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宽容,使你心地的绿野春风拂面,阳光和煦,与你相处给人以和谐温馨,你会因可爱而美丽。
宽容,是人际关系中最具魅力的粘合剂、润滑剂。宽容犹如栽花,回报你的是姹紫嫣红,人生路上就少了荆棘。你付出了宽容,得到的将是彼此的理解、友谊和双倍的快乐。
多一些同情和理解
有一个男子因犯盗窃罪被告上法庭。各方面证据都表明,他的确犯了罪,难逃法网了,但他的辩护律师还想为他努把力。他请来那位男子的母亲作出庭证人。
可是,事情因为他母亲而变得更糟了。那位母亲也是个愚蠢的说谎家,在她的供词中处处自相矛盾。辩护律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回天无力了。
可就在这时,事态却来了个l80度的大转弯。起诉人并不就此罢休,他向老太太发出一连串严厉的盘问,显然是要同时证明那个男子和他母亲都有罪。他企图让作证的母亲丢脸,他对老太太一会儿引诱,一会儿夸奖,一会儿恐吓,一会儿申斥。她的精神崩溃了,语不成声,当她擦眼泪时,不小心弄掉了眼镜,起诉人向后退着,脚后跟正好踩在眼镜上,踩个粉碎。
法官当即宣布休庭,他让辩护律师搀老太太下去。陪审团显然也被起诉人的行为激怒了,他们也许在想:可怜的老太太有了这么一个犯罪的儿子已经够不幸了,这个凶神恶煞似的起诉人何必还要那么残忍呢?
陪审团随即复庭,宣布被告人无罪释放。
这场本该十拿九稳的官司最后却被起诉人打输了。
原因就在于原告做人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犯罪的事实被起诉人搞糊涂了,他没有理解这一案情的真实结构,陪审团也没能理解他的死缠烂打、誓不甘休,更不能理解他在法庭上的凶神恶煞般的表现。
心灵沟通
在他人的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实在是有悖常理。犯罪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违背情理的做法也应给予制止。多一份同情,才能多一份理解,在危难之时,更要体现这一做人的原则。
做"好人"与做"坏人"
大成和小成是一对亲兄弟,大成随父亲,小成跟母亲。父子俩常去镇上看电影,都比较爱看武打片。要看懂剧情好像必须先搞清楚"坏人""好人"。不过,现在的编导似乎越来越玄,叫你一下子很难弄明白,所以大成常常要借助父亲的判断力。有一次,剧中好几拨人先后出场,父亲也许是看得太入神了,问他都说是"好人"。"全部是好人,那怎么打仗?"大成叫起来,引起满场子爆笑。
散场出来,父亲认真仔细地向大成解说影片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像这种问题,父亲从来都认为是含糊不得的,就像他经常教导儿子的:一定要做个好人。
跟着妈妈一起生活的小成,好像不如他哥哥有运气,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有时候也和附近的小孩玩一玩。所以,看电视成了小成的主要娱乐方式。他注意到,在很多连续剧中,坏人总是最后死,等到他开始倒霉或者叫做遭报应的时候,说明戏也快结束了。所以小成觉得,演坏人比较好玩,非但少了许多束缚,而且还可以玩得久一点。
小成在电视上看了一部名叫《勇士们》的外国电影,演的是美军和德军之间的战争。于是他召集了一帮男孩,玩勇士们的游戏。大家都要当好人,也就是演美军,只有小成自愿当德军。
事后小成告诉妈妈说:"演美军的人多,只要被发现,被射杀,就死了,不能再演了。可是愿意演德军的只有我一个,假如我死了,就再"复活",可以继续玩下去。玩到所有的美军都死光。"
把你、我、他的缺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再把你、我、他的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然后让坏人当着观众的面干出许多坏事,而被加害的好人却不知道,或者是明明知道却仍然一如既往地对这个坏人好下去,直到这个坏人自取灭亡或遭到惩罚收场,这就是戏剧性。现实生活却好像没有这么爽,没有人告诉你谁好谁坏,一切得由你自己去权衡度量。尤其是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摸底",彼此的头上都亮着一盏无形的"红灯",类似一个预警装置,一个"好"或"坏"的识别系统。这时候如果有人主动向你"提供情况",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但是你都想听一听,你会比较注意"谁好谁坏"的问题。
我们看不到坏人,也不能一眼认定谁是好人。人都有"依靠好人,远离坏人"的潜在倾向,所以对你来说,早期的"识别"似乎变得非同小可。比如第一天上班,你被引人办公室,有人只是打量你一下,有人头也不抬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有人特意起身招呼你,还拿出水杯倒水给你,你捧着这杯水,你的紧张和拘束被冲淡了,你放松多了,仅仅就因为这一杯水!毫无疑问,倒水给你的这个人是个好人。你想,我并不是什么客人,只是同事,他没有义务要招待我的呀?然而,让我们再反过来想一想,没有给你倒水的人就一定不好?我们干嘛要去指望得到一些没有由来的"热情"呢?那个倒水给你的人,也并不一定是要博取你的"好"字,也许这是他的待人之道,他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而已。
