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858400000029

第29章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司马炽被杀的消息传入长安,14岁的司马邺正式即位,称愍帝,大赦,改元建兴。时长安虽为国都,初经浩劫,满目疮痍,残破不堪。城中百姓不足百户,蒿草丛生,荆棘成林。公私车乘不过百辆,朝廷百官既无朝服,也无绶印。

司马邺以索琳为尚书仆射,领太尉,掌握军国大政。后又下诏,以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督陕西诸军事;琅邪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并让幽并二州的地方官和左右丞相,率兵攻平阳、洛阳,入卫长安。但此时的皇帝诏令如同废纸,各王拥兵自保,坚守自己的地盘,身在长安的司马邺,难以令行天下,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石勒的势力为何日渐强大?

汉国国主刘聪病死,汉国内部同时发生分裂。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他觉得用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同年,汉国大将石勒在反晋战争中扩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也自称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年轻的时候,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经给人家做过奴隶、佣人。有一次,石勒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里,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一群鹿跑过,乱兵纷纷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机逃走。石勒受尽苦难,没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刘渊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石勒从小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石勒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还需文略。于是就依靠汉族士人张宾,颁制了许多政治措施。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由于石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了张宾一批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势力日渐强大。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中消灭了前赵主力,第二年入关灭前赵,“秦陇悉平”。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次年,石勒在襄国自称皇帝,仍定国号为赵。

何谓衣冠南渡?

公元316年,坐镇扬州的琅琊王司马睿得到消息,长安已经被匈奴人攻破,西晋已经灭亡了。第二年,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晋元帝。从此东晋的历史开始了。

司马睿初到江南,立足未稳。中原战乱频繁,许多世家大族纷纷避难到江南,农民、工匠、商贾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将发达的汉族文化带到当时尚属偏僻的江南,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所在。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

“闻鸡起舞”的典故与谁有关?

祖逖(266~321年),晋朝著名将领,祖上世代担任二千石的高官。祖逖自幼丧父,生性旷达,不肯受拘束。24岁时,曾有人推荐祖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继续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俩感情深厚,常常同被而眠。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便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从此,他们便闻鸡起舞,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学习,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枕戈待旦”这一典故描述的是谁?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东晋大将,著名的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当刘琨听说好友祖逖有了官职,并能带兵北伐,就激动地写信给亲朋好友说:“我每天枕戈待旦,立志杀尽敌兵。即使这样,还恐怕祖逖会比我先去杀敌立功呢。”后来,刘琨也有了官职,有了兵权,他带兵平定匪患,计退胡兵,安抚百姓,屡建功绩。

你知道“鹿死谁手”的来历吗?

南北朝时,一般来说,后赵的国势在五胡十六国中是最强盛的。一次,后赵皇帝石勒在宴请自己臣僚的酒会上,曾经自我夸耀地说:“假如我和汉高祖生在同一个时代,我自认为不如他,一定和韩信、彭越一样做他的部下,为他奋战疆场;但如果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生在一起,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带一比高下,到那时不知究竟鹿会死在谁手上呢!”这就是“鹿死谁手”的来历。

你知道王羲之“东床袒腹”的趣事吗?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祖辈辈都是朝廷重臣。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王正是尚书郎;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东晋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便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都想娶其为妻,于是,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们各自打扮一番,希望被选中。

郗鉴的门生看遍王家子弟,回报道:“王家子弟个个少年英俊、品貌俱佳,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听说太尉要选女婿都有些矜持做作,只有一个人满不在乎。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年轻人却侧躺在东床上,袒露肚皮,眼睛一个劲儿地盯着摆在桌上的毛笔,有时还悬空比画着写字,那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这个满不在乎的年轻人就是王羲之。

郗大人听罢王羲之“东床袒腹”的趣事,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要的女婿啊!”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放旷、通脱,而王羲之听任自然,不加修饰,显得与众不同,刚好符合郗鉴的择婿标准。加上王羲之不怎么在意儿女情长,迷恋书法,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后来,“东床”就成了好女婿的代称。

晋明帝是怎样平叛王敦的?

司马睿当上东晋皇帝后,王导以宰相身份在朝执政,王导从兄王敦以大将军身份领兵镇守武昌。后来晋元帝司马睿感到王氏权力太大,于是逐渐任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嵩与北方二流大族刘隗、刁协等人,以制约拥兵坐镇武昌的王敦。

公元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对政府发奴为兵的不满情绪,以诛除刘隗、刁协为借口,在武昌起兵叛乱,并迅速攻下建康,刁协战死,刘隗投降石勒,戴渊、周嵩被杀,其他一百多名官吏也被罢免,王敦退还武昌。司马睿忧郁过度而死,明帝司马绍即位,调配兵力,加强守备。

公元324年,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的王敦再次叛乱。晋明帝为了了解王敦起兵实情,骑马暗中到王敦屯军所在地探察。当其探察完后走出军营时,不幸被叛军发觉,王敦立即派兵追赶。晋明帝为了甩掉追兵,一面用水浇凉坐骑拉在地上的粪便,一面将宫中宝物七宝鞭交给路旁卖食品的老妇,并嘱咐她:“后面骑马的人来了,就把鞭子给他们看。”王敦追兵到后询问老妇,老妇说人已走远。说罢,就将七宝鞭给他们看。王敦士卒看到七宝鞭,爱不释手,来回传玩,耽误了好长时间,又看地上的马粪已经变凉,确认晋明帝已经走远,便不再追赶。晋明帝由此逃脱。了解了敌情的晋明帝派重兵攻打王敦,王敦大败,很快病死。

