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增其所不能。”实践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锻炼孩子适应生活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孩子实施实践教育,是使孩子通过实践“做”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强化自己,提高“我行”、“我能行”的能力和自信心,为孩子以后做事、成才打基础。
信任孩子才能锻炼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和教学方法、手段都将像纸牌搭的小房子一样定然倒塌。
父母的信任是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求知能力、人际交往共处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果父母不信任孩子,就不会放手让孩子去做,去参与,去体验,去尝试,去创造,孩子也就失去了在实践中体验和锻炼的机会,而失去了在实践中体验和锻炼的机会,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就培养不起来。因此说,培养优秀的孩子,实施教育的成功秘诀是:信任孩子才能锻炼孩子。
下面请父母们一起来分享信任孩子才能锻炼孩子的方法和事例:
一、信任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父母不是不肯放手,而是不敢放手,归根结底,不信任孩子主要是因为没有发现和认识孩子。
一位父亲在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他的孩子是中学生,过去在家什么事都不关心,孩子的母亲很伤心。几年前,组织上派他去外地工作。离家上任那一天,他十分郑重地对儿子说:“我的妻子,也就是你的妈妈身体不好,我走后就全靠你照顾啦!每天晚上睡觉前请你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拜托啦!”
作为父亲,他的“拜托”让孩子十分诧异,但孩子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
一年以后,他从外地回家时,妻子激动地告诉他:“你走后儿子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对我十分关心,尽职尽责,……”
孩了为什么变了?因为他得到了信任。信任使孩子变得懂事了,信任让孩子能力得到了发挥。
二、信任不仅能激励孩子,更能教育孩子。孩子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是父母很少给孩子体验的机会罢了。能力是在体验中积累起来的,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一个人才能够获得综合能力。每个孩了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父母能够大胆地放手,能够很好地去发现他们,挖掘他们,发挥他们,您将惊奇地发现孩子是很能干的。
16岁的时候,她只是个很平常的女生,学习成绩一般,那时她上初二,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悄悄把她拉过来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有了这次考试的卷子了。”
原来,另一个学校已经考过了,而有人告诉她,她们这次考试就是这张卷子。那是张数学卷子,她几乎能把它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她顶多只能及格而已,但她那次考了一个全班第一。她的朋友只背过其中一部分,考了70多分。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老师表扬了她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定还会考出好成绩。那一刻,她差点流了泪,她没想到老师相信她,况且同学们对她的羡慕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和兴趣,原来,学习好了可以如此自豪!
从那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那句话,她像发了疯一样开始勤奋学习,并慢慢地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久,她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一年后,她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以后,她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高校。
十几年后,她回母校作报告,说了自己的故事。当时已经白发苍苍的数学老师对她说了真相:孩子,当时我知道你作弊了,因为以你的能力不可能考98分。但我想,也许你会从此发愤,所以,我给了你鼓励和信任。
三、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当受到信任时,孩子会觉得他的身后有许多人支撑着。他有不负众望之心,就不会被任何重负压倒。
一位父亲在给某教育杂志社的信中说:
我只有一个儿子,从小我就对他要求严格,从不娇生惯养。在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中学,仍是佼佼者。当然也有考试失败的时候。有一次,他的成绩一下子滑到了班上20名以下,回家后,我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了?”“爸爸,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我详细地询问了他的考试情况后,对他说:“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本身就是一种诚实、勇敢的行为,成功永远喜欢光顾有勇气的人,只要你认真地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考差的原因,努力赶上去就是了!”从此,儿子更加自觉。
那一年秋季,我生病,在爱人带我外出求医时,我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儿子,爸爸、妈妈外出治病,不要挂念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地学习,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精神安慰。爸爸、妈妈相信你会努力,你会争气的,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
在中考时,孩子考取了省重点中学。
四、信任是孩子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即便孩子有很多不良行为,作为父母都要在内心深处认定他是好孩子,要想方设法找他身上的优点或潜在的优点。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前几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怪事——“讲桌”偷拿了同学的钱,大家的一通批评,使它不仅承认了错误,还把钱还了回来。信不信由你!
那天,李莉突然发现她装在书包里的十元钱不见了,是谁拿走了呢?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正在同学们相互猜疑的时候,一直站在前面不作声的于老师发了言。
“同学们,大家不要胡乱猜疑了,这首先是对同学的不信任,不尊重。这十元钱我知道是谁拿的?”
