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北宗教论丛1
18462200000020

第20章 宗喀巴思想的师承及佛学渊源考辨(1)

◇朱丽霞

宗喀巴大师于1357年(藏历火鸡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诞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blo-bzang—grags—pa)。宗喀巴成名以后,藏族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便不再直述其名。因他出生在宗喀(意思是“宗水之滨”,宗水即现在的湟水),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宗喀巴”(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大师三岁受近事戒,七岁受沙弥戒,正式出家。十六岁进藏学习,从此遍参名师,博览群经,广演著述,收徒纳众,创建格鲁派,成为一代宗师,被藏人喻为“第二佛陀”。1419年示寂于甘丹寺。宗喀巴一生通证显密,视戒律如生命,由他创建的格鲁派,在他去世后蓬勃发展,最后成为西藏独一无二的大派,不仅在宗教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通过政教合一制度,长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权。

宗喀巴大师一生著述颇丰,他一生的著作共有十九函,一百七十四种,其中最重要的有系统反映其显密思想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有深入阐发月称应成思想的《人中论善显密意疏》;有专门论述缘起性空的《中论广释》;有辨析中观和唯识优劣的《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等等。

一、师承关系

宗喀巴于显、密教法皆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两个领域,他先后拜许多藏地的高僧大德为师,研习佛法,他们对宗喀巴大师佛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位:顿珠仁钦(Dor—grub—rin—then)、仁达瓦(Red—mdav-ba)、乌玛巴(dWu—ma—pa)。

1.顿珠仁钦

顿珠仁钦(1309—1385)是宗喀巴的启蒙老师,他是安多地区黄河南岸热贡地方(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人,幼年出家,并曾于卫藏拜师学习佛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周加巷法王在《至尊宗喀巴大师传》中说:“总的说来,法王顿珠仁钦是一位善巧、成就二者兼备的大德,而且是具足无与伦比断证功德的大师。”顿珠仁钦估计和宗喀巴的家族关系密切,在他出生的第二天,就送去了许多礼物。宗喀巴三岁受近事戒之后,“法王顿珠仁钦以马和羊等无数财物赠送其父而说到:‘请将你的这一孩子给我吧!’其当即应允而大生欢喜,遂于土猪年(己亥)将年满三岁的孩子供给法王。从此以后直至去卫藏之前,宗喀巴都安住在法王的近前”。也就是说从三岁到十六岁之间,宗喀巴都是和顿珠仁钦一起度过的。在这期间,宗喀巴学习了佛教的一些基础知识,但是“顿珠仁钦对宗喀巴的影响和基本训练主要在密宗仪轨方面,显宗经论还没有真正涉及”。顿珠仁钦传授给宗喀巴的密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在出家为僧之前,法王于“夏琼”寂静地方,设立吉祥能怖金刚、枳布传规胜乐金刚、欢喜金刚、金刚手等曼荼罗(即坛城),引宗喀巴人坛而为之灌顶。起密法名号为顿月多杰(意为不空金刚)。……并且多次勤修枳布传规的“胜乐自入法”。此外还配合勤修“本尊瑜伽”和念诵次第等,尤其遵照上师的指示念修“阿惹巴扎那”(文殊心咒)很多遍。大致看来,顿珠仁钦教给宗喀巴制作坛城的方法,并给了他初步的密宗灌顶,和一些基本的密宗修法。还指导宗喀巴以文殊菩萨为本尊,修习密法。

1372年,宗喀巴十六岁时,萌生了到卫藏进一步学习佛法的念头,顿珠仁钦对此也大加鼓励。在宗喀巴临行前,顿珠仁钦所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以偈颂的方式,对宗喀巴日后在卫藏地区学习佛教经典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具体的安排。偈颂的主要内容如下:

童子善慧称,

宿习善业净,

前生法甘露,

饱餐习气存。

般若广中略,

最初当学习,

现观庄严论,

彼论善巧时,

粗通教法情。

亦当暗记心,

继应学菩萨,

道和伟大行,

及经庄严论。

善巧诸友分,

开示轮回根。

涅槃诸法性,

辩法法性论。

远离初边际,

示现中观道,

参辩中边论,

心之净法性,

本有诸众生,

彼即如来藏,

宝性论中分。

此慈氏五论,

能作善巧铠,

广学释量论,

中为定量论,

略则理滴论,

三论如本体。

因滴与关系,

悟他与诤理,

四论为支份。

此集量七注,

出自师法称,

赡州佛教明,

誉如日月辉。

继学此诸论

以汝妙善智,

正见离边分,

若有信解时,

龙树所著作,

中观诸论等,

追踪步后尘

……

具体来说,顿珠仁钦希望宗喀巴以后依次学习以下经论:

(1)慈氏五论

①《现观庄严论》;②《庄严经论》;③《宝性论》;④《辨法法性论》;⑤《辨中边论》。

(2)法称因明七论

①《释量论》;②《定量论》;③《正理滴论》;④《因滴论》;⑤《关系论》;⑥《悟他论》;⑦《诤理论》。

(3)龙树的作品——《中观理聚五论》或《六论》

①《中观》;②《回诤论》;③《七十空性论》;④《六十正理论》;⑤《细研磨论》;⑥《宝鬘论》

这基本上是当时噶当派僧人习学的三大理论基块。宗喀巴在入藏以后,基本上也是按照顿珠仁钦的要求进行学习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年轻的宗喀巴的佛学理论构架是由顿珠仁钦来提供的。所以,顿珠仁钦作为宗喀巴大师的启蒙老师,他的重要性更多地是体现在此时。

顿珠仁钦作为宗喀巴的启蒙老师,对宗喀巴甚至整个藏传佛教界产生的两个重要影响不容忽视:一、宗喀巴以后与文殊菩萨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肇始于此。二、顿珠仁钦示与年轻的宗喀巴以噶当派的教法体系,这也为以后噶当派并人格鲁派埋下了伏笔。宗喀巴后来虽然终生滞留卫藏,再也没有返回家乡,但他对顿珠仁钦感情极为深厚,史料记载:

由于法王顿珠仁钦大师预知宗喀巴将成为大宝佛教的主宰,所以他在宗喀巴幼年时,便就将他领来由自己加以抚育,并传授文殊和妙音母等许多增长智慧的方便法门,授戒出家,导入金刚乘法门之中使其成熟等,就像培育大宝药树的幼苗那样善为抚养。后来至尊宗喀巴去前后藏时,顿珠仁钦大师派遣了众多护送入役和管理人员。因此至尊宗喀巴常说,法王大师对我的恩情是极大的。在后期中,至尊宗喀巴大师略一提及法王大师的名号,即刻合掌加额,流下虔诚之泪,顿珠仁钦大师圆寂后,至尊宗喀巴大师作定期供养,从未中断。显然是以顿珠仁钦为恩情最大的一位上师。

2.仁达瓦

仁达瓦·薰奴洛追(1349一1412)是十四世纪后半期萨迦派中著名的僧人。学者们普遍认为,在西藏佛教史上,他是布顿·仁钦朱和宗喀巴之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在西藏几乎湮灭的应成中观派,重新弘扬了起来。1375年宗喀巴开始跟随仁达瓦学习《俱舍论》,“仁达瓦之讲法,非仅依文释义,实将全论要义,前后配合,能将一切关要,直授于学者心中。大师起彼最大清净信心,于其所讲一切,虽仅一次,文义皆了……”。也就是说仁达瓦是当时西藏不多见的能将经义融会贯通,然后加以讲授的大师。宗喀巴还跟随他先后系统地学习了《入中论》、《量释论》、《阿毗达磨集论》。1390年,宗喀巴还听仁达瓦详细解释了《密续之王吉祥密集金刚根本续》(简称《密集》)。也就是在这一年左右,据说宗喀巴已经能给人讲十七部经,内容遍及大乘显教各派的思想,而且既无混乱也无遗漏。所以他也受到时人的尊崇,声望与日俱增。但此后不久,两人就产生了分歧。

