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真言在信仰主体中间流传最为广泛,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于一般的信仰主体而言,他们懂得佛教的果报说,即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也知道依据个人现世的行为轮转于六道之中的道理,即佛教的六道轮回说。但他们又都自认为“属于那种思想之根的等级不允许超越‘世俗真谛’的阶级,仅仅希望改进自己的羯摩(即佛教所谓的业——笔者注),即在来世活动之果,所以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在于积累功德。”而转念六字真言,也正是积累功德以改进羯摩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念嘛呢、转古拉就成为信仰主体的一种普遍的宗教活动。
就主位认识来说,念嘛呢、转古拉这些宗教活动,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即一是度众,二是利己。
一方面,信仰主体认为,自己口念嘛呢经文,手转嘛呢古拉或嘛呢念珠,心思圣佛圣迹,在避免自己身、口、意方面的恶业外,还可以祈求菩萨佑护包括自己在内的世间生灵。同时,他们将嘛呢古拉架设于风、水、烟囱之上,并不时不停地转动之,将希望寄托于风、水、烟等这些自然流动且生生不息的事物之上,让它们携带佛法,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传送佛之妙音和真谛,从而达到教化有情众生的目的。
另一方面,信仰主体绕圣物而转,默思佛祖大德的神圣功业,用虔诚的心态念诵嘛呢经文,以神圣的极富乐感的法音,唤起他们内心对佛的深沉情感,从而也唤起他们超乎异常的勇气和力量,忍受苦难,走向佛陀指引的道路。同时,信仰主体认为,自己在一天或一生的劳作过程中,难免会在不知不觉间损害各种生灵的幸福和安宁,甚至于危及它们的生命安全,而念嘛呢、转古拉则可以消除这些罪孽,从而使自己免受堕入三恶趣之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信仰主体认为,转古拉、念嘛呢时,不能含有任何的私利之心,要将自己的身、口、意集中于一境,而不能妄想诸如成佛或来世转生于人道等事,这也正是佛教密宗修炼的要求。也即是其所言真善,即是以行善为目的的广利众生的善业的要求。访谈对象认为,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他们可能不是佛教徒,但(他们)死后同样可以成佛”,理由就是他们是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
总而言之,念嘛呢、转古拉这些宗教活动,既具有佑护众生、教化有情的利众功德,也具有礼敬佛祖、积累善行的利己之效,因而颇受信仰主体的喜爱和信奉。
2.做岗叟、囊尼
“岗叟”是土族的一种个人闭斋活动。参加者多为老年人,其中尤其以女性为主;长年有病的中年人也有做岗叟的。做岗叟者一般都是久病不愈等原因而做的。他们首先要到寺院请一个喇嘛,作当事人的佛爷,也就是指导当事人做岗叟的岗叟喇嘛,并要向他许下皈依三宝、坚守戒律、广利众生的誓愿,此即佛教所言的“发愿心”。然后在每月固定的某一天或几天的时间里闭斋。
做囊尼是土族的一种集体闭斋活动。由于做囊尼的活动场所在各村的村庙里,一个完整的囊尼共需十六天的时间,每两天为一个小囊尼。做囊尼的人,被称为“囊尼哇”,在此期间他们除要举行听经、念经、“捣火坛”等活动外,主要的还是闭斋。
纵观做岗叟和做囊尼的过程,它与藏传佛教密宗的某些修炼方式是相类同的。密宗是佛教修习的最高次第。修炼密法要具备三信,即信密教经续、信上师和自信。这是成就佛果的根本保证。密宗有一个基本的修持观点就是观想法。即通过观想某种对象,以使自己的心专注于一境。这一观想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通过某种方便和途径,达到身、语、意三密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又有两个次第,即一是修炼主体自身身、语、意的统一,二是修炼主体自身的身、语、意与佛之身、语、意的统一。如果完全达到后一种境界,也就成就了佛果,达到了信仰的最高理想境界。其观想的对象,随着修炼的深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佛、佛迹、圣事、殿庙,自身所做的事业乃至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等等都可以作为观想的内容,其目的是便于使修炼者集中注意,专注一心,以利于引导修炼主体的修炼,实现其涅槃成佛的终极目的。