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1844300000049

第49章 江山如此多娇

何廷炳

我们乘坐的宇通豪华大客车,在302省道上快速奔驰起来。远山缓缓而退,近树一晃而过,景色迷人。山川田野,村庄院落,乡民劳作,目不暇接。没过多少时间,剑阁老城已在山脚下。我有些激动:剑山之阁啊!千百年来你身居要塞,铸造雄关,保护巴蜀人民安居乐业;今天,你又无私奉献旅游资源,继续造福子孙后代……遐想之际,梓潼七曲大庙便呈现在我的眼前。

七曲山风光秀丽,地处“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皇柏大道翠云廊南端,这里景区总面积约3万亩,有全国罕见的纯古柏树2万余株,野生动物30余种。元、明、清三代建筑气势恢弘,宫殿巍峨。下临九曲潼江,玉带环绕,朝晖夕阳,灵光四溢,形成天下奇观。剑阆剑绵公路穿山而过,再也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七曲大庙据说是文昌帝君发祥地,自古称“文昌帝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休闲度假的洞天福地。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人前来观光朝圣。停车已近一个小时,我们的游兴有增无减。

过梓潼县城,穿绵阳市区,越成绵高速公路,车子如飞似箭,一个时辰就抵达成都。短暂停留后又转成乐高速公路,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川南重镇乐山市。下榻乌尤山“仙岛宾馆”,有宾至如归之感。家乡至乐山相隔千里,过去坐车要两天多时间,且多次转车颠簸劳累。而今有了高速公路,一天内轻松到达,真可谓一路顺风。

乐山素有“东方佛都”之称,乐山看佛是这次观光旅游的一道“主菜”。次日大早,同伴们尚在梦乡,我已领略了乌尤山、凌云山的大致景观。早餐后,乘游艇来到三江汇,先从江面上看两佛(坐佛和睡佛)。船从东岸向西岸缓进,刚过江心不久,导游小姐便招呼大家“快看睡佛!”我们的视线全都集中到东边山峰,不晓得“睡佛”在哪里,导游指点迷津:“睡佛由几座山相连而成,乌尤山为头,凌云山为主体再和龟城山相连,巧妙地构成巨型睡佛的剪影,只有在江心偏西的恰当位置才能看到……”原来如此!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东边。睡佛出现了——山势勾勒出了睡佛的大致轮廓。随着游艇的前行,乌尤山逐渐伸长,乌尤、凌云两山连接处山势低矮一些,刚好是“睡佛”的项颈,一尊安详的巨型“睡佛”,活脱脱呈现在眼前。我们欢呼雀跃,赞不绝口,特别是“睡佛”的头发、眉睫、鼻梁、嘴唇清晰可见,眉目清秀,慈祥稳重,体态匀称。乐山坐像大佛呢,正居心脏部位,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绝妙结合,蕴含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真如其来”的佛学哲理,又道出了“月印千江,非有非无”的禅机。

游船继续前行。接近西岸又折向东南而去。坐像大佛在凌云山绿树环抱的山凹处迎面出现。船由远及近,佛像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船停在大佛脚下,我请摄像师留下了难忘的一瞬。

乐山大佛高71米,开凿于713年,历经90年始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濒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合处,面对峨眉三峰,背依凌云九顶,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隔江相望。戈壁舟曾作诗:“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便是其真实写照。

大佛已历经1200余年,长期的日晒、夜露、雨淋、风化,使其日渐苍老。经过多次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几次拨专款,成立专家组抢救、整修,现在大佛既保持了原形,又披上了新装,经现代科技美容美化,大佛返老还童,更加栩栩如生,神采奕奕,端庄慈祥,令人感叹。

乐山大佛啊!你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人类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的骄傲。

告别乐山,驱车峨眉。穿峨眉山市区,越“天下名山”大牌坊,便到达峨眉山报国寺。报国寺门前是一片开阔地,苍松翠柏,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寺门气宇轩昂,成八字展开,开朗稳健。“报国寺”三个金黄大字,十分耀眼。果然名不虚传,真不失古刹风范。凤凰堡上高悬巨型紫铜钟,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铜钟腹大壁厚,声音洪亮悠扬,深夜叩击,峨眉山之巅亦能闻之。

初览峨眉第一胜,我大开眼界,心胸豁然,小家子气荡然无存。

从五显岗徒步行走游清音阁,又是一番情趣。路道弯弯,清泉溪流。石桥、索桥才隐又现,溪左溪右交替而行。万籁俱静,偶有蝉鸣。树木葱茏,满眼青翠,太阳偷偷地从树枝叶缝中偶尔透进一缕光线,斑驳陆离很难和行人打个照面。峭壁栈道,让人胆寒。才上又下,两胫颤颤。山路漫长,曲径通幽。游人行走,看似吃苦受罪,实则享受。我似乎明白了清音阁不修车路的初衷。

