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54

第54章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袁隆平)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安江农校,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研究。

1960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让全国大部分的群众吃不上饭,人民的身体状况普遍下降,饥饿和病痛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知道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只有提高粮食产量,才能让人们真正吃饱饭,于是他加紧了对水稻的研究。

这一年,袁隆平在水稻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水稻的种子播到了试验田里,结果证明这株水稻就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从这株水稻身上看到了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希望,他认为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可以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稻。于是,袁隆平立刻把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到了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可是,培育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在研究之初,袁隆平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物,自花授粉,人们很难把一朵一朵雄花去掉。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个难题一直阻碍着人们对杂交稻的研究,袁隆平知难而进,他坚定地说:“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他认为,中国有众多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在广大的稻田和山坡上一定存在着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

于是袁隆平带着同事到稻田里和野外去寻找那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被任何资料记录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在1964和1965年这两年水稻开花的季节里,袁隆平每天都在稻田里认真地查看每一株稻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发现了六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从此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培育人工雄性不育株的实验。他和助手们先后用一千多个品种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不育系来。难道杂交水稻的研究就此搁浅了吗?袁隆平没有放弃,他总结了六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提出了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他的坚持再一次为研究带来了转机。

在新设想的指导下,1970年,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其他品种与它测交。实验的结果让袁隆平欣喜若狂,他们终于找到了培育水稻不育系的突破口,为研制杂交水稻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

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种植,袁隆平在国内外名声大震。但是袁隆平并没停下来享受属于他的掌声和荣誉,他继续组织人手进行研究,完善和改进已经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的饥荒问题,袁隆平再一次提出了他大胆的设想,他要研究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以此来解决全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袁隆平不再只是中国的“神农”,他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来了福音。

2011年9月,袁隆平的超高产水稻梦终于实现——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创下了亩产近千公斤的世界纪录。

微阅读

袁隆平(1930— ),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德安县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