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觉察力
18488100000020

第20章 如何提高你的觉察力(3)

转移论题可能是由于无意的误解或不知不觉转到另一论题而产生。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是逻辑错误。

3.定义过宽

定义过宽,就是定义概念的外延大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例如:

妇女体力上比男人弱,且情感多于理智。

男人粗心不敏感,不擅长烹饪及清洁,不能随意表达感情。

以上例子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我们能找到,但我们也能找到相反的例子。这就是定义过宽。

检查推理中定义过宽的错误时,要特别注意表明或隐含的“所有的”或“毫无例外”。有时判断中的“所有的”或“毫无例外”的表述是正确的,而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这种字眼是不正确的。为了改正定义过宽,应明确定义的合适外延,相应修改推理。

4.定义过窄

为了更好地理解或为了与他人的交流方便,将复杂的事实简化是允许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就常用此法。而定义过窄——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不能正确反映事实——则是逻辑错误。定义过窄常发生在有关因果的推理中。例如: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衰退的原因是福利开支过大。

在电视节目黄金时间播出公开判处死刑,将使犯罪魅力大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这些推理包含了基本事物,但却不能准确反映所述事实。它们只讲了某一个原因或结果,似乎这是唯一的。事实上还有其他的原因或结果,有些还非常重要。

5.不合理的引用

这一错误是将推理置于不合理的引用之上。这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造成的。惯例(“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引用传统(“我们不能改变早已建立的东西”),引用忧虑(“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引用专家所讲(“我们没有质问专家的义务”),引用中庸(“不要得罪任何人”)。当然,保持惯例和传统,警惕危险,保持中庸,并非一定就错。只有当引用代替了仔细推理一一当其目的是为了听众的情绪而不是理智时——就是不合理的。

7.提高你捕捉机遇的觉察力

捕捉机遇离不开敏锐的觉察力。想要有所发现,“觉察”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脑袋“看”。

用眼睛看和觉察,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每天,映入我们眼帘的信息极其丰富,但却很少留下印象,更难说有什么发现和收获了。这是因为,觉察和看虽然都是用眼睛,但是,觉察是有目的的,是要寻找,要发现,要认识;而看的目的性不太强,主要的动机还只是有所感觉,并不追求一种理性的认识。正是这种差别,使得觉的印象特别深刻,而看的印象则比较淡漠。

觉察要靠眼睛,但是,眼睛有很大的局限性。人的眼睛既看不远,对微小的东西又看不清。

那么,怎样的觉察才是有效的,怎样才能提高觉察力,觉察时要注意什么呢?

觉察者要做有心人,要有意识地观看某种事物,要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的觉察,收获大,印象深。俗话说,事事留心皆学问。我们要留心身边的现象,特别是要用心去想,觉察的目的性越明确,收获也往往越大。

要边看边想。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地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觉察对象的特点,并不断发展与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高尔基有一次和两个作家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饭店就餐。坐定之后,他建议来一次觉察比赛。大家约定对新进来的一位顾客进行瞬间观察,然后分别说一说所得印象,看谁说得最准确、最细致。不一会,一位顾客推门而入。高尔基凝神注视了一下后,很快就掌握了他的主要特征: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一双手细长而且发红。作家安德烈耶夫看得十分马虎,连衣服的颜色也说不对。而另一作家布宁却观察得十分准确、细致,不仅看到他身穿灰色衣服,而且看到他佩戴着一副带小花的领带;不仅看到他双手细长且发红,还看到他小指的指甲不正常;他还根据此人的举止、神色,觉察出此人可能是个骗子。大家向饭店的主人一打听,竟不出布宁所料。为什么布宁觉察得这么细、这么准,连高尔基也甚为佩服呢?就是因为他在凝神观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对观察对象进行敏锐分析、比较与判断。

觉察时要着重把握觉察对象的东西,也就是要努力发现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向前辈作家福楼拜请教。福楼拜并没有面授机宜、指点要津,而是给莫泊桑布置了两道觉察练习题:“请你给我描述一下这位坐在商店门口的人,他的姿态,他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他全部的精神实质,使我们不至于把他和别的人混淆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匹是不一样的。”这种觉察练习,就是要训练觉察者把握观察对象特点的能力。它要求觉察者在觉察前就要有明确的、具体的觉察目的,在觉察中要随时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剔除那些浮泛的、皮毛的、一般的甚至虚假的表象,筛选出最能体现事物的精神本质的特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样的觉察,才能使觉察渐趋敏锐、精细、准确,提高自己认识、辨别、洞察客观事物的觉察能力。

觉察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和假象,获得比较真实、全面的结果。

要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觉察练习,养成细致、深入、准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得依靠持之以恒的锻炼,觉察力的养成与发展也是如此。在学校里,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作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觉察练习,例如:让学生描绘寒冷的景象,但不得用“冷、冻、凉”之类的形容词;乍暖还寒时候,让学生到公园里或田野上去寻觅春的信息;描绘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看谁写得最像……实践证明,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觉察力很有成效。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觉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只要坚持进行练习,觉察力就会不断提高,并由“跟亮”而导致“心明”,使智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敏锐的觉察力是捕捉机遇的重要条件,那么,想成功的人士,从现在开始培养你的觉察力吧!

