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实际上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它的资金支出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以上几种大的支出项目以外还有一些固定支出,例如维修费、水电费、消防费。这里有一些关于2002年塔尔寺支出费用的数据:管理费1031180.34元,维修费870797.99元,水电费134947.06元,植树费95122.40元,消防费12990.00元。这些费用占全寺支出费用的大半。其实,塔尔寺虽然收入高但支出的金额也非常大,所以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也比较复杂。
三、塔尔寺财务管理制度
自1988年开始,塔尔寺遵照党的宗教政策和有关的法令法规,以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为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针对寺院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全寺僧众的反复酝酿讨论,先后制定出许多关于塔尔寺制度方面的管理,其中包括《塔尔寺财务管理制度》,这项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机构及审批,
二是上报及审核。
1.财务机构及审批
财务室及岗位人员:由财务主管数人,总监一人,会计一人,出纳一人组成财务室,主要负责寺院的财产物资核算,收人利润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工作;
财务室年初必须做出全年支出预算,为管委会有序开展工作提出服务;
寺属各建有财务机构的财务由本机构负责审批,万元以上支付必须有财务总监审批,如购置车辆、其他器材、组织寺僧外出参加学习、扩建修饰等建筑项目,大宗支付必须报管委会具体研究决定,所购置的车辆及其他方面支付的应有详细的原由和记录,原则上事前先审。
2.上报及审核
财务室会计,出纳账目必须做到日清月结,按时向管委会上报日报表、季度报表、决策报表及财务报告;
财务总监与管委会其他主任对财务室发生的财务收支情况每年审核两次,其它寺属单位发生的财务情况由财务主管审核,它包括:管委、总务、照相、停车、印经院的财务;古建队、藏医院、学校的财务;三个札仓僧官换届时向管委会报表并由财务主管审计;寺院商店等承包企业财务按合同履行其规定;临时发生的财务手续,如群众自愿奉献等要有专人负责,及时入账;财务总监每半年向管委会汇报一次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
会计、出纳人员因故离职,必须在限期内,全部移交清楚,接替人员应认真接管移交工作,并继续移交未了事项,移交后,如发现原经营会计业务有不清楚的地方,仍由移交人负责。
从塔尔寺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大中型企业,责权明晰、财务透明,各级分类账目都做得很细致。对各种财务账目都有严格的规定,对财务的审核制度也很完善。这些使得塔尔寺的企业化更加明显,“自负盈亏”、“自谋出路”其实也就是“以寺养寺”。
塔尔寺在健全制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很有普遍性。塔尔寺寺管会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责任,实行奖罚,使制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积极稳步地革除长期形成的一些陈规陋习,如将活佛按佛位高低,分享不同报酬份额的等级制度,改为不分佛位高低,寺内报酬等同;将殿堂香火钱收入全部归庙官个人,改为收入归寺院,庙官有定额补贴;将庙官终身制改为择优选用、轮流担任;将僧人为信教群众举办“千灯”等宗教活动收入归己,改为由寺院统一安排为群众举办宗教活动,收入归寺院;将寺院僧人出外为信教群众做佛事活动收入归己,改为寺院僧人须受寺院委派,方能出外为群众做佛事活动,收人一半归寺院;不准僧人外出化缘,如私自外出,一经发现,即严肃处理。
四、塔尔寺对社会的经济影响
塔尔寺作为青海最大的黄教寺院,有着重要的宗教地位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座宗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受到国内外许多人士的关注。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
塔尔寺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如前所述由于塔尔寺的牵线使得国内外许多企业和机构纷纷来湟中县等地投资建厂。1996年青海省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在经过循化县经计委的同意下,由塔尔寺的阿嘉活佛向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寄去了“关于建立雄哇牛奶产品基地的立项报告”,报告中分析介绍循化县道帏藏族乡雄哇村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乳品的可行性,并要求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投资9万元人民币。同年11月也是在当地政府的批准下,湟中县大源乡阿家计村民委员会向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寻求资金,建立了油菜籽加工点。此加工点建成后可使全村112户人家465人的人均收入增加283元。类似这种的投资项目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旅游经济以强有力的势头迅猛地发展着。塔尔寺已经成为湟中县乃至青海省的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它的经济效益已经辐射到湟中县及青海省,形成了青海省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下面我们用这张图表来具体分析一下(此数据来自于西宁市旅游局的统计):
从这张表中我们明显地看同青海省的旅游收入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着(2003年由于非典的原因使得旅游业比以往要差一些,但是从总体来看,旅游业呈上升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增加。旅游收入包括行、住、游、食、购、娱乐以及为亲友、家人购买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支出,这其中包括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按青海省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计算,省外过夜的游客为1252元人民币,省内过夜游客600元人民币,一日游客80元人民币。2003年塔尔寺旅游人数为30万人次,占青海省接待总人数的11%。2004年塔尔寺“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表明,湟中县全县接待游客85267人次(比2002年同期增长1.42%),其中塔尔寺接待人数就达到67679人次(比2002年同期增长1.42%),占湟中县接待人数的79%,这些数据都强有力地证明了塔尔寺的旅游业带动了湟中县、西宁和青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其它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等。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现在,塔尔寺、湟中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它们已不再是以前那样默默无闻了。
改革开放后塔尔寺寺院经济正处于改变传统模式寻求新模式的阶段中,其寺院经济处于复苏后的快速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任何宗教信仰的政党,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周恩来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归纳出中国宗教的“五性”,即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制定出现行的宗教政策,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自办、自养”的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彻底改变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有政府出资供养僧侣的状况,废除了寺院集团所享有的种种特权,粉碎了寺院僧侣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大大减轻了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改变了“文革”时期以行政手段强行消除宗教的极“左”做法,维护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信仰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宗教确定了发展方向,将寺院依靠政府、地方的财政的方式转变为自食其力,这不仅为国家、地方财政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塔尔寺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寻找出一条以自身优势为依托点的发展途径,事实证明塔尔寺的发展途径是卓有成效的。
