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8347700000068

第68章 我有三宝

原典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不像任何具体事物。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种具体事物,也就变得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固守且小心珍藏着。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俭约,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对人慈爱,所以能产生勇气;有了俭约,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领袖。如果舍弃了慈爱,而一味地好勇斗狠;舍弃了俭约,而一味地铺张浪费;舍弃了甘居人后,而总是站在众人前面,就会走向死亡。慈爱的人,用来作战就能获胜,用来防守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一个人,就用慈爱来呵护他。

名家注解河上公:老子言天下谓我德大,我则佯愚似不肖。唯独名德大者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无所分别,无所割截,不贱人而自贵。

王弼:夫慈,以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唯后外其身,为物所归,然后乃能立,成器为天下利,为物之长也。

朱元璋:三宝之说,因慈勇于行道,利济万物,因俭仓库实,不敢为天下先,言诸事物不肯先得先乐,乃成王基。若舍慈而勇,必贪必奢必狠。舍俭且广,言广用无时,舍后且先,志尽矣。

经典解读本章是对《德经》三十八章以来的一个小结,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就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心;“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妄为;“不敢为天下先”,即“谦让”、“不争”。执政者若能善用这三条原则,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

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讲法宝的妙用。这两层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天下人都说“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这个伟大的“道”给人们什么护身的法宝呢?那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慈”,是“无为”的另一种表述,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清静为天下正”,“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无不包含在“慈”中。“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巩固。所以,老子才说,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护他。

“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它与“治人事天,莫若啬”中的“啬”,有着相同的含义。它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前面讲到的“大邦者下流”、“善下”,都指不为天下先的意思。这符合于“道”的原则。

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是老子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老子身处战乱时代,目睹了太多的暴力场面,深深地感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述和发扬。

智慧典例

善于使用三件“法宝”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固守且小心珍藏着。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老子视“慈”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义。“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就是对天下万事万物都抱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心态,能够帮助则尽力帮助。一个人只要仁慈宽厚,上天一定会扶持他得到幸福。对于“慈”,美国的成功学家卡耐基曾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地狱。第一眼看去他十分吃惊,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肉、水果、蔬菜等各种佳肴。

勤俭慈爱的汉文帝然而,当他再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每个人都皮包骨头、无精打采,没有一个是愉快的。而且,每人的左臂都绑着一把叉,右臂绑着一把刀,刀、叉都有很长的把手。因此,尽管美食在前,他们却吃不到。

然后,他又到了天堂,景象与地狱类似。同样的食物、刀、叉,以及很长的把手。然而,这里的人却都在唱歌、欢笑。他很不解,为什么情况类似,结果却大相径庭。不过,他马上就看到了答案:天堂里的每个人都喂对面的人吃东西。他们心怀慈爱,互相帮助,皆大欢喜。

所以,如果你肯慈悲一点,帮助他人获得所需之物,他们也会帮你取得想要的东西。可见,“慈”对我们立身处世的确意义重大。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使人幸福快乐的法宝,千金难买。

“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俭就是“啬”,它不仅指人们对人力、物力的节约,还指精神的聚敛、能量的积蓄和时机的等待。

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所用的人中,张良、陈平等都是学道家的才俊。道家思想最初登上政治舞台,也是在汉初,如休养生息、萧规曹随、文景之治,甚至包括用“柔”的和亲政策等。

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便是汉文帝、汉景帝父子以“黄老”之学开创的“文景之治”。他们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民族安定,文化昌盛,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基础。

汉文帝精通“黄老”之学,对其认识极为深刻,将其运用得极为有效。匈奴犯边,他只给其领袖单于写了封只有寥寥数语的信,就将一场战争消解于无形,这不就是以“柔”克刚?

汉文帝贵为天子,一件袍子竟然一穿二十年,补了又补,就没舍得换一件新的。这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做给世人看的,而是完全出于道德修养、是对老子“俭”的思想的奉行。

此外,他还尽量减轻刑罚,减免税赋,为政宽大到了极点。汉文帝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这就是“文景之治”的景象,体现了对老子“慈”的思想的践行。

清人张英说:“老子以俭为宝。不只是钱财应该俭,一切事都要常思节俭的意义,才能有余地。俭对于吃喝来说,可以养脾胃;俭对于嗜欲来说,可以集中精神;俭对于说话来说,可以培养气息;俭对于交朋结友来说,可以择友少过失;俭对于应酬来说,可以养息劳。”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提醒世人,持身处世应学会谦卑一点,切忌不可锋芒毕露、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否则,只会让别人敬而远之,只会为自己设置人生的绊脚石和成功的阻碍。

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是老子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以“慈”持身,人就会友爱于人,不自私自利;以“俭”持身,人就会富足长久,决不贪婪;以“谦”持身,人就会自谦益人,不自炫耀。“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戒除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度相对应,的确是立身处世的奇方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