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
18322200000006

第6章 兴趣教育法(2)

有一次压力太大了,小强实在受不了,对父母大喊——再逼我,会逼出人命来的!那以后,成绩就越来越差,他是彻底不想学了,还经常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几天。爸爸再怎么打他也不在乎,反正已经打皮了。老师再怎么劝,他也不好好学了,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最后,他被学校劝退,连中学也没有念完。

小强的事例告诉我们,长期强制性的要求、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漫无计划的努力,以及频繁的不满与批评,所有这些使孩子的学习热情一点点被侵蚀。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自发状态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积极的表现,是父母都希望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对学习压力有相当强的承受能力,甚至一点都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且学习效果好。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真正领会这一点、运用这一点的父母并不是很多。当您指责孩子、埋怨孩子、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您只是想要一个结果。这时的您是一位粗暴的父母,因为您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样的。

兴趣是一个火苗,这个火苗是大是小,是熄灭了,还是火势更旺,你清楚吗?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个方面产生兴趣后,它就给这个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勇气。

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他们的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高于他们引以为荣的主业。不少名人都有多种兴趣和爱好,就拿文化名人来说。

诗人莱蒙托夫的音乐才华令人惊叹,他会拉小提琴、弹钢琴,歌也唱得不错,还能为自己的诗歌谱曲。他还是一个绘画高手,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画、铅笔画等。

大文豪托尔斯泰也很有音乐素养,在学生时代就创作过圆舞曲,并在后来经常演奏。普希金在诗坛上独领风骚,而他的绘画才能却鲜为人知。他画自画像,为朋友画肖像,也为自己的诗歌画插图。

作曲家博罗金创作了著名的歌剧《伊戈尔大公》,但他还是一名化学家,毕业于彼得堡医药外科学院。

大仲马是著名作家,但是他收集食谱,是一位烹饪迷。大仲马不仅创作了《三个火枪手》 ,还著有一本《烹饪大全》该书在当时得到了烹饪界的高度评价。他不仅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兴趣是探索精神的前导,兴趣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兴趣引起钻研,钻研进一步提高兴趣的层次和深度。兴趣最终引导人们走上了成才之路。一个生气勃勃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总是睁大着敏锐的眼睛,带着求知的饥渴,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中汲取这知识的养料。

然而,兴趣并不是先天具有的。一个人的兴趣是由他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决定的,是后天的,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没有先天就对学习感兴趣的。因此,父母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对学习是有促进和帮助的。

父母要认识到,兴趣可以帮助孩子大量节省学习时间,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用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好的名次和更多成功的机会。

在美国,一个小学生,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他和爸爸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录像带,拉着爸爸一边看,一边讨论。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但是当他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去哪里寻找答案了。

让孩子从小学起,就能主动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探索的过程是其乐无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兴趣自然就被保持了下来。

其实,保持兴趣的办法,都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的父母会说,我管得这么严,孩子还是老偷懒,如果放手,他就更不知道学了。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那么,父母在兴趣教育方面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发掘孩子的兴趣

有些父母从小孩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父母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孩子一旦产生厌倦的情绪,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危及孩子对正常学业的兴趣。

其实,孩子好比各种的树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杨柳苗,有的像榕树苗,不论是什么树苗,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而且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创造个性化世界的社会。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一样,不学那一样,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

二、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一位母亲让自己两岁半的孩子学绘画,原意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当母亲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孩子“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母亲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可是父母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表扬,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三、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

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带领孩子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父母开心的笑容是孩子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孩子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换取父母的高兴,以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四、陪孩子一道克服困难

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父母不该指责孩子,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孩子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孩子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已经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战胜他。孩子的学习就是一次长征。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长征旅途上的战友,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分担痛苦,并肩奋战。当孩子用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解出了难题,找到了自己错误的根源,父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大喜事。 .

六、适当的学习奖励

只要孩子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给予适当奖励。要让孩子讲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孩子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产生更大兴趣。

有兴趣孩子就有好奇心

斯宾塞说:“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勾起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就像一壶白开水,没有一点儿悬念,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不愿意静下心端坐在书桌前学习了,真正的兴趣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孩子一出生就有好奇心,他就开始在问“为什么?”即使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时候,他都已开始用眼光去询问、用小手去探寻,等到他学会说话的时候,他的各种不同的“为什么”就会接踵而来,让父母应接不暇。比如:

“那是什么?”

“那是树!”

“是什么树?”

“是松树!”

“为什么是松树?”

“这……”

当父母哑口无言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问题常常像哲学家一样,最简单却又最深刻。

其实,我们每个人小时候也都是这样的,是因为存在着好奇心,这个好奇心是孩子情不自禁地去探索、去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的威力是无比的,好奇心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请看下面的例子。

昕昕的妈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还在幼儿园期间昕昕就学了钢琴、画画和珠算,上了小学之后昕昕又报了奥数班、剑桥英语班和舞蹈班。在妈妈给她安排的众多兴趣班中,只有小提琴是昕昕自己主动选择的。