那么,对于这些普通的世俗信仰主体而言,其做囊尼、岗叟的最终目的是否也如此呢?对于这一问题,世俗信仰主体的回答是否定的。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对于涅槃成佛这一佛教的终极理想境界,在家的普通世俗信仰者认为,自己是难以企及的。诚如前文所言,他们既懂得众生依据自己的行为而转生的道理,也懂得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之说,因此,他们最大的愿望或者说他们信仰佛教的终极目的,就是广积善缘,以求来世脱离三恶趣而往生于三善趣——尤其是人趣之中,即在来世转生为人。基于对佛教教理的这种认识水平和自己的这种思想基础,这些世俗的在家信仰者,对做岗叟和囊尼的益处,就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解除自身的病痛,第二,希望转世为人,第三,祈祷他人获得幸福生活。总之,从这两项活动的过程来看,做岗叟是以祛病为主要动机的个人活动;做囊尼则主要是以脱离三恶趣为旨趣的集体活动,当然二者也有互融的一面,只不过各有所重罢了。从信仰主体的主位认识来看,这两项宗教活动更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它不仅起到了调解人们日常行为的作用,而且也稳定了因各种各样的苦厄所带给人们的不安情绪。在上述宗教活动中信仰主体通过听经、念经、反思等方式,主要是达到了一种心理的平衡。
3.看观经
“观经”活动在民间也被称为“跳欠”、“跳神”等,佑宁寺僧人称为“金刚舞”,是一种在寺院中由戴面具的僧人表演以表达宗教奥义的神舞,它也是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祈愿法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土族地区各大寺院中大都有这一活动,但以佑宁寺的观经规模最大。
“观经”的过程大致是:迎请“道尔玛”、“南次仁”舞、“岗日哇”舞、“夏”舞、敬献“松夸”的仪式、“南次仁”组舞、搬运松夸的仪式、“唐乾巴”表演、焚烧“道尔玛”
佑宁寺的观经表演,既是一种大型的集体宗教活动,也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对僧人和世俗信教者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神圣与世俗两个方面对信仰产生着影响。从神圣方面来看,即其宗教意义主要表现为强化信仰意识,倡导戒恶行善,祈求和平安宁,满足信仰需求。从世俗方面来看,其意义主要表现为它促进了该地与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为人们提供了社交的机会
4.寿礼中的宗教活动
土族地区的老人有贺寿的习俗,而且与藏传佛教的仪轨具有密切的联系。
土族老人贺寿的年龄并无一定,一般是等所有的儿女都已成家后,就算是老人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寿事由儿子们主办,可以是与老人同住或分住的男性子嗣独立主办,也可以由所有的子女合力同办。贺寿的场所有两种,一是在家中,一是在寺院。依据规模,贺寿也可分两类,一类称“百灯寿”,另一类称“千灯寿”。至于是在家贺寿还是在寺院贺寿,是贺百灯寿还是贺千灯寿,是依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的。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从寺院请自己信赖的喇嘛,按一定的宗教仪轨进行,这里我们以在家中贺百灯寿为例,来谈其具体做法。
在家中举行的百灯寿,首先在家中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如准备饭菜原料、布施的物品、请亲戚等等。之后,请来四位懂经法的喇嘛念一天经。在念经前,由其中一个经法最好的喇嘛,用炒面捏出各种动物和面球、面棒若干后,将这些面捏物放在一个洁净的纸盒(据介绍,以前是用稀牛粪制成的器皿)中,周围放上提前和好的泥团、粮食、馍馍、酥油、松枝、茶叶、五色布等物,并将其供在堂屋(上房)的一角,点燃一百盏酥油灯后,喇嘛们便上炕盘腿而坐,开始念经。当经念至一半时,由主寿的男性子嗣手捧纸盒,到离家较远的僻静处倒掉面捏物,以示驱邪除凶、祈吉纳寿。念经完毕后,要摆小型的家宴,请喇嘛们吃饭,并要给他们每人一份布施,布施的多少,也依家庭情况而定,可以是一包砖茶、一双僧靴,也可以是一整套僧衣或若干现金等等,没有特殊的规定。布施完毕,送走僧人,贺寿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