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肯定少不了与其他人相互交往。但交往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仅仅是双方相互通通话而已,它应该包含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在交往双方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和友谊。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行交往是有许多技巧和经验可循的,本篇将探讨成功与人交往的技巧。
事实上,首先要与关系网络中的每个人保持积极联系,选几个自认为能靠得住的人组成良好、稳固、有力的人际关系的核心。这首选的几个人可以包括自己的朋友、家庭成员和那些在你职业生涯中彼此联系紧密的人。他们构成你的影响力内圈,因为他们能让你发挥所长,而且彼此都希望对方成功。这里不存在勾心斗角的威胁,他们不会在背后说你坏话,并且会从心底为你着想。你与他们的相处会愉快而融洽。
当别人想要与你建立关系时,他们常常会问你是做什么的。如果能在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里,你不仅使你的回答增添了色彩,也为对方提供了几个话题,说不定其中就有对方感兴趣的。当你对职业关系有所意识,并开始选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人时,你可能不得不卸掉一些关系网中的额外包袱。其中或许包括那些相识已久但对你的职业生涯无所裨益的人。维持对你无甚益处的老关系只会意味着时间的浪费。
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关系网络的规则,不是“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多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遇到朋友升迁或有其他喜事要记得在第一时间内赶去祝贺。当你的关系网成员升职或调到新的组织去时,祝贺他们。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你个人的情况。如果不能亲自前往祝贺的,最好也应该通过电话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友谊,不论你关系网中谁遇到麻烦时,立即与他通话,并主动提供帮助。这是表现支持的最好方式……当双方建立了稳固关系时,彼此会激发出强大能量。他们会激发对方的创造力,使彼此的灵感达到至美境界。
切记,在交往中不能总做接受者。如果你仅仅是个接受者,无论什么网络都会疏远你。搭建关系网络时,要做得好像你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它似的,因为事实上的确如此。
一、只要真心付出就有回报
(一)“施比受更有福”
交际的目的可说是为了在互惠的原则下达到共存共荣。这种情况之下的利益就不只是金钱或地位,这些实质的收获,还必须包括精神的食粮、上进心、丰富的知识及虔诚的信仰。
交际的技巧就在于随时随地的付出。但有付出就必须要有收获,这样才能永久地持续下去,这种互惠的精神也就是延续交际的力量。
“施比受更有福”是欧美人深信不疑的法则。这虽然是从基督教教义而来,并非处世技巧,但这句话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一个欧美人的心中。
今天,人人都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逃避对自己不利的事。但大家都忘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还报你。一味地讲求功利,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呢?要开拓自己的交际范围,使自己永远拥有真正的朋友,就必须保持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决心。同时还要有施恩不图报的宽阔胸襟。
在商业社会中,最容易做的就是利用地位拉拢他人。但事实上,这却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公私处理得不好可能会惹祸上身,如果要从长计议,好好地部署一番,恐怕时间不允许,那么还有些可以利用的方法,例如不惜出钱出力尽量地帮助对方。
企业本身就是唯利是图的,若是为了企业本身的利益而公私不分倒还没有关系。例如,利用下班时间或公司财物来讨好上司,上司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员工要想从中得到任何一点好处,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人一上了年纪,不论年轻时对公司多有贡献,也得面临坐冷板凳的日子。这时,如果交际范围又不够广阔,那可真是前途一片暗淡。
随时随地的付出是很重要的交际手腕。但是,如果碰到不论别人怎么付出都不知回报的人,对这种人还是不要与之交往较好。
(二)至交好友
人们常说一辈子只要有一位真心相待的好朋友就不枉此一生了。我们常用“则颈之交”来形容我们的知交好友,意思是说为了自己信任、敬爱的好朋友,就是被砍头也无悔,这也可谓“生死之交”。
现代西方功利主义社会恐怕已经很少有这种精神了。新约圣经中有“你们愿意人怎么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说明了以牺牲的精神来赢得他人的心。但在现代西方社会中,这一点已经很难见得到。正因为很难见到这样的人,所以只要能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就可说是三生有幸。
