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1844300000028

第28章 家国愁山河泪——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吴西城

宋代是我国词的黄金时代,在那灿若群星的极负盛名的词家中,李清照似一颗夺目的明珠,在词苑中闪耀着光华。她才气纵横,独树一帜,其词清丽婉约,隽秀而蕴藉,尤多采用赋体,工于白描手法,以工丽的语言述志言怀。

南渡后,词人由于长期的流亡生活,目睹当时广大人民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深重苦难,尤其是经历了亡国、丧家、夫死的种种变故,使词人不断增长了内心的痛苦和哀愁。这一时期,词人的作品在内容和情调上较之往昔虽不免流于感伤,而多表现离怀别苦的悲戚之情,但其在抒写情致、托物言情、表现内心世界方面,极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特别是在刻画情态、状写抽象情怀,意、境的深化,语言的提炼以及技巧的娴熟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她后期流传不多的词篇中,《声声慢》一首,历来为批评家和广大读者备极赞赏,实乃前无古人之绝唱。

这首词开头就不同凡响,起句精工,技巧独特,既是词人所独创,亦乃我国文坛所仅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寻觅”、“冷清”、“凄切”三词重叠变化而来。词人一开始就将胸中哀愁提炼出来,入于十四叠字中,造成一种愁思无限的境界。十四字写出三种心境:“寻寻觅觅”乃无聊之状,言心神无主,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孤寂之境,室空无人,庭院冷落,形影相吊,寂寞难堪;“凄凄惨惨戚戚”,状悲戚之情,极言心中愁苦特甚,六字储满凄楚,哀痛和忧伤。词人虽未直接言愁,却妙在将心中缕缕愁思以十四字概括出来,使人闻声欲涕,感言而伤情。音韵上词人用字极讲究,使之在声调上产生了奇特效果,由舒而张,从缓到急,十四字宛如联珠般一一掷来,触物有感,落地有声,敲人灵魄,动人心弦,从而产生了极其感人的艺术效果。

以上总写心境之愁苦、悲伤,为全篇暗蓄一个“愁”字。

接着,词人将这种愁苦心情通过具体的情景使之形象化,而以三种不同之感触,更深入地状写出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里,词人首先从环境的感受写起。深秋天气,寒温不定,气候的变化无常,直接影响到人的感受和心境。“最难将息”四字极含蓄、沉郁而伤感。人既多愁善感,又因轻寒料峭,自然容易惹人生恙。词人那颗破碎的心,连轻微的刺激也经受不起了,感伤的情思已是不牵自出。在此,词人以自然气候比拟政治气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丧乱未已,政局不稳的情势。在词人看来,虽已脱离险境、进入南方偏安之地,但仍是风云变幻莫测,一系列的打击和变故犹在眼前,令人心有余悸,惊魂未定;再加上前途不可预测,怎不令人忧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接着三句写酒入愁肠后的感触,表达了词人内心的隐痛。词人虽非风烛残年,但遭逢种种不幸:离乱的痛苦、战争岁月的折磨、政治上的打击摧残,使她已深感“雪侮霜欺”之苦,更兼“晚风”煎逼,何能自持?何况薄酒不能解愁,晚风偏教添恨,更是难当。“晚来风急”仍将政治气候寓于自然气候之中:晚来风势愈来愈烈,使人难禁,金人疯狂南侵,令人惊悸。

以下三句再从远处着眼,触景生情,写相思之苦: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来未必相识,却言“旧时相识”,分别是念远怀人之意。词人流徙异地,远离乡土,故国之思,家园之恋,往昔之情,时时萦绕心际,她睹物思情,望风情想,能不依依?可正在这离怀别苦缱绻难排之际,谁知海角天涯“雁来音信无凭”。沉思前事,已如轻烟薄雾般逝去了,何等令人失望!“伤心”二字,语出平实而凝重,尤觉哀婉动人。词人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也是广大流离失所的人民思归故国、怀念家乡悲愤感情,表达了复国无望的苦闷。

以上三层感触,已将词人胸中难以排遣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云惨雾,已笼罩了我们的周围。

下片,词人进一步以神奇之笔,托出三重境界,真是“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使词的感情更加深化,重在以境界抒情。仍分三层来写。

先写目所见之色: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此三句用因景移情手法,写内心的无限悲哀。先言黄花遍地,触景伤怀,不能自已;次叙花枯憔悴,今非昔比,十足堪冷。“如今”二字是关络,点明眼前处境。花瘦无人爱怜,花枯更有谁堪摘?伤心沉痛,不言而喻。词人昔日曾以黄花自比,而今花枯憔悴,多么伤情!深刻地表现了物是人非之痛。“有谁堪摘”即词人懒摘黄花,亦喻人事之变迁。旧时良辰美景,而今已无迹可寻,往事不堪回首。战乱和流离已将词人生活的乐趣完全剥夺了,唯见眼前黄花依旧,而人事已非,人非木石,对此将何以堪?在这里,词人状写黄花,既属情中所见之景,亦意想中化景入情之笔。