五、目前塔尔寺寺院经济发展前景
我党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定的“以寺养寺”、“农禅并举”的宗教政策是最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首先,它打破了千百年来藏传佛教寺院不劳而获的传统,僧人们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这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又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次,寺院开展“以寺养寺”、“农禅并举”,把青壮年僧人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过去的僧人不从事生产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管身强体壮,却过着寄生的生活,实际上是对生产力的一种浪费,同时也影响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前进和发展。可现在却不同,许多青壮年僧人被组织起来直接参加物质生产或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称得上是一场在藏传佛教内比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更为深刻的宗教改革。
就目前来看,塔尔寺的经济发展前景还是大有潜力的,从它的自身的优势来看,我认为它还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渠道为立足点:
首先,当然是旅游经济。我们上面的数据中看到,塔尔寺旅游收入以门票收入为主,而门票收人不仅是因为人数的增加还因为门票的上涨,虽然说35元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是我们不应该只依靠提高票价的方式来增加收入,因为即使是这样也带动不起来其它相关收入的大幅增涨,只有人数的增多才能带动这一系列相关的行业,所以这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现代已进入了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轻轻一按你就可以了解你想要了解的一切,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来宣传自己。塔尔寺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组织专门的人员从事网络的设计与开发,预计塔尔寺的网站在不久就会与大家见面,这就为塔尔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只要轻轻一按,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塔尔寺。另外,利用塔尔寺所有的文化特色,积极加大对外交流工作。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三绝”艺术展、互访、观光等多种方式与中南亚国家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塔尔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其次,研制藏药的加工配制。从现在来看,藏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藏药之所以被人们所推崇,因为它是纯动植物、矿物的天然产品,经过独特的加工配制,对人体无毒害副作用,且诊病方式简单,药费低,对一些地方性疾病有特殊疗效,在藏区方便群众,可就地就诊治疗,特别是在当今医疗费用昂贵,群众的承受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备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塔尔寺有专门的从事医学研究的僧侣,可以积极培养他们研制一些适用于内地人民使用的藏药试剂,然后抽调出一些专门的人员从事藏药的销售。这不仅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又为自己谋到了经济利益,更可以提高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可谓是一举三得。
第三,寺院面向社会生产出具有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的产品。这类产品以工艺品为主,包括佛像、首饰、地毯或挂毯编织等。这些行业的生产必须要保留传统特色,采用现代技术,从设计到制造过程,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若无传统特色,就反映不出藏传佛教,或寺院的特有文化背景,成为极为普通的工艺品,在任何一个工艺品市场都可见到,无任何收藏价值,但若制造工艺落后,那就从根本上又缺乏竞争能力。因此在制造的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制作上使用传统材料的同时,尽量发现和使用新型材料,力求降低成本。使产品给人观感更加精美,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样,既发挥寺院传统文化的优势,而且又将僧人的聪明才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寺院的经济效益。
第四,充分利用塔尔寺的文化与宗教资源。我们知道塔尔寺有丰富的文化、宗教资源,可是真正被人们所了解的却很少,追究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那么如何将这些资源传播出去呢,这就要求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我们知道少林寺因为电影这个媒体被国人乃至外国人所知,提起少林寺人们就会随口说出“少林功夫名扬天下”,这就是宣传的魅力所在。同样我们也可利用现有的传播手段提高塔尔寺的知名度。寺院可以录制一些介绍塔尔寺风情的光盘,通过电台、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自己。当然也可以联络一些导演将塔尔寺举行的法会以纪实的形式拍摄成影片。另外,可以将塔尔寺的印经院做一些大的改革。塔尔寺的印经院以印制佛教经典而著称,但因印版的原因,印刷的产量很低。为此我们可以开发出新型的电子版的经典著作,例如可以制作电子版的《宗喀巴师弟三尊全集》(此书印刷本因印版的原因每年只印刷三套)、《大藏经》等市面上买不到的著作,这样既满足了信徒的需求量,而且提高自身的产量,为寺院带来经济效益。
对塔尔寺寺院经济的分析我们看出,塔尔寺正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走得更为成功,希望其他寺院能以塔尔寺为例,调整自身,创造出一条适合自己又能被人们所认同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引水:《塔尔寺印经院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麻尧宾:《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社会资源述略》,《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徐荪铭:《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走向》,《佛学研究》1991年第1期。
4.陈秉渊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陈庆英:《青海塔尔寺调查》,《藏学研究论丛6》,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6.梅进才著:《中国当代藏族寺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7.《青海塔尔寺历史大事编年》,青海省湟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
8.《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湟中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9.牙含章著:《班禅额尔德尼传记》,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白文固:《明清以来青海喇嘛教寺院经济发展情况概述》,《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1.李峰:《明清时期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商品货币经济新成分的生产和发展》,《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
12.唐景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3.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
赵桐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