交际手腕并不一定是指能够交到挚友。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愈交往愈深入,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挚友——实在是很难能可贵的。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向人介绍:“这位是我的至交。”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好朋友。既是至交,就很难表现彼此的情分,所以才会用“则颈之交”来形容彼此的情谊。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准已日渐提高。但商场人情却如薄纸。要想和他人建立友情或得一挚友,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下,生活水准虽然逐渐提高,却也产生了自私自利的人性。
如果你找到了一位可以称得上是至交的好友,那便算是幸运之至。真正的好朋友必须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如果你希望交到至交,首先你自己就要是个守护正义的人士,这是没有任何技巧或捷径可循的。
除了必须要有容忍他人的度量之外,广博的知识、进取心、认真的人生观、自我危险挑战的勇气、追根究底的决心等,都是找寻挚友的要件。要得到他人的诚意与真心相待,自己首先就要做好这些准备,这也可以说是必须具备冲力十足的行动力。正因为要找到一位和自己相当的朋友是如此之难,才更要努力地做好准备。
(三)不忘老朋友
在我们逐渐拓展人际关系时,随着结交的新朋友增加,往往会疏远了老朋友。人原本就有喜新厌旧的本性,比起早已熟知的朋友,那些新朋友更能吸引我们的好奇心而频频与之接触。
然而,由陌生人很快地成为好朋友的人,大多是朋友介绍认识的,或是彼此原就有一层连带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刚交往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以彼此共同的朋友作为话题。但是在彼此对对方的性格或内心的想法都尚未完全了解之前,就谈及比较深入的话题,这可就未免太危险了。交浅言深非但容易误解彼此内心真正的意思,这种做法也不是深思熟虑的人应有的作为。
随随便便地谈及他人的事,若是对方和这位共同的朋友交情匪浅,这恐怕会引他反感。最好不要和经由朋友介绍的朋友单独见面,不妨请介绍者同席,经由介绍者来仔细观察并了解他。
所谓老朋友就表示彼此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至少也是在长年累月的交往之中得到的少数宝藏之一。珍惜老朋友的态度,也是吸引新朋友愿意主动与我们交往的力量。
英文中的“OLD”也有怀念的、亲切的含意在内。随着岁月的累积,人的思想也会更臻成熟,对人生的看法也会更加透彻,所以“老朋友”指的就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一般人把孩提时代的朋友或是往昔的同学称之为老朋友,这虽然有怀念及自我的情感在内,但却未必有尊敬与信赖。因为经过了这些年的间隔,不知道对方现在已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人就不能称之为老朋友,顶多只是昔日故旧罢了。
老朋友指的是不受时空的阻隔而一直保持着联络的朋友,这种朋友才更是难能可贵。这些老朋友正表示了我们自己过去的人生过程,不重视老朋友就表示了根本不重视自己的过去。老朋友或许是比不上新朋友来得新鲜,但拥有愈多的老朋友就表示拥有愈多的无形资产一般,这也可以证明你自己的品德值得朋友信赖。
老朋友的价值实非笔墨所能形容。然而,如何和老朋友交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自己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如何让他人能够一直把你记在心中呢?毕竟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和现实可是有着一大段的距离。
二、初涉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至关重要的几分钟
人们是否愿意成为朋友或什么时候可能成为朋友,按照信纳德?佐宁博士在《交际——要注意最初四分钟》一书中的观点,陌生人之间接触的头四分钟是至关重要的。他在书中对有想建立新的友谊的朋友说:“当你在社交场合中遇到陌生人,你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四分钟。很多人的生活将因此而改变。”
你可以注意到,一般人并不专心致志地注意自己刚认识的人,他不断地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更加有趣的人。如果谁这样对待你,你一定不会喜欢他。
当我们被介绍给新朋友时,作者说,我们应当尽量显得友好和自信。“一般来说,”他说,“人们喜欢喜爱自己的人。”
另外,我们不能让别人认为我们很自负,对别人显示出兴趣或表示同情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别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恐惧和希望。
听到上述劝告,你或许会说,我不是一个天性友好或自信的人,这样做,是诚实吗?
