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18320000000023

第23章 有心病才会引发身病(2)

众所周知,紧张焦虑的情绪可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情绪紧张会降低人的食欲;由于忧伤勉强吃下某些食物也难以消化,有一些人甚至会出现呕吐、憋气胀满和腹痛难忍的症状。因为在精神紧张、情绪忧虑、心情抑郁等长期反复刺激下,大脑皮层的功能会发生紊乱,难以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此时神经兴奋性会急剧增高,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加,黏膜的抵抗力和局部血流减弱,从而导致胃壁和十二指肠壁“自身消化”,形成消化性溃疡。

除了心理紧张、情绪不良,其他因素也往往会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如不良的饮食习惯、刺激性的食物等。其中吸烟、过多食用酒精、多种调味品、咖啡等都可以诱发刺激胃酸的分泌,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我们知道,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情绪波动、容易焦虑的性格、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一起形成了胃或十二指肠的消化性溃疡。综合性的发病原因决定了治疗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比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病人形成良好是饮食习惯,同时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采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阻止消化性溃疡的恶化和复发,以及加速疾病的治愈和康复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心理调节时,公务员要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保持稳定的情绪,克服焦虑忧郁的倾向,恢复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病人家属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以便缓解或消除造成病人紧张的环境因素。此外,依据消化性溃疡的顽固性和患者的性格特点,医生应该真诚地关心患者,体贴患者,争取得到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

性情忧郁易导致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一般来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胸骨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造成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

心肌梗死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是还没有来得及送往医院就已经停止了呼吸,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对人体生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某机关公务员刘先生31岁,有着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女,一位温柔贤惠、聪明能干的妻子,但不幸的是去年他却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离开了人世,一个好端端的家就这样因为他的离去而变得困苦不堪。后来了解到,刘先生是一个性格极为忧郁的人,他天生不喜欢与人交往,而且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抱怨,长期的忧郁使他不知道乐观为何物,悲观的情绪常常笼罩在他的心头,使他久久不能释怀。

近年来,据国外一些医学专家研究发现:长期忧郁寡欢的人往往面临着早衰与夭亡的危险,而且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要比那些开朗乐观的人高70%。

对于由忧郁情绪引发的心肌梗死来说,避免其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忧郁情绪的产生。那么,作为公务员应该如何来防治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心肌梗死呢?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忧郁情绪,主要是性格原因。有很多人总是习惯用悲观、消极、绝望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因此在自觉不自觉间就具有极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并常常用忧郁的假设来支配自己的思想。结果弄得自己忧心忡忡,不敢行事,或者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再有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挫折也会导致忧郁情绪的发生,比如患了重病、顽疾,家庭出现了大的纠纷,工作、事业遭到了重大失败等。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性格呢?

1.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别人做比较,不管别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处,你都不要在意。

2.要看到事物的积极面: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遇到不愉快的事,要从好处和积极方面着想,以微笑面对痛苦,以乐观战胜困难。

3.有规律地进行生活: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富有规律。因为这样往往会简化你的生活,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往往会带给你一份成就感。

4.学会发泄:工作、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一定要善于向家人、知心朋友诉说自己心中的不快。当自己所遭受的痛苦难以抑制时,最好用哭泣的方式来发泄。此外,还可以多参加一些业余活动等。这样都有利于你改变忧郁的性格,减少忧郁情绪的产生。

最后,要想避免心肌梗死的产生,我们还应该注意心肌梗死的一些常见症状,如发病前数周感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如果有这些症状的发生,一定要注意给予及时的处理。而且,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注意洗澡时水温不能过热,调节到与人体温度相当为宜,还需要注意保持洗澡间通气状况良好等。

性格内向易引发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据估计,全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亿1千万,而且还每年以新发400万的速度递增。一旦患有高血压病,如不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就会从早期的“暂时性血压升高(波动性高血压)”,经由“无症状的持续性高血压”及“无症状的血管病变”,发展到脑、心、肾、眼等各脏器的并发症出现。甚至会诱发的心脑血管病使人致残乃至死亡。

