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初,正当古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美国政府借口保护本国侨民的人身安全和商业利益,命令“缅因”号等4艘战列舰驶往古巴哈瓦那港口。2月15日21点40分,“缅因”号指挥官查尔斯·D·西格斯比刚把写给妻子的信塞进信封,熄灯号吹响了,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觉得号声比往日更为美妙动听。正在这时,突然一声巨响,信封飞落在地,舰身震得向左舷倾侧,接着就开始下沉。船上一片漆黑,浓烟呛鼻。幸运的是,船上350名船员总算还有90人死里逃生。说也怪,“缅因”号在爆炸前没有一点前兆,真可谓突然爆炸。美国政府在爆炸原因尚未查清之前,就一口咬定是西班牙人炸沉的,并利用“缅因”号事件大作文章,在全国上下制造反西班牙的气氛,其目的就是为对西班牙发动战争制造舆论,以便最后用战争手段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缅因号事件”成了美西战争的导火线。
美西战争早已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事件,而“缅因”号战舰突然爆炸沉没的真相至今不明。调查没有?调查了。当时美西两国都组织了力量进行调查,但双方调查的结论显然不同。
美国是在拒绝西班牙联合调查的建议后而单方进行调查的,调查报告断定:“附在舰身上的一枚水雷引起舰前部弹药库爆炸。但不知水雷系何人所放。”实际没有查出真实原因,只是最后断言系水雷炸沉的。后人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1911年将“缅因”号残骸打捞上来,发现舰身的整个前半部被炸毁,甲板和舷侧都被炸掉了。这正是船上弹药库和锅炉所在的部位。在船的这一部分,约1/2的船底仍然在原来的位置,主要在右舷一边。这不正是对美方的调查报告的否定吗?
西班牙在美方拒绝联合调查后,也对这次事故进行了调查,而且还对若干曾目睹或耳闻爆炸的证人进行了较详细的讯问。西方调查报告认为“缅因”号爆炸是内部原因引起的。这与1911年将该舰打捞上来所检验的情况相接近,但也难说其准确的程度,疑点仍然存在。
后人根据美、西两方的调查情况和美国当时的势态进行分析、推理和猜测,提出的看法也很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存煤自然说”。
这是美国海军上将海曼·G·里科弗所持的看法。他在1976年“用现代技术为基础进行推断,断定是由于毗邻火药库的煤舱自燃所致。”这种推断有它的可能性,但也不能完全肯定。因而也没有得到公认。
(2)“锅炉爆炸说”。
认为“缅因”号的突然爆炸,是该舰上的锅炉爆炸发生的事故。这种看法,仅是一种推测而已,没有证据,难以令人信服。
(3)“故意爆炸说”。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逊持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次爆炸很可能是美国那些主张对西班牙打仗的人搞的。他们生怕冲突得到和平解决,所以“决心采取疯狂的行动,只求引起新的麻烦”。还有的猜测,“非常可能是美国为了煽动国内舆论反对西班牙和制造战争借口而自行炸毁的。”这都是根据美国当时的战争狂热行为进行推理后得出的看法,有些道理,但证据提不出来,也难以解除疑问。
诚然,“缅因”号为何突然爆炸,到底是其本身发生的故障引起还是人为破坏,也就是说究竟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看来,目前已无法查清。
杜威舰队为何轻取马尼拉
在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所指挥的远东分遣队,是由九艘舰船组成的,但没有一艘是真正的战舰,而且全是用蒸气机发动的,其中四艘是装有铁甲的巡洋舰,两艘是易受伤害的炮舰;还有一艘其速度是较低的快艇。正是这样一支小型舰队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在与力量相当甚至更为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的交战中,轻而易举地打垮了西班牙舰队,攻取了马尼拉。
杜威舰队取得的胜利是美国从内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期间的最大的胜利、而时间只用了半天。根据杜威将军报告,西班牙人蒙受了300人死亡和400人受伤的重大损失。美国方面只有6人受轻伤,1人受重伤。美国人对战争的胜利兴奋异常。杜威将军一夜之间变成英雄,成为美国人的楷模和英雄。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打电报向杜威将军表示祝贺并幽默地宣称“每个美国人都是你的债务人”。