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精力不济,步子缓慢。仿佛入峨眉山腹地,大有与世隔绝之感。正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我放眼望去,哟!真是一个好去处:两股溪水飞泻而下,中间巨石上一座有六只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小亭,游人堆积如山。近瞧右边石壁上写有草书红字“双桥清音”。我们疲劳顿消,精神陡增,忙于览胜和留影。“牛心亭”下有水潭,山高谷深,黑白二水从两旁似瀑布飞下,其声激昂。亭台、楼阁、松树和溪流组成一幅声图并茂的秀丽画卷,使得我们都成画中人了。

继续览胜。中巴车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转来绕去地爬行,我沉浸在观山望景之中,几乎忘掉了一切。“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仿佛进入“太虚幻境”。车窗外,一片绿的海洋,绿得使人心醉,安静得如同午夜,凉风拂面,裹着浓烈的树叶清香沁人心脾。我贪婪地将头伸出窗外,大口大口地呼吸峨眉仙气,顿觉浑身清爽,心旷神怡。

从雷洞坪上金顶,要先走3里坡路再到接引殿,或继续步行,或坐索道缆车。从接引殿到金顶还有10多里险峻坡路,已是下午6时许,索道停车,天又下起了小雨,人们面露难色。与管理处联系,好说歹说,同意增开一趟缆车。女士及老弱有病者挤入缆车上山,男士们以步当车挑战金顶,勇攀高峰。

步行上金顶实乃不易。首先是接引殿后面的一段石级梯路便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山势笔陡像爬云梯,不多久,便大汗如雨,气喘吁吁。我们几位长者都上气不接下气,小伙子们也强不了多少。此时此刻,前行艰难,后退不行。进退维谷之时,我吼起了川剧唱腔:“卧薪尝胆,秦二百关终属楚;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伙伴们被我感染了,一个接一个附和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于是我们放快了脚步,发起了冲锋。金顶在望,我们赢了。我那6岁小孙和“熊猫”脸蛋通红,眉飞色舞,欢蹦乱跳,毫无倦意,引起人们啧啧称道:“英雄出少年”!

当晚,我们夜宿金顶,等待日出。此刻,山下暑热难当,山上恰似数九寒天,冷气袭人,而且天气多变,一时雾,一时风,一时雨,一时晴,交替变换。我一天内度过了冬夏两个迥然相反的季节,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奇遇,终生难忘。

凌晨,我们像部队紧急集合一样迅速跑到宾馆外面平地上,等候观看日出。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几百米的平坝、斜坡、梯坎上,全都站满了人,后面还有不少人继续拥来。啊!看日出的人可真不少。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白皮肤、黑皮肤、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男的,女的。有七八十岁的白发老人,也有两三岁牙牙学语的孩童……黑压压一大片。

“金顶日出”并不是每天都可以见到,那就要碰运气了。人们焦急地等待着,我心里也在祈祷,希望今天有好运。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站着的人们纷纷蹲下了身子,有的相互拥抱,有的三五个挤成一团,有的走来踱去。我不经意地发现,有几个老外还穿着单衣单裤,好像没有一点寒意,我打心眼里佩服。再回头一看,呀!敬小兵两爷子身穿短衣、短裤,还是昨天在山下的那身打扮,凛然于寒风之中,凝视着东方,纹丝不动。我急忙走到他们身边,一把把小“熊猫”拉到我的大衣下。小家伙却刚直地说:“我不冷。我要看日出。这样会挡着我的眼睛。”我又一次被他们父子俩的坚强与勇敢所折服。我默默地祝愿红日早点出现。

天公不作美。大风起兮,大雾漂移,四周一片雾的海洋。我们像被泼了一瓢冷水,垂头丧气。老天又雪上加霜,稀稀疏疏地飘起了小雨。游客们沮丧了。我抬腕看表,才6点过几分。有人说:“不要走,还有可能看到日出,再等一等。”渐渐地,风小了,大雾慢慢退却,天空由灰暗逐渐明朗发红。我们欢呼跳跃起来,全神贯注望着东方。霎时,一个红点在东方云际出现,红点增大,渐成弓形,徐徐上升,终于,一轮红日喷薄而起。顷刻,朝霞满天,峨眉山变成了金色世界。

人们抢着合影,想留住红日,留住时间,留住历史。我也赶紧给老伴和孙子摄下了一张,让其成为我们不虚此行的永恒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