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8347700000055

第55章 修之于身

原典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译文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持守此道则祭祀不绝。以之修身,德行就会纯真;以之齐家,德行就会有余;以之治乡,德行就可长久;以之治国,德行就会丰厚;以之治天下,德行就会普及。所以,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观察他人,观察自家来观察别家,观察本乡来认识他乡,观察本国来认识别国,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靠什么知道天下大事呢?就靠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名家注解河上公:善以道立身立国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也。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绝时。

王弼: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朱元璋:五观者,大概不欲君天下者以身为身,而国为国是也。当以身为国,以国为身,终子孙不坏也,所以云天下之然哉以此。

经典解读本章主要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在老子看来,修身的原则是“善建”、“善抱”,即抱持“大道”;修身的方法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即推己及人;修身的作用则是“知天下”,即知晓天下大事。这就是老子主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善建者不拔,并不是讲的建筑学问题,而是讲道的修养。同样,讲抱持也不是讲劳动或运动,同样是讲的道,讲道怎么样才能如身、如心、如我,而从不背离、从不遗忘、从无须臾脱轨、从无毫厘偏差。

在老子看来,人、大道与创建是一体化的。你创建的如果是根深叶茂、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同一的东西,怎么可能被拔除呢?善抱的结果,是人、大道与被抱持者一体化了,也就不存在掉不掉得下来的问题了!

试看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泰姬陵、金字塔、凯旋门;那些伟大的作品和思想,以及那些堪为榜样的先贤,他们是永远不会被拔除、不会脱落、不会被遗忘的。

“子孙”指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本质化,即生命与大道的一体化,当然也就不存在是否祭祀不辍的疑问了。

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道家与儒家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两者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是其差别所在。

本章肯定了修道积德对维护事业的永继不衰的巨大效能,提出了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修道积德的倡言。老子劝导执政者,为保持事业的承继不衰,要从个人做起,让整个社会在身、家、乡、邦,乃至整个天下各个层面都修道积德。

智慧典例

以己心推想他人的心意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意思是说,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观察他人,观察自家来观察别家,观察本乡来认识他乡,观察本国来认识别国,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简单点说,就是“推己及人”。

那么,什么叫“推己及人”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春秋时期的一个冬天,齐国下大雪,接连三天三夜都没停。齐景公披着狐腋皮袍,坐在厅堂赏雪,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晏子走过去,若有所思地望着飞舞的雪片。

景公对晏子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像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见景公把皮袍裹得紧紧的,就故意问道:“真的不冷吗?”景公点了点头。

晏子知道景公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就委婉地说道:“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景公惭愧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齐景公只考虑自己的处境,不能推想到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不是“推己及人”;晏子则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叫做“推己及人”。

能够“推己及人”的人,常怀慈悲之心,且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不胜枚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总能由自己挨饿想到天下饥饿的人,由自己被水淹而想到天下被水淹的人。

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开头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他在结尾处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诗圣杜甫身居茅屋,心忧天下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之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而推想到:若使天下所有的贫寒之人都有房子住,再也不受风雨之苦,即使自己一个人住在破漏的茅草房里被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有一次,他新做了一件裘皮大衣,穿在身上非常暖和,他立刻联想到天下的百姓是否都能穿上裘皮大衣呢?于是便挥笔写道:“安得万里裘,裹盖四周垠。天下无饥寒,温暖皆如春。”

这些人的思想何等高尚,胸怀何等宽广,他们总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总是能由自己而想到他人。推己及人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积极的、进步的。

然而总有人背道而驰,拈轻怕重,投机钻营,以权谋私。不是有某官员在地震中私藏救灾帐篷给了自己亲属吗?不是有人大发国难之财在灾情发生时还高价出售矿泉水吗?这些人显然是未能做到“推己及人”的。

何不换个视角看看,当我们坐在舒适明亮的房子里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在雪灾中因断电而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四川地震灾情的时候,是否会因此而流泪,是否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一家过年团圆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

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得到别人的肯定。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52岁得子,钟爱之情自不必说。郑板桥由爱自己的儿子,推及到爱仆人的儿女。他在山东做官时,给郑墨的家书中写道:“家人(仆人)儿女,都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飱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

郑板桥身为官员,却能将仆人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子同等看待,切实践行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如果人们都能像郑板桥一样,能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那么“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反过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无论做怎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成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欺负你,你就不要欺负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放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