8.觉察力与言谈相辅相成

会说话的人,一般觉察力都强于不会说话的人。同样,拥有敏锐觉察力的人也总能说出得体大方的话,所以,培养觉察力也要注重对言谈的培养。

高尔基的名著《在人间》里有一段两家店铺推销圣像的情节:

一家店铺的小学徒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向人们说:“……各种都有,请随便看看。圣像价钱贵贱都有,货色地道,颜色多样,要定做也可以,各种圣人圣母都可以画……”尽管这个小学徒喊得声嘶力竭,可仍很少有人问津。

另一家店铺的广告则不同:“我们的买卖不比卖羊皮靴子,我们是替上帝当差,这比金银还宝贵,当然是没有任何价钱的……”结果,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了过来。

同是推销圣像,为什么效果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前者用语冗长,平淡刻板,而后者则觉察到了基督教徒的心理,将自己说成是“为上帝当差”的,用心独到,言简意赅。

口才出色的推销员还善于安排讲解的顺序。科学合理,起伏有致的讲解不但表明你言语的逻辑,而且还反映出你觉察力的高超、头脑的清晰。

比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会这样对他的顾客讲解他要推销的酱油瓶:

“我们打开它的盖子,有个舌状的倒出口,出口上刻有7厘米的槽沟,可以防止瓶内液体外漏;而注人口可倒人多种液体:油、酱油、醋等。”

“这个瓶有着光洁的圆锥形外表、圆顶状的盖子,摸起来舒服,看起来别致。”

“它的最大优点是,倒完瓶内酱油后,瓶口不会有残余液体,非常卫生。本厂曾选择100个用户进行实验,经过一年的试用,反映甚佳。”

“据我们所知,目前在市场上尚未有同类产品。相信我们的前景相当可观,定能给您带来很大效益。”

这样安排讲解的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逻辑性强,足见推销员的口才功力。

推销员要想在面谈中诱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也要发挥口才的作用。

一位电子产品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与顾客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推销员:“您孩子快上中学了吧?”

顾客愣了一下:“对呀。”

推销员:“中学是最需要开启智力的时候,我这儿有一些游戏卡,对您孩子的智力提高一定有益。”

顾客:“我们不需要什么游戏卡,孩子都快上中学了,谁还让他玩这些破玩意儿。”

推销员:“我的这个游戏卡是专门为中学生设计的,它是数学、英语结合在一块儿的智力游戏,绝不是一般的游戏卡。”

顾客开始犹豫。

推销员接着说:“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再像我们以前那样一味从书本上学知识了。现代的知识是要通过现代的方式学的。您不要固执地以为游戏卡是害孩子的,游戏卡现在已经成了孩子的重要学习工具了。”

接着,推销员从包里取出一张磁卡递给顾客,说:“这就是新式的游戏卡,来,咱们试着弄一下。”

果然,顾客被吸引住了。

推销员趁热打铁:“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一生下来就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花多大代价都在所不惜。我去过的好几家都买了这种游戏卡,家长们都很高兴能有这样有助于孩子的产品,还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系列产品呢。”

顾客已明显地动了购买心。

推销员:“这种游戏卡是给孩子的最佳礼物!孩子一定会高兴的!”

结果是,顾客心甘情愿地购买了几张游戏卡。

在这里,推销员巧妙地运用了觉察力和口才艺术,一步一步,循循善诱,激发了顾客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了拥有这种商品的感情冲动,促使并引导顾客采取了购买行动。

的确,妙语一句可以引得财源滚滚,也可以解陷身之困,对于推销员来说,良好的口才是觉察顾客心理的法宝说服顾客的利器,是赚钱的根本,是把握主动权的保证。

成功之路铺满荆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考虑周到,既要善于思维,更须长于说辩。作为君王,可以“一言兴邦”或者“一言丧国”;而作为推销员,在推销洽谈中也可以“一言而胜”或者“一言而败”。所谓一言而胜,就是说这一言,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打动了对方,实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