佐宁博士认为,只要实践几次,便会改变自己的社交方式了。只要我们想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终究会习惯的,这就像买了一辆新车,起先你可能觉得不熟悉,但是它总比旧的好。
是否说,天性不善友好和自恃的人,表现出友好或自信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呢?佐宁博士说:或许吧,“完全的诚实”对于社交关系来说往往并不合适,特别是在相互接触的头几分钟,这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是适当的表演,在和陌生人的交际中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时不是抱怨自己的健康问题或找别人的缺点的时候,这也不是彻底地把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和盘托出的时候。
上面所说的同样适用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或朋友间的关系,对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孩子来说,问题常常产生在他们长期分别后相聚的头四分钟。
佐宁博士建议说,这几分钟的相聚必须小心,如果你讨论了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以后还需着手解决。
作者宣称,人际关系在学校应该和阅读、写作、数学一样作为必修课来对待,生活的成功与否往往主要看我们和周围的人相处,这至少和我们拥有的知识同等重要。
(二)距离产生的作用
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这是能够拥抱或拉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5.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米)。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6.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7.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8.公众距离——远离型(7.5米以上)。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
如能将以上8种距离铭记在心,就能准确、顺利地判断出你与对方所处的关系与密切程度。
(三)用语言拉近人际关系
英国博物学家威勒德?普赖斯的《哈尔罗杰历险记》中的15岁男孩罗杰,是一个勇敢、机智、善良、可爱的男孩。书中写到他与探险中碰到的动物的交往,更是令人感动。他跟动物们总能相处得很好,这也许是因为他喜欢它们,但也可能是因为它们不怕他。而我觉得,是罗杰的温柔的语音使得动物们感受到了他的友好和感情,得到了心灵上的沟通。
在《极地探险》中,罗杰先是碰到了一只庞然大物——北极熊。这只熊四足落地时肩高150厘米,与罗杰一般高,站起来却有3米多高,只消几口,它就可以把罗杰吞掉。罗杰怎么办呢?他“轻声细语,温柔地爱抚着那只巨兽,仿佛它只是一只小猫咪”。尽管这只大北极熊既没学过爱斯基摩语,也没学过英语,但它会分辨人说话的语调。罗杰轻柔的嗓音在它耳边响着,它就努力模仿,发出心满意足的呜呜声回应它。自然,这只巨兽就成了罗杰的宠物和好帮手。
后来,一只北美驯鹿闯到了他们住的雪屋——伊格庐里,并且大发野性,用它的那对漂亮的犄角胡挑乱撞,用它可怕的后蹄到处乱踢。罗杰勇敢地抓住了它的一枝鹿角,用另一只手去抚摸它激动的脖子,“同时对着它的大耳朵说一些虽无意义但却甜蜜动听的话。他坚持了整整10分钟,一边爱抚,一边温柔地说话。这是罗杰的拿手好戏。那只驯鹿不再挣扎,一双眼睛凝视着罗杰,看上去已经没有了恶意。”罗杰又驯服了这只大鹿。
听起来这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我相信这是有事实根据的。我常想,不同语言的人群的第一次交往会是怎样进行的呢?一般不会是语言的交往,只能是使用语音与体语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人类最早的语言(特别是手势语)并不是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是表达情感和爱慕的。一些动物心理学家训练、教养的动物中,有的能用声音和手势来与人“对话”,然而,它们学会的“语言”基本上是表达情感的。俄国动物心理学家纳捷日达?尼古拉耶夫娜?拉迪根娜柯茨确定地说,她所研究的黑猩猩伊奥尼能发出20种声音,每一种声音都表示这个动物的一定的感情或愿望。当代心理学也已说明,婴儿最初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同他们亲近的人的交往,也基本上是感情性联系。婴儿的意识是随着情绪的分化和发展开始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