对于美国杜威舰队取胜的原因在史学界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史学家如詹姆斯·查思等,认为其是出奇制胜。早在1898年2月,当杜威将军率领的美国舰队到达香港时,他就获得了重要信息:许多美国人,尤其是报纸编辑和出版商,正在谈论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被炸沉的情况,认为那是西班牙人所进行的破坏行动。随后,杜威收到了美国海军部的电报,要求他使舰船做好准备,装足燃料,一旦美国与西班牙宣战,就及时投入战斗。
杜威舰队航行600余英里,很快于1898年4月25日黄昏时分到达马尼拉湾的入口处,而且没有遇到抵抗。马尼拉湾入口处的两上关键地点是埃尔弗赖莱和科雷希多岛,两者都是西班牙人用大口径大炮护卫的要塞。在这种形势下,杜威让一艘战船首先进去,但两个要塞都没有作出阻止的反应。随后,杜威的全部战船在夜幕笼罩下进入马尼拉湾,直到午夜时,西班牙人才开始行动。尽管杜威的舰船上的大炮没有一尊像西班牙人拥有的大,但仍然压住了来自埃尔弗赖莱和科雷希多岛上的火力。同时,杜威的舰队逐步向西班牙人的战船逼近和开火。就这样,杜威的舰队顺利地控制了马尼拉湾,占领了马尼拉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一种解释。
不过,关于杜威舰队轻取马尼拉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解释,即西班牙人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迅速反应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杜威舰队接近马尼拉湾入口处时,西班牙人为什么不开火,而直到杜威舰队已进入马尼拉湾后才开始行动?当时参加进攻行动的一个美国水兵曾作过解释。他说,杜威舰队距科雷希多岛南侧约有四英里时,西班牙人的炮火很难达到目标,连美国舰队的后尾战船都有幸逃避西班牙人的炮火。但是,仍然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原因,这就是,在美国舰船处于西班牙人炮火攻击范围时,即在美国舰船离西班牙人炮火攻击范围之前,为什么西班牙人的炮火还停了很长时间?
杜威将军对他的胜利或西班牙人的失败,则作了别出心裁的解释,尽管他的解释仍然不能使读者完全信服。杜威事后解释说,西班牙人作过并实施过一种特别的决定,在马尼拉湾战斗期间,西班牙人把他们的舰船都下了锚,以争取占有较大水域的利益。但是,这样在事实上等于西班牙舰队司令蒙托约将军自己已承认失败。他既不是呆子,也不是胆小鬼,他根据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和国内领导的指令,被迫放弃了加强苏比克湾防御的任何想法,事实上被禁止加强其在整个水域的舰船的防御能力。他甚至把大多数舰船停泊在装满岩石的平底船的背后,隐藏和保护起来,等待美国人中计,以便发泄他的仇恨。这说明西班牙舰队的指挥官由于受到其上司的干扰,虽然作了广泛的防御布署,但由于没有重点,而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此外,有的人或许还会认为,美国舰队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它在军事技术上比西班牙略高一筹,然而战斗中的某些细节却作了否定的回答。美国舰队胜利的本身表明,美国人的炮术并不比西班牙人高多少。当美国和西班牙两国的舰队最后决战时,美国的大炮向大型而又不灵活的西班牙舰船打了6000发炮弹,但击中目标的还不足150发。
还有,当人们看到美国舰队凯旋时,有没有想到其背后起作用的因素、即美国在其陌生的菲律宾群岛发动突然袭击而又获胜时,有没有别国的支持?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当杜威舰队宣告胜利时,在马尼拉湾立即出现了英国、日本和德国人的战舰。尽管德国采取如此突兀和无礼的态度,以致使杜威舰队不得不对一艘德国鱼雷艇开了一炮,但是英国和日本人似乎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态度。在这次海战前后,日本和英国与美国究竟有什么默契,而西班牙人对此有无了解,至今依然不得而知。
因此,时至今日,关于杜威舰队一举打败西班牙舰队,顺利攻取马尼拉的原因,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仍然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法国军方为什么要陷害德雷福斯
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案件是法国历史上最离奇并带有戏剧性的事件,在法国政坛引起了一场严重的危机。至今人们还不了解这一事件的全部真相,对事件的起因也尚未有定论。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894年9月的一天,法国陆军部情报处的亨利少校从在德国驻法大使馆当勤杂工的情报人员手中得到一份撕碎的“清单”,上面开列着法国一种新型大炮的情况说明书,法国炮兵部队的整编情况等机密军事情报。这份情报是送交德国驻法大使馆武官施厄茨考本的,看来出卖情报的是法国参谋总部内部的官员。主持情报处工作的桑代尔上校找来了参谋总部人员名册,断定名册上的犹太人德雷福斯上尉是出卖情报的人,认为他的笔迹与“清单”上的笔迹有相似之处。后请笔迹专家来鉴定,法兰西银行笔迹鉴定专家断定两者在字迹细节上无共同之处。就是这样陆军部长梅西埃尔仍然决定逮捕德雷福斯并送他上被告席。