痴迷上小提琴来源于她5岁的时候去二姨家,看见二姨家的小表姐拉小提琴,她非常好奇,怎么用一根棍子就能拉出来声音呢?于是她围着表姐问这问那,知道那一根棍子叫弓子,做弓子的主要材料居然是一种马尾巴的毛,她觉得有趣极了。还有小提琴的形状,看起来是那么的优雅。从那以后,昕昕就爱上了小提琴,一直央求妈妈让她学小提琴,可是妈妈却说:“小提琴声音多难听呀,哪有钢琴好听,要学也要学钢琴!”但是在昕昕的再三要求下,妈妈终于同意昕昕学小提琴。现在昕昕已经上了初中,妈妈安排的那些兴趣没有一个学成正果,尤其讨厌奥数,她觉得奥数就像蟑螂一样讨厌。而昕昕自己所喜欢的小提琴,虽然没有去参加考级,没有拿到什么成果,可是因为喜欢,拉小提琴反而成了她紧张的初中生活的最好放松方式。

这就是由好奇心引导和被外力所牵的不同。可能父母觉得,其实结果不都是一样的吗?妈妈让昕昕学的,虽然没学出什么,可昕昕自己要学的小提琴不是也没见到特别的成果吗?其实,结果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差别是,昕昕保留了对小提琴的热爱和兴趣,只要有机会,她就可能把这方面的潜力表现出来,而其他那些学习却给她留下了厌烦和痛苦,即使她有这样的天分,她也很难发挥。

人们常说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其实这个基础并不在于知识的基础,而是对学习的热情、兴趣。一个孩子学习的过程,首先需要好奇、热情、兴趣以及好的习惯将他引进门,这样等到初中的时候,他才能按照以往的惯性去学习。随着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学习的动力会再加上理想的成份,直到有一天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倘若起初孩子内心的学习动力没有被调动出来,那等到他上了初中、高中之后,他的学习会越来越被动,学习会成为让他痛苦,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即使在外力的推动下孩子考上了大学,可是如果他内在的动力不起作用的话,还是可能引发厌学情绪。现在,不少大学中存在的“上学不读书现象”,“大学生厌学现象”就是证明。2006年7月l8日北京的《新京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昔日高考状元,近日弃学出走!

这个学生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学生谭金平,他出走两个多月,没有和家人有任何联系。父母真是心急如焚,学校也刊登了多起寻人启示,希望他能返回大学完成学业。谭金平在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对读书真的没有兴趣”,感觉“空虚忧郁”,因此他决定放弃读书,并希望家人不要找他。

可是,你知道吗,谭金平考入清华的时候,曾经是高考状元,他的高中班主任说,他在校读书的时候,是全校的太阳。谁能料到“太阳”会完全地失去光芒呢?

谭金平在留给父母的信中还说,“我会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在10年之内我应该不会出现在任何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当然也有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我们可以想象谭金平的父母是何等的伤心绝望。

父母要知道,天下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当强烈的好奇心在起作用的时候,你想阻止他学习都不可能,是因为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帮助孩子进入好奇的状态,对孩子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主动学习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拥有这样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地驱动下去主动学习!想想当孩子第一天踏入小学的门槛时,他是多么好奇和兴奋呀!新书包,新文具,新同学、新老师,他对这一切都感到无比好奇。那时,他绝对是爱学习,只不过后来他的好奇心就不发威了,但是那个好奇心绝对还在那。

二、丰富想象力的作用。达尔文从小就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达尔文十岁时,父亲还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海岸去渡过三周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观察和采集了大量海生动物的标本,由此激发了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而达尔文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特别注意爱护儿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再如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也是一样,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毫无生动性可言,其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缺乏文字的想象力。很多孩子平时做数学题都会,到了考试却不会举一反三,也是因为缺乏数学的想象力。

三、开动脑筋的作用。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提出“不理解万岁”。为什么呢?他认为好奇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理解,而不理解带来了人们的思考,思考带来了世界的变化。就像牛顿,坐在树下被苹果砸中,他对此产生了好奇心。如果他像所有的人一样认为:“这很正常,苹果熟了,就是会掉下来。”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正是他对苹果落地现象的不理解,才有了影响世界的发现。是的,父母不要以为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一切就应该如此,你一定要知道世界充满不同,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吧!如何让孩子在好奇中思考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了好奇心,不要急于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尽量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哪怕他提供的答案是无根据的,也不要轻易地否定他!

一个对事物感兴趣、爱思考、愿动脑筋的孩子也更容易战胜学习困难。因为困难恰恰给了他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挑战会让他觉得非常过瘾。那些在学习中动不动就打退堂鼓的孩子,常常也是缺乏好奇心、不爱思考也不会思考的,是一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表现。因此,想让孩子能够对学习感兴趣,碰见学习问题爱动脑筋,那就一定要好好善待他的好奇心!

有兴趣孩子才能增强记忆力

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过,一切兴趣的根据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的确如此,记忆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基本手段,离开了记忆,人类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爱好也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我们也常把记忆力的好坏看成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准。因此生活中如果遇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前说后忘、记忆力极差,就认为他们是“笨蛋”,不可能在学习上有很好的发展。其实,人的记忆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了解了它的发展规律,并加以科学地引导,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你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强记博闻的人。

让孩子喜欢记忆,在他记忆力提高以后,还愿意炫耀和表现自己的记忆能力。找到记忆的趣味,愿意寻找记忆的窍门,培养提高记忆力的种种兴趣,这一切是培育记忆能力的关键。

有了记忆的兴趣,有了表现自己记忆能力的欲望,有了寻找记忆窍门的乐趣,孩子就有了提高记忆能力的积极性。在外语学习中记忆尤其是关键,记忆力加强了,对学外语和一系列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就有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