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82

第82章 孔子 周游列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论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被尊为“孔圣人”。但是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自己国君的重视,也因此有了历史上的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抱负,他希望走上仕途,所以对于天下大事一直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就已经有些名气了。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并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齐景公很赏识孔子,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他,但被大夫晏婴阻拦了。更糟糕的是,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五十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被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孔子为削弱三桓(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三家俱出自鲁桓公,故称“三桓”)势力,采取了隳(huǐ)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可惜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后来,齐国送了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感到非常失望。而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孙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着弟子首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很敬重孔子,按照鲁国的标准给孔子发放俸禄,但是并没有给孔子任何官职,也就是并没有让他参与政事。

不到一年,就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因此对孔子有了疑心。于是,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就在他们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日。等终于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众人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返回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再次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后来,吴国攻打陈国,兵荒马乱,孔子又不得不带着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师徒一行才幸免一死。

孔子六十七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和以往一样,当权者虽然对他尊重有加,却一直没有给他从政的机会。孔子于是更专注于讲学,从而才有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才有了光耀千秋的《论语》。

微阅读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孔子被奉为圣人,孔子学说是两千余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