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的职业心理特点
公务员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其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职能问题,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受政府职能转变、组织机构调整和业务过程重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心理应激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下面就我国公务员职业具有的心理特点做如下分析:
1.危机感增强
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导致国民就业方式多元化,各行业人才流动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加。一方面,个人有了自愿辞职和重新择业的权利;另一方面,组织有了择人的权利和辞退人的权利,这对于行政机关也不例外。
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对公务员的辞退、任免有了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公务员这一过去被视为“铁饭碗”、“金饭碗”的职位也有了风险。作为个人,为了避免被辞退,就必须努力工作,创出功绩。即,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增加了公务员的危机感。
其次,组织和管理模式的改进使公务员面临新的考验。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的推进以及行政成本观念的逐步提升,政府职能在不断调整,政府机构和人员在日益精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办事效率,也是公务员面临的新考验。
另外,人民群众对公务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并要求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愿望,是时代进步对国家公务员提出的新课题。
归根结底,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变化和要求,增加了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危机感。
2.成就动机较高
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就动机在促进公务员出色完成工作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工作中,公务员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希望得到上级组织和领导的认可,希望在政治生活中有一席之地,希望在服务对象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书写出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精彩一笔,由此公务员产生了较高的成就需求和表现需求。这种较高的成就动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公务员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年轻的公务员,他们思想开放、要强好胜、不甘寂寞、踌躇满志、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造就了他们蓬勃向上、好学上进、勇于进取、热情开朗的优良品质,并且推动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英勇搏击;对于处于中年的公务员,他们多已成家生儿育女,生活方式初步定型,思想也安定下来,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充满憧憬,而是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创立事业,生活的磨砺使他们经验更丰富、学识愈深广、处世更加稳重妥善,认识问题有了相当力度、深度,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中显得成熟、稳健。
3.工作满意度较高
我国公务员普遍对工作比较满意,这是因为,公务员这一职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工作稳定。虽然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制定了辞退制度,但是,近八年来,被辞退的公务员人数不足2万;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约0.05%。另有3.5万多人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粗略估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这是一个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数字。
其次,福利待遇好。高工资,带薪年假,医疗、住房补贴,乃至各地逐渐推行的公务员车补等等,都成为公务员这一职业诱人的地方。
另外,潜在的利益诱惑。公务员职位所能带来的潜在权益诱惑,在公务员报考的职位选择中可见一斑。在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报考国家人事部、财政部等“好”单位的人数要远超过计划录用人数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而另外一些部门,如地震局、气象局等,却“门前冷落”。
4.自尊需要强,爱“面子”
随着公务员录用标准的提高,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多数是工作认真、对自身要求严格的人,他们的自尊心普遍较高;另外,随着公务员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公务员队伍中难免带有我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清高、爱“面子”。
5.自我价值实现感不强
公务员属于规定性角色,他们在各层体制下的言谈举止、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办事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都必须按规定办,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另外,公务员制度中独特的“金字塔”型职级关系,决定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毕竟是少数,实现自己高成就动机、宏大理想政治抱负的毕竟是少数,虽然“志当存高远”可以说是公务员中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对于大多数已经看不到升迁希望的公务员来说,这份职业虽然有着较丰厚的物质报酬,但无法带来成就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它将永远是一个“饭碗”,而非一项事业。一些工作年限不长的公务员,也会感到前途渺茫:“从坐进办公室起开始抄抄写写,一晃几年还是抄抄写写,难道就这样在公文堆里过一辈子?”
从当前的改革来看,公务员具有改革的对象和改革的推动者的双重角色。我国以往的改革以经济改革为主,在经济改革中,政府始终是主体,扮演着改革的推动者的角色,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分享了改革的巨大成果。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改革推上日程,政府成为改革的对象,同时又扮演着改革推动者的角色。机构要精简,人员要减少,权力要下放,政企要分开,这一切无不深深地触动着政府机构和人员的切身利益,政府扮演着改革的对象的角色。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制定本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并且在获得批准后由自己来执行其方案,决定职能、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的去向;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又扮演着改革推动者的角色。改革进行到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动手术时无疑是最大的痛苦。因此,在当前的改革中,国家公务员处于改革的推动者和改革的对象这两种对立的双重角色的尴尬境地。
改善工作初期不适应的心理
在工作单位,无论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还是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由于现代激励方式的采用(如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和晋升等)而引起工作岗位变化的员工,都面临着工作初期的适应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刚走出校园还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加入了公务员的队伍,适应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公务员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群体,他们拥有社会上最重要的组织资源,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市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由于公务员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他们工作初期的适应问题的重要性:他们的适应状况首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服务或管理质量,进而影响到大众对党政机关工作的评价;另外,公务员的适应状况还影响到他们的离职倾向,而公务员的频繁流动对政策、策略的推广和执行、实施有相当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公务员工作初期的适应性问题。
公务员工作初期适应不良会产生各方面的反应。从适应不良的公务员的自我描述看,主要表现为:空虚、失落感、挫折、自卑、孤独等几个方面的心理感受;或表现为工作提不起兴趣,觉得工作没意思,空虚苦闷;或出现晚上失眠(入睡难或睡眠不安),而白天上班时则感到昏昏欲睡、头疼,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则是人际环境适应困难,不能与同事很好地相处,烦躁、焦虑而压抑,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觉得被冷落、歧视;也有的觉得在工作单位很难找到知心朋友,感到孤独无助等等。
公务员出现上述的一些症状,其原因有哪些呢?
