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63

第63章 蒲松龄 落榜著奇书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1658年,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名列第一,名震一时。成为秀才的蒲松龄信心满满,想要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在仕途上一展宏图。但是才华横溢的蒲松龄似乎和功名无缘,他一连三次参加乡试(在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都名落孙山。那时候的考场,舞弊现象十分严重,没学问的,只要用钱买通考官,就可以得中,而像蒲松龄这样的穷书生只好靠运气了。

在以后的三十年里,蒲松龄几乎每一届乡试都会参加。1687年他又参加了考试。这次拿到题目后蒲松龄很有信心,但是在奋笔疾书后,他发现自己写的文章“越幅”了。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范,每一页写十二行,每一行写二十五个字,还必须按照页码连续写。蒲松龄下笔如有神,写完第一页,飞快一翻,连第二页一起翻过去,直接写到第三页上了,隔了一幅,这就叫“越幅”。当时规定,越幅不仅要取消资格还要张榜公布以起到警示作用。后来蒲松龄写了首词《大圣乐》,描写这一次考试越幅的感受:“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

在考场上的屡次失败,让蒲松龄彻底看清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他决心用写作的方式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人间的真善美。于是蒲松龄静下心来专心创作他的《聊斋志异》。

为了写《聊斋志异》,蒲松龄想方设法搜集素材。他住的村子东面有一片柳林,当时这里是胶东三府通往省会的交通要道,过往客商都常在柳林中休息。有一年夏天,蒲松龄坐在屋里写作,但文思枯竭,怎么也写不出了。于是他便放下笔,信步走到村东的柳荫下乘凉。他见到有很多客商都坐在那里天南海北地谈笑,便突发奇想:人们常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我何不向他们学习呢?此后,他变卖了一些家当,买来了绿豆和苇席。他选择了靠近十字路口的一棵大树,铺好苇席,摆上一大缸绿豆汤,有行人来此歇脚,他热情接待,让行人坐在席上喝汤或饮茶。蒲松龄从来不收行人的钱物,却要求在此歇脚的人在休息一会儿后给他讲一段趣闻逸事。到了晚上,他把白天听来的素材加以筛选,进行创作。这样一来,素材有了,他提起笔来总是文思如泉涌,一气呵成。

蒲松龄的一生看似郁郁不得志,但是试想,如果蒲松龄顺利中举,仕途坦荡,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苦楚和郁闷。没有这样失意的人生经历,蒲松龄恐怕写不出多少离奇曲折的故事,我们也就无缘看到《聊斋志异》这部神奇的小说了。

微阅读

蒲松龄(1640—1715),清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少时即文采斐然,闻名乡里,但屡次应试皆落第,直至七十一岁才考取贡生。长期在家乡做塾师,熟知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