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从1390年开始,宗喀巴大师突然醉心于对密宗的研究,而“彼时藏中一般学人,大多把显密二乘看成相违,如同水火,乐显乘者不重密乘,喜密法者不齿显教”。仁达瓦作为一个在显教方面极有成就的僧人,大概也有这种倾向,所以他对宗喀巴对密宗表现出的兴趣不满,对宗喀巴说:“汝广研密部,将需多时,暂时似以讲说三藏为宜。”宗喀巴对此的回答是:“余欲求了密法之心甚切,誓非研讨不可!”师徒两人在这件事上发生了直接的分歧,不久,仁达瓦回萨迦,宗喀巴则追随他另外的一个师父乌玛巴去了。这一分手,意味着宗喀巴在思想上和仁达瓦的告别。其实根据各种资料分析,这只是导致宗喀巴和仁达瓦分道扬镳的直接原因。在此之前,宗喀巴于大量参阅一切译成藏文经论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佛学见解,仁达瓦所授的知识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或者说和他的见解发生冲突,这才是二人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宗喀巴曾经一度想远赴天竺求学,求学的目的就是“断决疑惑,尤其是要抉择中观和密法特别是集密胜乐法类之故”,而这两项内容都是由仁达瓦传授给他的。另外,据《至尊宗喀巴大师传》记载,宗喀巴以乌玛巴为译师,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教义,其中:

由于宗喀巴大师对于圣龙树父子宗规的《中观》和密集金刚法类有极大的求知愿望,因此他向本尊问道:“探寻这些法类,在西藏的上师中,以谁为最善?”本尊说:“没有比仁达哇更为善巧的。但是他仍不能最后完全解决你所希求的全圆知识,还是由乌玛巴作译师,由我对你讲说,这是最好的。”

姑且抛开这条记载中的宗教神秘成分不论,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宗喀巴对仁达瓦所传授的内容产生了某种困惑,而这种困惑又不是他本人或者当时藏地的其他僧人所能解决得了的。

那么,仁达瓦所传授的《中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他给宗喀巴到底带来了哪些思想困惑呢?这对理清宗喀巴大师佛学思想的内在理路极端重要,所以有必要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宗喀巴在追随乌玛巴之前,“心中颇满足于全无所许(全无所许——就是否定一切,极端的虚无主义。不住任何境界,就是心也不缘善,也不缘恶,排除任何想念,住在空空洞洞之中。据说这是赤松德赞时大乘和尚的见解——刘立千注)和不取任何境界之见”,其实这里所说的观点就是惯常所说的“无分别”。在师从乌玛巴之前,宗喀巴关于大乘中观学的知识基本上全部来自于仁达瓦,那么,宗喀巴“全无所许”的思想和仁达瓦的关系肯定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来自于仁达瓦。“无分别”是般若类经典宣扬的一个主要内容,“无分别”智即般若智慧。但是,由于般若类经典本身是针对部派佛教时期三世实有等观点而起的,所以矫枉过正,本身就有过于偏于“空”的特色,再加上后世的僧人在理解过程中空、有两分,过分强调性空而忽视缘起的现象界,因而就出现了否定一切、极端虚无主义的“恶趣空”的倾向。此外,萨迦派中观理论的一个特色是除一切见,离一切论,事物的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皆不可说,宗教神秘主义倾向明显。宗喀巴对这些说教产生了疑惑,所以向文殊菩萨请问“我的中观之见是否纯正?”时,菩萨答说:“非是,因为你自己对于‘空’方得其决定,但对于‘有’方尚未得决定故。”这里面所说的“有”,主要是指因果、善恶等,也就是说宗喀巴在对如何将自性空与因果安立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困惑,而按照仁达瓦的观点推导,显然空性与因果是矛盾的。这才是宗喀巴最终离开仁达瓦门下的最主要原因。宗喀巴思想上这一困惑的解决,就意味着他自己关于“缘起性空”中许多独特理念的形成。

但是,无论怎样,在宗喀巴之前,藏地讲中观的人本身极少,且多为寻章滞文之辈,所以“大师获得《中观》、《量论》之理门,实始自仁达瓦,因此遂以仁为无比根本恩师”。尽管宗喀巴大师后来在自己著作中批驳了“无分别”说,但仁达瓦的其他思想依旧给他留下了影响,法尊法师说:宗喀巴大师之《辨了不了义》及《性相理门论》,其思想皆依此师为基础,故宗喀巴大师生平敬重此师,为诸师长中之最上者。

3.乌玛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