德雷福斯确实不是出卖法国军事机密的间谍。他在法庭上据理辩驳,证据也很有力,他不可能接触到被认为是他出卖的情报。然而法国军方仍然把德雷福斯的卷宗装得越来越满。请来五位笔迹专家鉴定,三人不发表意见,一人持否定态度,另一人说“清单”中的笔迹虽与德雷福斯的笔迹不同,但这是他不露真迹的结果。军方仅把这份带有倾向性的鉴定报告塞入卷宗。亨利少校还伪造了几份电报以证明叛国贼确是德雷福斯。在伪证的蒙骗下,法庭判处德雷福斯无期徒刑,把他流放到在南美洲的法属魔鬼岛。
事情并没有了结。法国军事情报仍在泄密。情报部的新任负责人皮卡尔发现真正的罪犯是埃斯特拉齐少校,德雷福斯是无辜的。皮卡尔向上级报告,却被撤职派往北非。皮卡尔临行前向朋友透露了有关材料。事情真相外传后,引起了舆论大哗。著名作家左拉写了《我控诉》一文,揭露军方的卑劣行径,竟被判处一年徒刑。皮卡尔也被逮捕。
1898年8月,事态急转直下。亨利制造伪证的事被发现,遭到逮捕死在狱中。他用刮胡刀割断管死去。他是左撇子,而握刀的却是右手。官方宣布是自杀。
德雷福斯事件引起了一阵政治危机。法国局势非常混乱,一任任陆军部长辞职,内阁倒台。右翼势力在大街上组织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而同情德雷福斯的进步人士也针锋相对。最高法院重新开庭审判,皮卡尔把真相和盘托出,流亡在英国的真正罪犯埃斯拉齐也承认是他写了“清单”。案情弄清后案件又移交军事法庭审理,结果竟然是改判无罪的德雷福斯为10年徒刑。后来总统下令特赦德雷福斯,直至1906年才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军籍,提升为少校。这一冤案长达12年。
对一个普通的下级军官法国军方为什么如此顽固地强加以罪名并拒不平反?这其中的原因至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大致说来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
(1)反犹太主义作祟。
德雷福斯是一个犹太人,法国国内反犹太主义势力强大,以致借此掀起一场反犹运动。控制着军队的天主教军官一直在排挤压制犹太军官和新教军官,怀疑他们的爱国热忱。当时天主教势力和反犹势力控制的报界也同样将罪名归之于犹太人。《十字架》报评论:“德雷福斯是国际犹太民族的一名特务。这个民族已决心毁灭法兰西民族。”这种观念影响了一大批法国人,如曾参与伪造罪证的克朗侯爵就是这样,他认为法国到处是间谍,其中大多是犹太人。在军事法庭上,有人就主张处死德雷福斯,驱逐住在法国的全部犹太人。
(2)对共和制度的不满。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制在法国的确立是十分艰难的。君主派势力和教会势力对共和制不满,不时利用一些政治危机来威胁共和国的存在。另外统治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政客腐败无能,也给保守势力反对共和制提供了口实。在德雷福斯事件之前发生了巴拿马丑闻。巴拿马运河公司倒闭,发现有150多名法国议员、政府部长曾接受过公司的贿赂。另外报界还揭露出总统的女婿有出卖荣誉勋章的劣迹。这些事件使公众对第三共和国的政客甚至共和国本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在德雷福斯事件中,军方陷害他就有出于对共和国不满的因素。在社会动荡之际,保王党人纷纷活动,流亡国外的奥尔良公爵等在法国比利时边境,随时准备向距离不远的巴黎进发登上王位,并拟好了未来的大臣和省长入选名单。保守势力领袖戴鲁莱德在1899年2月23日举行富尔总统葬礼那天,怀揣要求废除1875年共和国宪法的声明,率领一大批反犹分子和保王党人拦截参加葬礼返回的军队,劝诱他们进军总统府,接管政权,遭到带队军官拒绝未成功。
(3)对德复仇的需要。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国内充斥着复仇主义情绪。法国军方觉得如果为德雷福斯平反会损害军队的声誉,故而一意孤行拒不认错。在1899年军事法庭审判时,梅西埃就以军队的荣誉和国家利益为自己辩护。他说在1894年发生冤案时“我们差一点就要同德国打仗了”,因而不得不严防间谍。在最高法院准备重审德雷福斯案时,军方咒骂法官正准备把法国出卖给德国人,都是卖国贼。有人在报上建议挖出每个法官的眼睛,这是惩治卖国贼的唯一办法。对德国复仇的强烈愿望是德雷福斯冤案出现的背景。
在事情平息后很久,还有些法国人坚信德雷福斯是有罪的。1964年法国前陆军部长卡芬雅克的女儿出版了一本书,断言德雷福斯犯了叛国罪。
德雷福斯事件弄清后,有一个人对此案仍迷惑不解,这就是德国驻法武官施厄茨考本。整个事件起因于有间谍向他提供了一份出实情报的“清单”。而不论他本人,还是使馆其他人,都没见过这份“清单”。这又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