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18462700000024

第24章 品味当下每一刻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我们于是以自身为盛宴,一点一点地品味昨日的乳香、今日的腥香、明日的药香。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孔子这话意思是:吃饭就要吃爽,不要怕麻烦,越精细越好。

孔子是个美食家与养生家,一方面尽情享受美食,一方面又能节制,不像苏东坡那样暴饮暴食。

苏东坡也是个美食家,川菜名菜“东坡肉”相传就是他发明的。苏东坡也有一副孔子一样的大胡子,乍看有点像孔子。但苏东坡修养比孔子差远了,一向贪吃美食,被贬海南时一听到朝廷赦免了他的罪,就大开吃戒,结果把肚子吃坏了,没回到京城,更没回到老家就死在了路上。

我们的诗圣杜甫也是个暴饮暴食的人。杜甫晚年飘泊到湖南的一个小地方,又穷又饿,没有饭吃,只好学老鼠啃书皮聊以充饥。当地县令听说诗圣驾到,马上慕名前来拜访,见诗圣无食,马上赠以佳肴。杜甫狼吞虎咽地吃得太饱,结果因为不消化,生了大病,死在了客途。杜甫的死与杜甫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惊心触目的现实主义。

我十六岁那年,一个人偷偷地揣着学费从家里流浪到北京,结果自然是大困而归,一路饿得要死。我妈心疼我,给我煮了一大碗鸡蛋面。当时我本来已经吃饱了,但想起挨饿的日子,报仇似地又把鸡蛋面吃进了肚子。结果刚吃完就不得了了,肚子要爆炸似的,我满头大汗跑到河边呕吐了一个多小时,才活过命来。

人难免有挨饿的时候,但一般来说总不至于饿死。那么,当我们面对食物时,是选择暴饮暴食呢?还是选择适可而止?

当然是适可而止。我妈告诉我:

“宁肯少吃一口,不要多吃一口。”

我把这话奉作至理名言。

七八分饱要好于十分饱。

明白这个吃饭的基本常识,我们才可以谈美食,品尝美食。

美食首先是拿来吃的,其次才是拿来看的。

对于一个非常饥饿的人来说,一切食物都是美食。如果不是那么穷,不妨稍为讲究一下。当然,太讲究了就适得其反。慈禧108道菜开饭,贾母几十道菜开饭,都属纯搞事,花样多了绝不能品尝到美食之美。

美食不在多,在于精美。

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人生就像吃饭,不是吃别人,而是自己吃自己。有的人把自己暴饮暴食,当然会暴死。聪明人则会慢慢地吃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津津有昧。

像享受美食一样享受人生。要慢,要少,要好,要细嚼慢咽,要与有限的几个人一起进食。独食无味,大锅饭更无味。

一方面我们要求人生的实惠,关键是要有面包;一方面我们要求人生的完美,重要的是品出滋味。

不可缺少,也不可贪多。

人生这顿饭不容易吃好,每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人生美食,不可空想嗟来之食。嗟来之食无味,剩食更无味。人要自己做新鲜美食供奉自己,这样才是活泼而快乐的。

鲁迅在《墓碣文》中写道: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好一个“痛定之后,徐徐食之。”人生时时有种种悲痛啃噬我们的心,这就是生命暗中被吞噬的感觉。

人注定要被时间的血盆大口吃掉。与其它吃我,不如我吃它。人唯一可以反咬时间一口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充实、快乐起来,让时间之魔找不到我的空虚,从而无处下口。

我们于是以自身为盛宴,一点一点地品味昨日的乳香、今日的腥香、明日的药香。

麦子与稗子

麦子与稗子的比喻来自耶稣。耶稣的大意是:要同时收获麦子与稗子,这样才不会因为提前清除稗子而误伤麦子。

孔子提倡的人生并不是说做完人,而是可以容错。这样最终会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