王敦一死,王敦的同党沈充、钱凤接连战败,在战斗中被杀;王含、王应父子二人逃到荆州,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舒虽然也是王氏家族的人,但他不支持王敦。当王含父子俩来到荆州时,王舒将王含、王应沉在江中淹死。到这时,王敦的叛乱终于被彻底扫平。

陶侃是怎样一个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在荆州刺史任上,陶侃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他手下的一些官吏,经常喝酒赌博,因而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全都没收并毁掉,还鞭打了那些官吏。从此以后,谁都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有一天,陶侃到郊外去巡视,看见一个过路人一边走,一边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陶侃马上命令兵士把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人们听说刺史这样爱护庄稼,种田就更有劲儿了。荆州地方也渐渐富裕起来。

陶侃一生带了41年的兵,由于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大家都很佩服他。在他管辖的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敦煌莫高窟是何时、如何开采的?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一百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起开凿的。相传有个和尚名乐尊,西游到三危山下,一天黄昏时刻,忽见山峰放射出万道金光,好像千万个佛。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洞窟。

北魏年间,佛教徒继续在敦煌筑建石窟。北魏石窟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三种样式。窟中所造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者弥勒佛,主像的两侧通常是两个胁侍菩萨像。壁画主要是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壁画多数以土红色做底色,使用青、绿、赭、白等色彩的颜料进行描绘。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是当时人们高超绘画和雕塑技巧的历史见证。从此以后一千多年里,各朝陆续在此开凿洞窟,隋唐时达到高潮,现存洞窟中百分之七十是唐代开凿的。

由于这里石质比较松脆,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艺术表现为更细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塑像。这一时期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以佛说法图和佛本生(前生)故事为主。说法图一般是一佛在中间,两菩萨侍立左右,其他还画了散花奏乐的飞天在空中飞翔。所谓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历史故事,和他在过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画。故事内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这些塑像、壁画,气魄雄伟、形象生动,不仅具有伟大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

庾元规是如何专擅朝政的?

庾亮,字元规,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出身著名的大族,过江后为镇东将军府西曹掾,后又历任中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其妹嫁晋明帝司马绍,司马绍即位后,升其任中书监。王敦败后,转任护军将军,掌禁军。庾亮反对加强皇权,主张门阀士族把政。司马绍死前曾欲让宗室司马羕及司马宗等辅佐太子司马衍,排斥王导等人。庾亮力陈用司马宗室之弊与重门阀大族之利,遂使司马绍遗诏令庾亮与王导等士族人士辅政,庾氏遂以皇太后听政。

庾亮辅政后尽力排挤宗室,公元326年,南顿王司马宗以谋反罪被杀,西阳郡王司马羕被免去太宰之职,汝南王司马统被废为平民。

时苏峻、祖约等流民帅手握重兵,阴有异图。公元327年,庾亮召苏峻入建康任大司农,以解其兵权,激成苏峻、祖约反而作乱。乱平,庾亮以平西将军,都督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领豫州刺史的身份出镇芜湖,仍遥控朝政。

顾恺之为何被称为三绝画圣?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是说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祖国伟大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他的作品大都散失,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一直被视如珍品。

桓温是怎样变成东晋权臣的?

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附近)人。少年勇武,颇有气概。稍长,亲报杀父之仇,博得时人称赞。后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袭父爵为万宁男,出任琅邪太守。公元345年,庾翼死,受何充之荐,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掌长江中上游,守东晋西门。

桓温一面巩固自己的地位,一面借北伐旗号,攫取功名。他首先将兵锋指向割据四川达46年之久的氐族成汉政权。

公元346年,桓温在未经朝廷正式允许的情况下,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伐成汉李势。时李势骄奢淫逸,滥施刑罚,内部统治不稳。桓温兵至,李势匆忙应战。派叔父李福、从兄李权、将军昝坚等迎击。桓温取避其兵锋、重在攻成都的策略。李权拦击攻成都的晋军,不敌袁乔。桓温攻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城门。李势见大势已去,星夜从成都东门出逃,不久,派人给桓温送去降书,又自缚出降。桓温将李势及其宗室十余人送建康,成汉建国四十六年,遂亡。李势受封为归义侯,在建康平安生活了十四年后,公元361年死。桓温灭蜀后,势力大增,成为东晋又一权臣。

殷浩为何被朝廷贬为庶人?

公元352年,趁中原大乱之际,东晋朝廷任命殷浩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出师北伐前秦。殷浩以谢尚、荀羡为都统,进驻寿春。六月二十九,秦晋在颖水之诫桥展开激战,结果晋军大败。殷浩狼狈逃回寿春。九月进驻泗口(今江苏淮阴北),派戴施等据守石门和仓垣。十二月,前秦大将梁安、雷弱儿诈降晋军。

公元353年,殷浩得知后赵降将张遇在关中叛秦,于是率7万大军,以姚襄为先锋,自寿春出师北伐,准备进据洛阳,修复园陵。岂料姚襄因与殷浩不和,忌恨殷浩,反伏兵于山桑(今安徽涡阳)攻击殷浩,浩军大败,退走谯城(在今安徽)。

公元354年,桓温以殷浩北伐屡败,上疏历数其罪状,殷浩因此被朝廷贬为庶人,并被流放到东阳信安(在今浙江)地区。公元356年,殷浩去世。

桓温三次伐中原的战果如何?

公元354年,桓温率领4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大军直指关中,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

前秦王苻坚派太子率5万大军与晋军对抗。这年四月,晋秦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桓温率军占领灞上,抵达前秦都城长安的郊外。当地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犒劳晋军,有个老人流泪道:“没想到我还能再见到晋军!”

后来因军中缺粮,桓温被迫从潼关退兵。秦军跟踪追击,晋军损失一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