心灵沟通
做人不要什么事都和"道德"、"好坏"扯上关系,这样不仅给自己添加诸多麻烦,还会连累周围的人。只做你觉得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要助人为乐,但也不要藐视不肯助人者为"坏人"。
拿起坦诚,放下自私
安妮想开一家时装店,她对时装情有独钟。开时装店需要很大一笔钱,但她手里的积蓄连租门面都不够,她找到好友斯芬商量。斯芬见安妮兴趣很高,不想泼她的冷水,打开保险柜,拿出了所有的现金和信用卡,摊开双手,对安妮说道,"喏,就这些了,够不够?"
"OK,够了够了!太谢谢你了,斯芬!"
在斯芬的支持下,安妮的时装店顺利地办成了。开张那天,斯芬来祝贺,安妮一见斯芬,激动地摊开双手,笑着说道:"哈罗!真诚地欢迎你,斯芬!"
两位好友紧紧拥抱在一起。
安妮的服装店生意很红火,但安妮却没有归还斯芬的钱。斯芬因没有大的用处,也没有找安妮要那一笔。大约有一年左右,斯芬的姨妈住院,需要一大笔钱做手术,斯芬和姨妈感情很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斯芬就想安妮能还一部分钱给她,一她到安妮的时装店,委婉地说明了来意。安妮的态度却有些暧昧,推说店里生意不好,没赚上钱。
斯芬见安妮的店里客来人往,只一会儿就做成了几笔生意,她真诚地问安妮道:"真是这样的吗?"
安妮一见斯芬这手势,想起当初斯芬帮助她的情景,脸一下子就红了,马上把钱还给了斯芬,现在两人关系一直相处得很好!
心灵沟通
做人要坦诚、真实,要拿得起,放得下,有困难时互相帮忙,这样也能鼓励对方坦诚相待。在生活中,我们不妨也经常多给他人以坦诚,这样,你在任何人心目中的形象都一定是美好的。
知足常乐
向往宁静安乐,谋求舒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不是我的莫强求"。人若一旦有了贪念,则"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矣。惟有"知足"者方能"常乐"。
古往今来,有许多固步自封之人安然躺在已有的功劳或荣华里,不思进取,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与世无争中或许仅仅是希望过上一种吃饱穿暖的生活而已,没有远大的抱负和无限的追求意识,更没有勇气去参与竞争,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于是在碌碌无为、昏昏噩噩中渡过一生。这种人即使活了一百岁,其生活亦如同只过过一天般苍白、乏味。
知足在某些方面,某一意义上来说确与固步自封有相同之处,可以使人产生惰性,不仅妨碍个人的进取之心,亦会妨碍历史的车轮前进。
作为一名智者,自然会对"知足"有一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赋予了"知足"以正面、积极的意义。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知足",如果如同一个毫不知足的孩童看见身边有许多的玩具、食物、衣物等东西时,这也要那也拿,贪得无厌的话,则不会像小孩子那样目童稚可爱而得到他人的谅解了,只会使人恶之厌之,避而远之,甚而引来无妄之灾,因为物质享受是永无止境的。当期望得不到满足,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富有、更显贵时,想人非非、贪欲之心无限膨胀时,将会出现不择手段谋求额外的收入,或奴颜媚骨、摇尾乞怜,或明抢暗夺,铤而走险,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悲下场。
《列子》中讲了一个寓言:一位齐国人非常喜欢金子,简直到了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一家金铺,便径直进去抓起金子就走,结果被众人当场抓住,挨了一通皮肉之苦。当有人问他为何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偷别人的金子时,这个人却回答说:"在我偷金子的时候,眼中就只看见了金子,没有看见其他的人。"这则寓言虽不免夸张,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位利令智昏的贪婪者的心理实质和丑陋形象,聪明人却被不知足心理所驱使做了一件大大的糊涂事。
这是自己没有或嫌自己拥有太少的人的不知足,还有一些则是守财奴,一毛不拔,自己已经拥有了许多的财富却因不愿失去而导致了丧命亡国的悲剧,徒为后世添一笑柄矣。
《孔子》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子思曾在卫国居住,一天在河边看见一位卫国人钓到了一条大得足以装满一车的鲲鱼。子思便问钓鱼人是如何钓到这难得的鲲鱼的,钓鱼人回答说:"我刚开始用鲂鱼大小的鱼饵下钓时,鲲鱼根本不理睬它,于是我就换了半片猪肉重新下钓,这次鲲鱼便轻易的上钩了。"子思于是有感而发:"鲲鱼虽然难得,却终因贪食而遭灭顶之灾。虽然人怀有远大志向,但也会因贪求利禄,不知足而丧生。"
由鱼想到人,子思能因此明白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而成为智者。