1.现实工作的冲击。处于工作初期的公务员,大多是经严格的选拔而招募上来的,他们第一次被分配工作和认识上级。在这一阶段,他们必须建立自信,必须学会与第一个上级以及同事们相处,必须学会接受责任;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的才能、需要以及价值观是否与最初的职业目标相吻合进行审视和判断。换言之,对于新公务员来说,这是一个现实测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最初期望或目标第一次面对工作单位的现实,并且第一次与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面对面碰在一起。
对于许多工作初期的公务员来说,这一时期可能是比较痛苦的。如,年轻的法律硕士或MPA们历经艰辛考上公务员的初衷可能是寻找一份富有挑战性的、激动人心的、能够为社稷出谋划策的工作,他们希望这种工作能发挥自己在学校所学得的新技术、新知识,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为获得提升提供大量的机会。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他们常常会苦恼地发现,自己被委派到一个并不重要的低风险工作岗位上,整日忙于一些“琐事”。这就是现实冲击。在这一时期,公务员的较高的工作期望所面对的可能是枯燥无味和毫无挑战性可言的工作现实。
2.角色改变与惯性作用的冲突。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个体遵循社会期望、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职业角色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公务员是个特殊的、崭新的角色。已经于2002年2月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从政治要求、思想品格、廉政勤政等方面对公务员的行为提出要求,规定了公务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规定是十分规范和严格的。公务员的角色定位于“公务人”。公务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公务人所从事的是公共事务;第二,公务人从事公共事务的手段是管理和服务;第三,公务人从事公务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角色改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更为明显,因为“公务员”这一角色,相对于他们以前的角色——“学生”来说是全新的。
这里所说的“惯性作用”,主要是针对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的,指的是大学生毕业考上公务员、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沿用学生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大学生毕业初人社会,独处扑朔迷离的认识环境中,往往感到迷茫,作出的判断、决定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不能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而且,他们习惯于从理论上进行思考,对经验性的东西往往难以接受。于是,他们在工作中刨根问底,固执己见。另外,大学生传统的生活方式极不适应纷繁的社会生活,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模式,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其时间利用上的严密性和连续性,学习、工作、休息一切按程序进行,这与多变的社会生活难以达到融洽和谐。最后,由于他们初次进入“公务员”这一角色,对这一角色要求的认识还很模糊,因此为人处事十分谨小慎微,并十分注意隐藏自己的弱点,即使在一定情况下对某种事情很讨厌,也往往表现为无所谓和乐于接受,以获得大家的好感。但表现在工作上则多半缺少主动性,常常是反复请示领导,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往往低于实际程度,不能得到领导的积极评价,从而有很大的受挫感。正因为如此,许多刚刚离开校园的青年学生,在步人公务员岗位之后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适应不良。
3.环境的反差与完美主义的冲突
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一种过程或状态。当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时,就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具体地说,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新的职业或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如果他(她)先前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相同或相似,那么就比较容易适应新的职业或工作环境;相反,如果前后生活环境反差较大、甚至完全不同,那么就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环境的变化引起处于工作初期的公务员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由学校到工作单位,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对自己的再定位过程。这一过程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就会使工作初期的公务员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的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公务员在原有的群体(如大学)中,都可以说较为优秀,他们希望自己在工作单位一样也是出类拔萃的。对自己的完美要求本来无可厚非,但在优秀人才汇聚一堂的国家机关中,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多数人要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变化。这一转变引发了工作初期的公务员对自己定位的困惑,自卑、抑郁、退缩等心理问题常常就会发生。
4.人际交往困难
工作初期的公务员面对新的环境往往怀念往日的友情和亲情,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适应,甚至出现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其实,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人际环境,许多人都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主要是因为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起来。但如果对人际关系过于急切、过于追求和谐,那么,常常因为愿望未能实现而体验到挫折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
另外,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公务员,由于过去有太多的“光环”,如好的学习成绩、出众的相貌、优越的家庭环境等,往往在工作初期不能摆脱过去的这些“光环”,高估自己,自以为是,在人际交往中骄傲自大、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种人在人际适应方面往往会遭遇较大的挫折。相对应的,另一部分工作初期的公务员由于家庭贫寒、长相平平或成绩不如意等,不适当的低自我意识容易滋生自卑感、羞辱感,增加个体心理压力,消极退缩,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过分地倾向于自我防护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并与低自我意识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而人际适应不良又会折射到公务员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当封闭的内心不能承受高压时,他们又变得暴躁易怒、愤世嫉俗,甚至倾向于采取攻击行为。
5.个人素养欠缺,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如果一个人的素质条件欠佳,适应环境能力较差,那么他(她)就很容易出现工作初期适应不良的情况。
(1)身体素养欠缺。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条件无法满足职业角色的要求,承受不了工作所带来的生理上的重负,则极容易产生生理疲劳而难以胜任工作。
(2)知识技能条件欠佳。如果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没有达到所在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则不仅会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甚至还会酿成频繁的工作事故。
(3)心理素质条件欠佳。一般来说,具有反应迟钝、思维僵滞、意志薄弱、性情浮躁、刚愎固执、孤僻冷漠、缺乏自信和耐心等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极容易发生工作初期的适应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