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藤永保,被称为“日本发展心理学的第一人”。他认为,发展教育法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法。人的智慧不是生下来不加教育培养就能自然产生的,而是在以母亲为主干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养成的,人类的新生儿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母亲是主动的。孩子成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父母早期对他的整体塑造。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则相反,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并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和成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今后发展的根基。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小孩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要是坏习惯,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为此,对孩子的发展教育,从小养成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说,它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如写字习惯、看书习惯、思维习惯、记忆习惯等。学习习惯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年幼孩子的学习习惯或是在父母和教师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诸如按时完成作业,安静听讲等具体行为上。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习惯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习惯将趋于自觉性,系统的、抽象的学习习惯将逐步形成,且日益稳定。
培养或训练受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孩子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可靠途径。衡量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孩子的动作的敏捷性、精确性和协调性是否提高;孩子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是否在减少;在学习中,孩子的智力活动是否活跃;是否具有主动性;是否有创造性思维。
在家庭中,父母常常忽视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表现出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不应主要靠外力的作用,而应该靠内部的动力与自觉。做家庭作业时,时时要靠父母监督,父母一松懈,就自由放任。孩子自制力缺乏和升学考试的迫近,使许多父母苦不堪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的头脑变为现有知识的贮存器,形成了求同性和收敛性的思维习惯。平时,孩子以能记住、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满足;临考时,千方百计地去探听考试的重点,揣测教师的出题习惯、思维倾向,硬背标准答案。在目前,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求同教育,它造成了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应该知道教育不仅是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觉的学习习惯。
那么,父母在发展教育的方法上如何培养子女的学习习惯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孩子由于缺乏自我克制力,自觉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兴趣对他们就显得更重要。因此,父母对这一时期孩子发展起步上,主要是培养学习兴趣,为学习习惯的形成打基础。
二、家庭环境因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儿童早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当家庭环境这个外在因素进入孩子的认知世界时,就会影响心灵与行为。一个鄙视知识、缺乏学习风气的家庭环境,很难使孩子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更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不利。
三、习惯要从小培养。在生长发育期,人的可塑性最大,容易受引导,因此,包括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有效。许多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引导与训练。12岁后,特别是18岁后,孩子在发展上已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因为常常要受到早先的或旧的习惯的干扰。
四、要发挥优势,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功体验。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和短处,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发挥其优势,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信心,自觉地弥补其不足。如果相反,就可能使孩子在发展上而屡遭挫折,其结果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也就没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五、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注重孩子思维习惯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寻求多种解题方法的思维方式。父母要为孩子在发展中提供创造思维的机会,启发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阔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许多父母做事很有条理,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情合理。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使孩子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有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就没有好习惯,天生手忙脚乱,搞得孩子也跟着乱,吃过的东西乱扔,玩过的玩具、书本乱放,用过的东西不能放回原处,衣服揉成一团,脏了也不知及时洗。由于父母没有好习惯,不教导、指正,还习以为常,随随便便,孩子自然也就没把这事重视起来,也不知究竟怎样才算对才算错。往往和别人的孩子一比较,才发现自己孩子的毛病。比如,把房间搞得又脏又乱,吃饭时候自己占据了半面桌子不说,还东一筷子西一筷子,弄得父母很没面子。父母开始意识到没有注意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结果会是这样。
亮亮有个丢三落四的毛病,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书和本。有时好容易找到了书,作业本又不知放在哪里。妈妈送他一个公文袋,让他把书、本、文具都装在一起,但不久连公文袋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有时他到学校发现忘带的书本,从学校打电话叫妈妈给他送去。挨老师的批评自然也是免不了的,改掉亮亮的毛病成了妈妈的心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亮亮的妈妈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7岁的美国孩子叫比尔,上学常常忘记带午饭。妈妈说:“比尔,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应该对带午饭负责。今后如果你忘带午饭,打电话来要妈妈送饭,妈妈坚决不送,结果调皮的比尔向老师借钱买了午饭。妈妈得知后,又同老师商量,要求老师配合。有一次,比尔忘记带午饭,他知道妈妈不会送饭,就向老师借钱,老师说:“我已经答应你妈妈,为了帮助你克服坏毛病,不能再借钱给你。”比尔被饥饿折磨了一下午,体验到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感觉。从此以后,比尔对自己的事,总是想着做,再也不丢三落四了。
亮亮的妈妈也想用此法试试。一天,亮亮上学又忘记带课本,他打电话让妈妈给送。亮亮的妈妈说:“我已经告诉你,不带齐书本你自己回来拿!妈妈应遵守诺言。”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亮亮非常恼火地跑回家,责怪妈妈一点儿不通情达理,让他自己跑回来取课本耽误课程。他伸手向妈妈要钱,说要“打的”回学校,妈妈说:“就十几分钟的路,自己跑步回去。”亮亮无奈地跑步返校。
放学了,妈妈问亮亮:“你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