《飞劝忍百箴》中曾说:虞公因贪恋晋国所献垂棘之地出产的美玉,而不能察觉晋国借路攻打虢国的计谋;沉溺于美色之中,却忽略了亡国的灾祸。
愚蠢的人总是鼠目寸光,总是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而不能明白或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阴谋、大灾祸,事到临头只有捶胸顿足的份,可惜悔之晚矣。
不能明是非,辨利害,不能忍一时的小利,不能满足已有的财富、权势与幸福时,必将"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
故而,我们要知道如何得到幸福,更要知道如何保有得到的幸福。这得到与保有就是需明白适可而止--凡事不能发挥到极限、尽头。
李密庵早已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趣味一展无余,说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只需有心人拂去心中尘埃,释去心头枷锁,便可得悟其真谛。在他的《半半歌》中这样写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土半烟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王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半张方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当我们渗透这"半的哲学"时,则明白知足可平衡心理,并维持这种心理的平衡。保持宁静之心,淡泊之念,不在物质享受上奢侈,控制己之贪欲,将精力与才智投入有益的事业与高尚的生活中去。
聪明是一种财富。虽然财富可以让人过得舒适,但也能将一个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即是。对事业、家庭应有执着之心,对权势、财富却得知足之念,否则,乐从何来?人世间值得追求与留恋的事物太多,岂能一人独享、一人尽享?凡事太执着、太过分,只会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徒增其恼、徒添其烦,何苦来哉?
真正自由的生活,须得放弃执着心,摒弃贪欲,看淡、看开。"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泯除心计,跳出纷争的竞逐,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似行云流水,如晴空朗月,于是方能""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当我们拥有了禅心,知足常乐,这纷繁喧嚣,令人迷乱的俗世方可为"知足者仙境"。
禅者言:"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司以长久。"
知足常乐。世之聪明人,可知足乎?
心灵沟通
知足者"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着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于是,知足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于是,知足者"闲观扑纸绳,笑痴人自生障碍;静睹竟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于是,知足者"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保持宁静之心,淡泊之念,方能知足,方能常乐。
良种玉米
有一位小伙子出差北方时带回一些玉米良种,但他摸不透这种子是否真的能高产,便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了一块。结果,到收获时这块地里玉米的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小伙子高兴极了。
村民们都知道了这事,纷纷来到这位小伙子的家,要求购买他的玉米良种,可无论怎么跟他说,小伙子就是不答应出售这玉米种子。村民们见小伙子执意不肯,只好作罢。
第二年春天,小伙子将自家的责任田全都种上了这些玉米良种,等待着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谁曾想事与愿违,这一年他家的玉米不但没有丰收,而且比过去普通玉米种子的产量还要低。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怀疑是村民们没有得到玉米良种,暗中对他家的玉米动了手脚。
有一次,乡里的一个农技员到这个村,听说了此事,并去实地看了看,然后对小伙子说:"这是良种玉米接受了附近普通玉米的花粉所致,假如大家都种上了良种玉米,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
小伙子这才醒悟,感叹道:帮人就是帮自己啊!
心灵沟通
对于独占的放弃并不是损失,与别人分享或许会带来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