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18320000000024

第24章 有心病才会引发身病(3)

当然,我们说的“不治”,仅仅是一种心理应对的态度。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把自己当作病人,您就永远像病人一样的生活,您把自己当作健康者,您就会和正常人一样健康乐观的生活。”所以,如果有失眠症状的公务员,不要把失眠当作病痛,要坦诚地接受它,不为失眠而担心恐惧。睡眠的发生不是以人的意志而决定的,所以切莫追求睡眠。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并注重心理的保健。

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疼痛

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躯体病因,但是许多找不到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医生感到无奈。实际上,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是心理疾病所致。这种由心理发出的信号往往被医生所忽视,以致患者四处求医,做多种多样的检查,消耗大量的医药资源,最终仍毫无疗效。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况。

1.紧张性疼痛。这类疼痛常由心理冲突所致。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2.暗示性疼痛。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做心理治疗方愈。此种医源性的暗示常常是慢性疼痛产生的原因之一。

3.抑郁症性疼痛。有学者认为,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觉较轻,如仅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

4.焦虑症性疼痛。焦虑可引起疼痛。常见为紧张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点是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症疼痛的部位固定。

5.神经衰弱的疼痛。神经衰弱的疼痛是头部常有紧箍感、胀痛感,同时伴有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6.疑病症的疼痛。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的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

7.癔病的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此类患者往往具有癔病的其他症状,有别于暗示性疼痛。

8.更年期综合症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情绪烦躁、易激怒。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

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做心理治疗,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最佳途径。

如果公务员被不明原因的疼痛折磨时,应考虑找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的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会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之所在,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等办法,帮助你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摆脱疼痛的困扰。

有慢性疼痛的公务员,对生活、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有时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导致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冲突较强烈。为此,在看心理医生之前或医生尚未查明病因时,可试着降低自己的目标,让目标更合乎现实,同时学会做放松运动,使肌肉放松,以缓解压力,还应尽可能利用假期,放下手头工作,调整自己。

公务员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1.自我暗示法。在疼痛时,患者自己口念或心里想“一会儿就会不痛了”,往往会收到一定效果。特别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同时,配合自我暗示法,能够大大加强镇痛药物的镇痛作用。

2.转移注意法。患者的注意力如集中于疼痛上,将使疼痛加重;把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去,如看电影、听音乐等,疼痛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不仅使痛觉的感受迟钝,而且使痛反应减少。在疼痛时,保持情绪的镇定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精神刺激会引发月经病

情绪是造成月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祖国医学对此早就有所认识。造成月经病的原因很多,陈自明在《妇科良方》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七情失调(刺激过度或持续过长)是产生月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有关调查表明,一位妇女每当来月经时,就在日历上记个记号,记录结果表明,她的月经是准时而且正常的。后来,由于工作紧张,有时加班加点,忘了看日历,把月经的日期忘掉了,就会一个月也不来月经。但是只要意识到此事,第二天就会来月经。因此,可以说不良的心理因素既可使月经提前,也可使月经推后;既可使月经量过少,也可使月经量过多。战争恐惧、想象妊娠、拘禁反应、情绪紧张等情况还能引起无月经症。

精神刺激可以造成肝郁化火,致使冲任二脉失固,引起月经提前;精神刺激气机郁阻,气郁则血滞,引起月经错后;抑郁、愤怒可以导致肝气逆乱,造成血海蓄溢失常而经来无定;精神刺激还可以造成血滞,阻滞冲任二脉的充盈流畅而引起闭经;情志不舒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运行不畅,形成气滞,气滞则血亦滞,因而导致痛经;情志抑郁致使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经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断,形成崩漏。

祖国医学认识到情志失调通过心而引起月经不调。《妇人秘科》谓:“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受伤,脾气失养……斯有血枯、血闭及血少,色淡,过期始行。”

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不同程度的紧张可使月经量增多,月经提前。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月经的影响是不同的。心情抑郁或沮丧常常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而突然的情绪刺激或持续的不良情绪刺激通过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前叶及卵巢对月经发生影响。例如,病人行经前情绪焦虑,通过大脑皮层活动引起丘脑与垂体活动的变化,使雌激素增高、黄体酮减少,导致月经失调。有人在战争中观察到轰炸后无月经的例子,并取出片断的子宫内膜组织检查,发现在惊恐期中的子宫周期变化已经停止了。

祖国医学对于主要由情志失调造成的月经病,主张首先必须消除致病的消极精神因素,再配合以药物治疗,即“改易心志,用药维持”。如果不消除致病的消极精神因素,仅靠药物治疗,很难奏效。即:“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若房事不慎致病者,非使勇于节欲,亦难全恃药饵也。”

对于月经病的预防,祖国医学已经认识到要把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六淫,注意饮食起居适宜,又要情志调和。

从现代科学来看,机体内外的不良刺激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某些失调。因此,女性公务员月经期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过于紧张,对于防止月经病是十分重要的。

当好自己的心理医生

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具体地说,就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也就是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要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作为公务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最后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睿智的思维,避免走人心灵的误区。

1、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奎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公务员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2、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4、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要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还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行动方案,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6、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