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瞪大了眼睛。于老师叹了口气,说:“这件事是我的讲桌干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对它进行批评。”
什么?是“讲桌”干的?怎么可能呢?可是看于老师的表情,又那么认真、严肃,真是不明白,于老师的葫芦里装了什么药。
于老师仿佛看出大家的心思,接着说:“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告诉这张讲桌,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对它进行批评教育。”
同学们面面相觑了几秒钟,开始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是严厉的批评指责,有的是耐心的帮助教育。
忽然,于老师拍了拍手说:“好了,批评教育先到这儿,你们看不到我看到了,讲桌已经后悔地哭了!你们快告诉它,下一步该怎么办吧!”
同学们又活跃起来,有的说:“把钱偷偷地放回去,我们还会喜欢你的!”有的说:“写张纸条向李莉道歉,她会原谅你的!”还有的说:“要不你就交给老师吧,她一定会替你保守这个秘密的。”
最后于老师发言:“同学们,今天你们都说得特别好,我想,这张讲桌一定会吸取教训,尽快改正错误的。谢谢你们给了它一个机会,一个找回诚实、找回自尊的机会!”
你知道吗?这张讲桌真的改正了错误。第二天,李莉在书包里发现了讲桌“交”回来的十元钱,同学们都说:“咱们于老师可真有办法!”
五、信任能使孩子实现他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无限信任,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独特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孩子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有个女孩,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由于讲不清数学题,被学生轰下讲台。母亲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有人倒不出来,没有必要为了这个伤心,找找别的事,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做。”
后来,她去打工,又被老板撵了回来。原因是裁剪衣服手脚太慢,而且质量也不过关。母亲劝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干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管理员,做过会计,但都半途而止,每次失败而又沮丧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未有抱怨的话。30多岁的时候,女孩做了聋哑学校一名辅导员。后来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成了一个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老板了。
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早已年迈的母亲:“我那些年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可你为什么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类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六、信任是孩子的成才之本。为孩子自豪,就是给孩子力量,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更加自爱、自信和自强。
多年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记者前去采访他的母亲。记者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自豪。”“是哪位?”记者问道,并且掏出笔准备大书特书。“噢,他在外面挖土豆呢!”母亲深情地说。
杜鲁门和他的兄弟两个人的“智能最佳点”不一样,一位成为卓越的政治家,一位成为农场主,而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获胜者。
从杜鲁门传记中得知,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总统。在激烈竞争中他能脱颖而出,我想与他母亲对他这种信任教育是分不开的。这种信任的教育,为之自豪的教育是化成为他进取成长的动力。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孩子都各有个特色,自有个性。只有父母无限的信任才能激发起孩子“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
大量科学的教育实践证明: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得法的父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重要的是“教育得法”。所谓“教育得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信任孩子,也只有信任孩子才能认识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自理能力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孩子的发展作为。具备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强。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孩子,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为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个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自行车脚蹬子坏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这个母亲的话首先是怀疑孩子的能力,其次,通过花钱代替孩子动手解决问题。很多孩子的积极性在父母这样的随意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一旦孩子不会做这件事情,父母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的感觉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想做了。
孩子能做的事情、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做,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实践教育方法。往往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照料,阻碍了孩子的实践活动和自理能力。如: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一口地喂;孩子会走路了,父母非要抱在怀里不可,从这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不让孩子双脚着地走路;孩子会自己拿东西了,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动手,而将东西一件一件地递到他们的手里;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父母却给他们打好水,替他们洗;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动手穿;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也不经过大马路、小马路,父母却每天要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写作业,父母要陪在旁边,替他们削铅笔、灌墨水,用橡皮擦去写错的字;写完作业,父母不是要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而是替他们收拾;孩子自己会洗红领巾、手绢、袜子,父母不让他们洗,全由父母代劳等等。现在,许许多多的孩子什么事都不用他们自己动手,一切全都由父母“承包”了。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
赵忠心教授针对这种状况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就难正常生存。孩子在小时候,爹妈心甘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爹妈年轻力壮,有精力侍候他们;但孩子从小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爹妈也变老了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父母应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为将来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打基础。
实践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锻炼孩子适应生活的有效途径。刘少奇同志在教育子女的自理能力方面,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刘少奇要求子女是很严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为了锻炼15岁的女儿平平,刘少奇特地写一封信让她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去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看出秘书的心思,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
刘少奇简单明白的几句话,说出了教育子女的辩证法,把“管”与“放”同实践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相比之下,我们许多父母就没有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父母只“管”不“放”,一管到底,什么都管,自幼时管吃饭、管穿衣、管睡觉、管游戏,上学后又管接送、管学习、管作业、管书包、管文具,一直管到上中学、上大学,把行李送到宿舍后还千叮咛万嘱咐……如此管法,可说是全部包办代替了。“管”的结果,子女不过是“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明天,请父母将孩子从“怀抱”中放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一、父母要端正认识。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后再去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到时已晚,追悔莫及。
二、给孩子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使他在种种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