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
18322200000015

第15章 全面教育法(3)

四、交给孩子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眼睛却看着旁边,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五、要培养孩子养成对人对事一些最起码的礼仪。坐要有坐样,站有站样,这也是一种文明礼貌,平时说话要和气,要轻声。公共场合讲话要洒脱、自如,声音有力度,等等。

总之,培养孩子文明礼貌行为,是全面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提高孩子道德修养的人生必修课,这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请父母不要忽视这一点啊!

培养孩子的艺术天赋

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天赋的人物,从小就才华毕露。大音乐家莫扎特5岁就开始作曲,1 0岁写出歌剧《简单的伪装》,十二三岁时,就已经使整个欧洲的“权威”人士大为吃惊。贝多芬和海涅都是从13岁开始作曲的;诗人但丁7岁时就给阿特丽斯写情诗……,他们所以如此出众,难道说仅仅决定于天赋的聪明吗?不!这些人后天的早期环境影响、父母的辛勤培养、自己的勤学苦练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请看看诗人歌德的童年生活吧,试想想,如果他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能成为那样伟大的诗人吗!

歌德的父亲从小就精心培养他。为了使他能够欣赏美,就经常带他到城里参观建筑物,一边参观,一边讲述有关的历史,以便同时培养他对历史的爱好;也给他讲自己游历过的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培养歌德对地理的爱好。歌德从小就学许多种外语,除德语外,他对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都很精通。他也学习自然科学、美术、音乐,不仅钢琴弹得很好,还吹得一手好笛子。正是由于歌德童年受过这样好的多方面的培养教育,才使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诗人。

所有杰出的艺术天赋的孩子,都是全面教育培养的结果。几乎所有教育家都这么认为,艺术培养应从家教开始。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美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韦尔斯?马尔斯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并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构成的第二环境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为孩子成才、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识环境。如果第三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像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垫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钟表的嘀嗒声、调羹碰杯声、海浪声,看起来他好像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们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眼睛是婴儿感受美好景色的窗口。婴儿的小木床就是他的大世界。现在,许多孩子的小床太单调枯燥了,假如大人住在一间四壁空荡的房间里,感受会如何呢?那么就请装饰一下婴儿床吧,使它生气勃勃,色彩缤纷,形成对视觉的良好刺激。还要带婴儿到各个房间或户外走动,那么婴儿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有趣的景色观赏了。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大海的宽广……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着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墙上挂着小提琴,地上支着画架或乐谱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学琴、练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父母在全面教育孩子同时,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天赋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要循序渐进

父母想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时,不要过于性急。过于性急的父母急于训练孩子,从而打乱孩子爱好的临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父母急于求成的结果会使孩子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二、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要有长远目标并持之以恒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应该尽量地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最科学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可以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孩子,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孩子,这不仅可以使孩子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刺激孩子视觉的发育,使手指和胳膊得到运动与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父母看到孩子因画画而撕破了纸,把笔也扔在了地上,便训斥孩子,就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种下笔与纸不可以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当这个孩子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可能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遍的文化用品了。

三、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的赞赏。即使是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父母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艺术才能的方法中,父母的作用十分重要。孩子虽有爱美的天性和具备艺术的潜能,但他们年龄尚小、生活范围也小、视野狭窄、阅历不深、经验不足,他们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父母刻意地去培养。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的成长,幼年时期很重要,从小教育孩子,健全他们的人格,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孩子在小时候如果能接受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等教育,就会培养出合作的态度和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做个对人类有用的、健全人格的人。

然而,由于一些父母不健康的心理,对孩子全面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很不益的,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父母在自私的心态下,不能容忍别人的孩子超过自己的孩子。如果单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上来看,鼓励孩子不输给别人,是可以理解的。可这类父母的前提是“不要让某某超过你,”显然失之偏颇。这样一来,孩子一定会被迫不断地向他人挑战,如能一路顺风地成功了还好,一旦遭遇挫折,往往会难以承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同伴和同学之间,并不能总是在各方面都能表现得最优秀,都能超过别人。而父母的这种期望,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心里总想着与别人一争高下,结果反而不能专注于学习,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杂技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他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不能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孩子的学习也一样,本应是一个愉快轻松的过程。可如果担心输了,就会想到父母异样的目光、带刺的语言甚至是惩罚,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况且,人类生存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合作互利,而不是竞争和对立,从合作中找出生存的毅力,理解真正的同伴意味着什么,更能安度美好的人生。

第二,父母总是错误的认为别的孩子都是脏孩子、坏孩子,从而限制自己的孩子与之交往,干涉孩子交朋友,害怕他们跟着不好的朋友学坏。

这种错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其次,你能一辈都守在孩子身边、你能一辈子保护孩子吗?孩子毕竟要在社会上自立,去开创自己的天下,只有培养出相对独立的孩子,才尽到了父母应尽的责任。另外,父母干涉孩子的交友,可能得到的一个后果就是孩子最后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样的孩子也可能因为渴望拥有朋友,而在择友时不加选择,不会辨识“朋友”的真假面目,缺乏和朋友的交往经验,在受到不良少年的引诱时,还以为遇上了朋友,从而贻害自身。

真正的朋友是在和人群的真正交往中才能建立起来,父母不能武断地说某个朋友是好还是坏,而是应该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父母的自私,还可能表现在淡化孩子的道德教育上。有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不怎么突出,但却很热心,很乐于助人,可父母最注重的却是知识教育,关注的焦点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书念得好固然不错,但这不意味着一切,教育还得教孩子怎样做人,教给他们如何拥有一颗爱心。在孩子帮助他人或热心于某些公益性事业,比如捡拾垃圾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白眼:“你有功夫做这些,何不看一遍书呢?”

帮助、照顾别人,既是一份爱心,也是一份对别人、对生活的责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孩子本是依靠父母而生活的,如果在生活上没有责任感,来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他可能变得相当自私,只会一心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甚至会损人利已。很显然,这样的人处身社会,书念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