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西夏的苍狼
1837800000007

第7章 月亮潭(5)

据瑜伽老师说,东莞也有一处奶格玛的坛城,此地风水大好,适宜修道,只是他不知具体地点。多年之后,紫晓才从黑歌手的一张神秘的图中得知,那所在,正是樟木头百果洞的大坑口水库。在修建水库之前,这儿有处泉眼,涌出甘霖,便是那坛城中央,金刚亥母与其龙众眷属居住于此。以是因缘,此地脉气极好,适宜修道。黑歌手授记说:多年之后,这儿会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圣地。后来,笔者定居岭南时,便选择了此地。诗人王一丁在博客中写道:晨起记梦,达摩归来--达摩拄杖来翠景,辛劳只为度众生。一袭袈裟暖晚照,两行清泪濯心尘。浮生若梦梦如寄,大漠如雪总归真。日参夜省蒙法益,面壁九年结祥云。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诗。由于诸多瑜伽行者的引用,此诗后来流传甚广。

据《樟木头志》记载,上古时候,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两位弟子火龙和缥缈就曾在不远处的仙宫岭结庐清修,成就了道业。

对上面的秘境之说,一些民俗学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这秘境之说,甚至影响了客家人的民俗风情和民众心态,于是,客家人将秘境之说引申开来,变成了“举头三尺有神灵”--那秘境就无处不在了。

那本神秘的小书中还说,红尘中的所有秘境,都跟娑萨朗有虹光道相通。有缘者的所有发愿,都会依托虹光进入净土,并在一种神秘的宇宙力量帮助下,达成其愿望。

紫晓在泉边发的第一个愿,就是希望自己能精通西夏文字,将那本《奶格玛秘传》翻译出来。在发愿之后的第二十五天,在东莞的一个旧书摊上,她遇到了一本破烂不堪的书,名字叫《蕃汉要时掌中珠》。书上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汉文,一种是西夏文。

那时,她才吃惊地发现,那西夏文,竟是她幼年时姐婆教过的一种文字。东莞的客家人管外婆叫姐婆。那时,姐婆并没告诉她那是西夏文。姐婆只说是女书-- 一种女人专用的文字,叫她记下就是,日后肯定有用的。姐婆叫她用那些文字,记下了许多木鱼歌。

木鱼歌是东莞独有的曲艺形式,明清时便已盛行。过去的数百年中,到处都能听到木鱼歌声。木鱼歌分为雅唱和俗唱两种。俗唱是单一的语调诵读,雅唱须用三弦伴奏。紫晓的姐婆会雅唱,而且内容跟别人唱的不一样,有一种神秘的旋律和内容。紫晓虽然听不懂内容,但仍会陶醉在那善美的旋律中,她常常会听出一脸的泪。关于姐婆和木鱼歌的故事,笔者会写入一本叫《木鱼歌》的长篇小说,此处不赘。

直到看到那本《掌中珠》时,紫晓才明白,姐婆教她的,竟然是西夏文。它们记载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姐婆是客家人。记得,姐婆讲过西夏的黑将军的故事。她说南宋末年,元朝骑兵灭了西夏,一部分不愿降元的党项汉子,便携家带口,逃往中原,又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元代统一天下之后,那些欲勤王抗元的汉子才隐姓埋名,择居深山。在客家的历史上,这是第三次较大的迁徙。

再后来,紫晓才知道,她半生的所有努力,都跟那个神秘的黑将军密切相关。

-5-

月亮潭在距寺院十公里外的沟壑底下。

月亮从高天的尽头探下脑袋,映在月亮潭中。潭水很静。水中的月亮也凝着,不显一点恍惚。那模样,很像紫晓修瑜伽时的月亮观。她觉得这个意象很好。按老师的说法,有着很好的缘起。

在那本《奶格玛秘传》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写了奶格玛坛城的殊胜。在奶格玛的三十六个坛城中,月亮潭是很重要的一个。在瑜伽行者的观修中,月亮观是很重要的一种,象征慈悲,代表一种清凉的智慧。在瑜伽修习者眼中,“清凉”是个很有境界的词,跟“热恼”相对。关于坛城秘境,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都形容过它的庄严。在他们的话语中,有许多很典型形象的细节,仿佛他们真的进入过秘境。不过,在此刻紫晓的眼中,这潭仍是寻常的一个小潭。虽然名之为潭,其实也不过是个泉而已。坚硬的花岗岩中间,有个形似井的一潭水,径约二尺,月亮恍惚于其中。唯一明显的神奇之处,便是潭壁上印满了人的手印,据说是历代瑜伽成就者留下的。他们像抓烂泥一样在月亮潭的花岗岩上留下了深深的指痕。据说,这是瑜伽修炼的成就标志之一,象征着他们已能借助空性的力量改变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