次写身所处之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清陈廷焯云:“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不许第二人押。真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在这里,词人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无限酸楚的特写镜头:窗前独坐,无语厮守,境既凄清,情亦惆怅,其情其景,已令人黯然魂销;再承之以“独自”,进一步刻画出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孤独凄凉的悲惨形象,更觉目不忍睹。“怎生得黑”,感情上与常人十分不同。词人因有难言愁苦,无限悲哀,新愁旧恨,有增无已,故不觉光阴易逝,韶华当惜,只觉纵有大好时光,心头之愁也难消感。时光不觉其短,偏恨其长,则其悲更深。词人既写出了自己亡国、丧家、夫死之苦,也表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共同苦难。

再写耳所闻之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细雨”,本是常见物事,但经词人一番点化,却具有极其深刻的内容和无比动人的情味。晚唐诗人温庭筠有句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与此句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手法上,此句则更凝练而执着,境界更加鲜明、清晰。表面看,词人仿佛只闻雨声,丝毫未着一感慨语,实则无限愁思,万种伤情皆由夜雨梧桐道出,乃从侧面写愁最神奇之笔。词人耳中所闻,实心中所感。日近黄昏,本已添愁,更兼细雨蒙蒙,当是愁情满怀,何况雨打梧桐,点点滴滴,似滴入心头,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此句极尽以声传情之妙,使所表现的境界达到了绘声绘形的地步。梧桐夜雨本就是特定环境中的情景,唯词人听得真,感得切。其声愈明,则其境愈清,点点滴滴之声闻之愈真,则其愁苦显之愈甚。那一叶叶,一声声,恰似敲打着词人的心扉,撞击着词人的灵窍,愁思则随声不断而增强,悲苦又因景特异而益甚,至有不忍听之苦。全篇至此言愁已进入高潮。词人以娴熟的技巧,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极高的艺术境界,读之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只觉耳边雨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怒,真是声声血泪,字字呜咽。这夜雨,既是难堪的苦雨,也是伤心的泪雨;是诉不完的离人愁,滴不尽的山河泪!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句以一“愁”字总束全篇六层悲伤情态,点明全篇旨意。此句与词人《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情同而景异。一“愁”字从平常中拈出,却有千钧重量,极见词人炼字功力。“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千回百转,哀婉欲绝,愁不尽,恨无休,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全词情真意切,托意深远,境界幽邃。词人以沉郁哀伤的笔触、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苦悲戚、穷愁索寞的孀妇形象。全篇以一“愁”字统贯,凝聚着词人对国家的怀恋、亲人的相思,以及个人身世的飘零、客居的寂寞、忆昔的情怀、晚景的凄凉。而词人把这种感情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境界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情怀,甚至不可名状的幽情具体化、形象化,就产生了巨大的魅力,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称羡不已的不朽名篇。但人们历来偏重其艺术成就,而忽略了她的思想性。这首词其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南宋张瑞义说她“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可见这首词绝非个人悲苦的抒发,也不是所谓“贵妇人的哀鸣”;而是词人内心深藏的国破家亡之痛,人民流离失所之悲,复国无望之忧的高度艺术概括,蕴藏着极为深沉的爱国思想和与广大人民感同身受的怀恋旧家故国的情怀,倾诉的是家国愁,挥洒的是山河泪。

这首词具有率真、浓烈的感情,哀婉凄楚的情调,和谐工丽的语言,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善用白描,言近旨远,浅而不俗,平实中见奇峻。上片着力写深秋(气候)、晓风、雁影三层情景;下片写黄花、独处、夜雨三重境界。景物虽各自不同,但均取之于日常生活,用语自然、朴素,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将息”、“伤心”、“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直如口语,浅显而不庸俗,工丽而不艰深。看来一些平常景物,经过作者一番锤炼和点染,就显得情态宛然,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全篇抒写一个愁字,除结处点题外,通篇只叙景而不言愁,却表现了最为深刻的愁苦哀思,真可谓“感物而发,触类条畅”。词人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景物,创造出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境界和形象。在词人笔下,即使是一缕轻寒、一阵晓风、几丝细雨,或一行雁影,都能随手拈来,化景入情。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进行衬托,暗示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幽情,寓情于景,为抒发无限凄切忧伤的感情服务。那种融和中带着轻冷的深秋天气给人的感受,就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样,晚风凛冽之难禁,雁过怀人之离情,也都能给人极深刻的形象感受,因而不用大放悲声,只消浅斟低唱,就能感人肺腑。这种情中景、景中情,寓意深刻,委婉含蓄,曲折深沉,耐人寻味。

意境深邃,含蕴丰富,幽怨缠绵,韵味深长。词人善于把真挚的感情和客观景物熔铸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词人幽怨缠绵的深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满地黄花”、夜雨梧桐等境界,都鲜明生动地呈现出来,如在眼前,似在耳边,久久不能消逝。通过这种浓烈的意境,幽深的情致,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分担着无穷的哀愁,体味着人生的悲苦。

音律优美和谐,字字珠玑。词人深通音律,用字浅显精当,特别擅长以音律声调的错综变化来表达自己委婉曲折而复杂的内心感情,读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极富有音乐性、声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