“我想,下次我得早点儿起床,自己收拾好书包,不能再丢三落四了。”亮亮不好意思地说。
“对呀,如果妈妈像以前一样,你忘记带书本还是给你送去,你还能有这种体会吗?”“以后你早上懒床迟到就罚站;忘记带扫把值日,就让你用手掌擦地;忘记带水,就只好渴着;忘记带饭,就只好挨饿……让你自己尝到丢三落四的苦头,直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亮亮伸出长长的舌头,做了一个鬼脸儿。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搞好学习的保证,也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自然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改正不良习惯相比,还是容易得多。
常听一些父母谈起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高年级、甚至已经上初中了,还要父母帮助叠被子、整理书包等。这除了说明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外,还说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欠妥当的。其实,从孩子两岁时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上小学时就应当要求他起床后把被子叠好,放学后把书包放好,饭前饭后要洗手,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等等,从具体的小事培养孩子有条不紊、有始有终地做事情。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促使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对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产生良性的诱导。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父母要有耐心,要有“长期教育”的心理准备。
生活习惯养成了,学习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一般情况下,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也往往杂乱无章。如果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生活习惯的培养,犹如一条腿走路是走不远的。只有把培养生活习惯和培养学习习惯双管齐下,才能明显见效。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很容易克服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因为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比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叠被子,那你首先要每天及时把被子叠好;让孩子随时摆放好物品,你首先要有个有条不紊的习惯。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它就要支配人的行为过程,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要想改变它是十分困难的。当然,不良习惯是可以改造的,但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要花费父母巨大的精力。所以,应当及时发现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应当说,适时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应大力提倡。
好习惯造就孩子的好人生,综合素质高的孩子一定是受人欢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及早及时进行,对于孩子生活中的陋习要及早及时纠正。下面是我们为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建议,供参考:
一、养成好习惯从父母做起。有些人在独立生活时,很有时间观念,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比较好,一旦组建家庭,就有些毛毛草草,特别是宝贝出世,家庭成员增多,工作紧张,在时间上不能保证,逐渐就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人,忙乱无序的人。这种父母当然不能要求孩子遵守时间,父母对孩子一会儿这样要求,一会儿那样规范,一会儿说可以饿了就吃,一会儿又说必须到点开饭,没有准性,造成孩子从心理上放松,慢慢发展到对什么都无所谓了,见了好吃的东西随便吃,见了好玩的东西随便拿,见了不好看的书随便撕,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步骤地训练孩子,同时,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以良好的身教影响孩子,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二、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反复实践中养成的。因此,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使孩子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强化,父母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做好督促、检查。
三、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要有信心。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作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新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四、养成常抓不懈的教育观念。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个坏的生活习惯也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父母要有韧性,不能试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不了了之,或者孩子刚有好转就沾沾自喜,进而放松教育,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对待孩子教育是要常抓不懈,提高孩子素质更需持之以恒。
培养孩子从小事做起
我国有句名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就是,如果不是一步一步的走,就不会走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如果没有一股一股的涓涓细流,就不会形成波涛汹涌的大江、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就是说,从孩子的发展来看也是这样的,没有“小”,就没有什么“大”, “大”是由“小”组成的,没有凭空而来的“大”。没有人天生就注定是干大事业的,每一个干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干起来的,最后才会干成大事走向成功。关注孩子的发展,方法是主要的。细心培养孩子从做小事开始,为将来干大事打基础,正是发展教育方法的目的所在。
有一次特殊而又让人深思的素质竞赛,最后的一群精英们进入了决赛阶段的竞赛,孩子们个个都很紧张,也都很兴奋,因为谁都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们很有秩序地排着队进入考场,显得很有礼貌,很有素养。但在门口的地方,倒在地上一把笤帚,这把笤帚每一个孩子都看见了,但谁都没有弯下身子去扶起来,尽管这只是举手之劳,但他们心里都在想着最后决赛的题目到底会有多难呢?自己会不会有幸夺得桂冠呢?哪里会让一把笤帚来影响自己的情绪呢!所以他们都一个挨一个地跨过笤帚,只有最后一个孩子,弯下身子去,把笤帚扶了起来。
当所有的孩子进到考场里坐下,准备进行最后决赛的时候,主考官宣布,本次竞赛已经结束,第一名就是那个最后进来,弯下身子把笤帚扶起来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主考官解释说,这次竞赛的最后一道题目是要考察一下大家有没有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并且主动动手去做事的品质和习惯,这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但除了最后一位同学这样做了以外,其他同学心理正装着如何通过书面的竞赛,而没有想到,真正的竞赛不在试卷上,而是在试卷外,在生活中!
试想,如果没有平时的一点一滴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个最后进来的孩子会弯下身子把笤帚扶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碰一碰笤帚的孩子,会在那种时候“突然”弯下身子把笤帚扶起来。
日本政府要员——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官居显位,威风八面,但你知道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从洗厕所开始的吗?
当野田圣子还是一个妙龄少女的时候,她到东京帝国酒店去当服务员。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人生的第一步,所以她很激动,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迎接她的竟然是:上司安排她洗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