进占关中。苻洪还没有实现进据关中的计划,就被人毒死,他的儿子苻健继承父志,率部众攻伐关中。一路上得到关中氐族人的响应,苻健的军队将占有长安的杜洪打败,进入长安。

公元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第二年改称皇帝,建都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苻健勤政爱民,崇尚儒学,百姓赋税有所减轻,在长安城里还建了迎宾馆,招徕远方来客。关中经济呈现繁荣景观,前秦政权逐渐巩固。

是谁扪虱畅谈天下大势?

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这个读书人名叫王猛,字景略,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博。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也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王猛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

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服。

王猛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把手伸进衣襟里捉虱子。桓温左右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桓温再三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还许给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朝廷的内部矛盾重重,婉言拒绝了桓温的邀请,仍旧回到华阴山去了,但是他的名声从此却越来越响。

苻坚统一北方时谁的功劳最大?

公元355年,苻健病死,太子苻生继位。由于苻生性格残忍,任意杀害大臣,苻坚等人在公元357年发动政变,杀死了苻生,夺过了帝位。苻坚夺取政权后,重用王猛、吕婆楼等能臣,迅速地统一了北方的大片国土。

在苻坚统一北方的活动中,王猛的功劳最大。王猛曾拒绝过桓温的邀请,而当苻坚派吕婆楼来邀请他时,他和吕婆楼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等到和苻坚见了面,他和苻坚谈得更加投机,就像诸葛亮遇见刘备一样。苻坚对王猛也是言听计从,让王猛、吕婆楼、权翼、薛瓒四人共同帮助自己。

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与前燕作战,燕主慕容暐向苻坚求救,答应把虎牢(在今河南)以西的地方送给苻坚作为报答。等苻坚出兵帮助慕容暐打败桓温以后,慕容暐又不愿割地,苻坚乘机派王猛进攻燕国,攻下邺城,俘虏了燕主慕容暐。苻坚入城,把燕国的城池、财物全部收归自己,前燕到此灭亡,这也使苻坚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公元376年,苻坚又消灭了前凉,把凉州豪绅七千多户迁移到关中。同年,又派大将苻洛出兵攻代国,俘虏了代王什翼犍,代国灭亡。接着,又攻下了东晋的襄阳等地,打到离广陵(今江苏扬州)一百来里的地方,东晋上下一片慌乱。接着,苻坚又任命了徐州刺史,驻彭城;兖州刺史,驻胡陆;扬州刺史,驻下邳。苻坚的军事力量和国土范围达到了最高峰。公元380年以后,苻坚的势力又逐渐向西延伸,在边境和邻国树起了大国的威信,发动了几次战争。到公元384年,大将吕光平定了西域三十六国,西域各小国纷纷向前秦进贡。从此,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

王羲之曾用什么当下饭菜?

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时特别聚精会神,曾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夫人给他送来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过了一会儿,夫人再来看时,只见他满嘴乌黑,手里还拿着一块沾墨汁的馍馍,不禁笑起来。原来,王羲之错把墨汁当成了蒜泥。当他发现时,也不禁哈哈大笑。

两晋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一位,他吸取前代精华,但不拘泥于传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书法艺术天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陶渊明因何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作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其实,陶渊明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建议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谢安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谢安少时风流倜傥、思想敏锐、举止镇定,深为王导等人器重,名重当世。朝廷屡辟不仕,隐居于会稽附近的东山,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人为友,终日游山玩水、写诗作文,不问世事。

公元357年,谢氏家族的代表、豫州刺史谢尚病死,谢奕继位。公元358年,谢奕死。公元359年,继谢奕为豫州刺史的谢万兵败免为平民。为保住谢氏家族的地位,谢安遂出山,受征为桓温征西大将军府司马,历吴兴太守、侍中。

桓温想自立为王,视忠心匡国的谢安为患。公元372年,简文帝死,桓温以祭奠为由,拥兵至建康城外的新亭(今江苏南京市南滨江之处),伏兵于幕后,欲召见谢安和王坦之然后杀死他们,夺取帝位。因谢安的机智勇敢,桓温没敢下手,也没敢夺取帝位。不久,桓温病死,东晋王朝再次危而复安。

公元373年,谢安任职尚书仆射,与尚书令王彪之共同掌朝政。王彪之死后,谢安单独执掌政务。公元376年,孝武帝亲政,任用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次年任为司徒。谢安仿效王导之为政,镇以和静,务存大纲,善于调节君臣之间、大族之间的关系,使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少有的和睦局面。

淝水之战后,谢安进位太保,桓冲死后,他都督扬荆等十五州诸军事。不久,遭到孝武帝及司马道子的猜忌与排挤,谢安离开建康,在广陵附近择城而居。公元385年,谢安病死,赐太傅,谥号文靖。

淝水之战苻坚为何战败?

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不听从谋臣和弟弟苻融的劝阻,于公元383年毅然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苻坚征集的兵马共计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御林军三万,号称百万大军。他们从三路出发进军东晋,一路上人喊马嘶、旌旗遮天,道路上挤满前秦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前前后后绵延几百里长。

东晋朝廷得到前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成一团。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他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前秦无端进攻东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谢安召开了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与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五千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八万北上阻击秦兵,对其他将领也一一部署。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便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刘牢之率兵首先对洛涧的前秦军队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膀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守在洛涧的前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便溃败了,秦将梁成被东晋军杀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鼓舞了东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令刘牢之继续进攻;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谢玄为了迅速与秦军决战,派使者去对苻融说,双方隔着淝水不便作战,请秦军稍往后撤,以便晋兵渡河同秦军决一胜负。苻坚、苻融企图乘晋军渡过一半的时候,用铁骑猛冲的战术歼灭晋军。于是,就下令秦军后撤。可是,秦军士卒不明白往后撤退的意图,以为秦军败了。朱序又乘机在军中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全军顿时大乱,一退就再也停止不住。晋兵趁势渡水进攻。秦军主将苻融亲自出马想阻止后退的秦兵,结果是马被挤倒,苻融为晋兵所杀。苻坚也被流矢射中,只得带领十几万残兵败将逃回长安。

这一仗,东晋军以少胜多,八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一人三反刘牢之是怎么回事?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父刘羲曾经做过西晋的雁门太守,父亲刘建也因为勇武而担任过征虏将军。刘牢之从小就苦练武艺,弓马娴熟。

谢玄出任广陵太守,大力征召江淮子弟和北方流民入伍当兵。刘牢之和好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等人参加了晋军。没过多久,谢玄就发现刘牢之不但武艺精湛,而且善于谋划,很有将才,就把刘牢之提拔为参军,让他率领前锋部队冲锋陷阵。由于谢玄的这支新军在对抗北方前秦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府兵”。刘牢之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了龙骧将军、彭城内史,以功赐爵武冈县男,食邑五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