据报道,60%以上的冠心病人、80%以上的脑血栓病人、90%的脑出血病人多伴有高血压病。一般说高血压病人发展到冠心病平均年限为5~10年,发展成脑卒中平均年限为10~15年。据调查资料显示,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8倍。而且,高血压发生的年龄越早,血压升高的程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机会越多。

一般来讲,引起高血压病的因素非常复杂,它多在遗传因素基础上因长期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因素。

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具有性格缺陷,根据这个现象,很多医学家都相信高血压病和性格缺陷有关。高血压病患者一般都具有依赖性、攻击性、敌意、压抑感等复杂矛盾的性格,并且还具有冲动性和强迫性的性格特征。此外,还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高血压病患者的性格倾向具有原发性,这就是说具有某种性格缺陷的人,很容易因个体素质而患上高血压病,同时又有继发性问题,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患上高血压病后,根据身心相关的原理,容易使患者出现某种性格缺陷。

日本著名医学家石川中经过研究发现,那些社会适应能力差和敏感多疑的人,常常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冲突,进而诱发高血压病。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性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和焦虑。很多事实说明,收缩压和忧郁症发作的次数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舒张压和焦虑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非生物因素包括性格缺陷、心理因素和个性障碍三个方面,并且,这三者之间并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有依赖性、压抑感和攻击性等性格特征,另外又有焦虑、忧郁、强迫、容易冲动等精神特征的人,往往容易引发心理矛盾,进而表现出情绪障碍。所以,高血压病患者一般具有性格缺陷的倾向。

我们已经知道了高血压病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这种疾病时,也应该从这个方面来进行治疗。为此,我们建议公务员高血压患者可以采取以下心理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

1.对治病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同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与病友相互交流,这样有助于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

2.克服其自身易激动、易发怒的性格,提高适应环境减轻压力的能力,如果能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再配合药物治疗,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除了心理治疗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环境疗法和放松疗法,这对治疗高血压病都有极为显著的疗效。

由压力因素引发的失眠

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与内科疾病有关,如:心脏病、气喘、甲状腺亢进等;有的与内分泌有关,如:更年期的失眠、月经前期症候群等;有的与工作有关,如:经常值夜班或是旅行所导致的生理时钟错乱等;有的是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等的刺激性饮品所致的失眠,以上这些失眠的情况通常是暂时的,只要将导致失眠的原因去除,通常都可以恢复原本的睡眠品质。

但是有一种失眠是没有特定原因的,发生的原因与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发生在本身就是容易操心、紧张性格的人身上。这些人心中只要一有点事就神经绷紧、焦虑、放不开,即使没事的时候睡眠品质也不好,容易多梦、梦呓、易惊醒,属于浅睡眠状态。遇到重大压力如亲人的死亡、离异、失业、工作受挫等事件,精神负荷增大时,就更睡不着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性失眠”,即使压力消失了,也很难安睡。

据研究,有1/4的人有过失眠症。那些迟迟不愈的病人却往往是强烈求治者,多数不治者反而自愈了。这是为何?

求治者多有些神经质的疑病倾向,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格,常对自己的身体、心理、人际关系等过于敏感和关心。失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出现,如环境的嘈杂、身体的病痛不适、白天过于兴奋、睡前饮用浓茶、咖啡等,但失眠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精神上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一般的失眠持续几日甚至数周,这多数是生理或心理的正常的防御反应。对于严重失眠者来说,他们已进入了一个失眠症的“怪圈”中——为失眠而焦虑,因焦虑而失眠。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精神交互作用”机制。即当你过度关注自己的某个感觉,反而使其过敏化,更加重了它,加重了的感觉更引起你的焦虑与关注,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只能使你走入服安眠药的歧途。

不治者却往往自愈,是因其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休息不好固然烦恼,但不必太在意,可以爬起来看会儿书,翌日虽有些不适,但仍能健康、充满活力地工作、生活。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使人心境坦然,铲除了失眠症滋长的根源。不关注失眠,失眠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