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南部阿扎尼亚有一个盛产金刚石的地方,叫金伯利。在金伯利以北有个塔昂采石场。1924年夏天,工人在开采石灰岩时,爆破出一个化石头骨,然后被送到了雷蒙·达特的手中。达特是澳大利亚人,曾在英国伦敦学过医学、解剖学和体质人类学。他当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医学院的年轻解剖学教授。这个头骨上有个用锋利的东西砸开的洞,引起了达特的兴趣。从化石颌骨上保留的乳齿来看,这是一个幼儿,相当于现代6岁的孩童,人们大都叫它“塔昂幼儿”。次年,达特发表论文,把这个化石辟为一个新属:非洲南方古猿。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类型,可能代表古猿与人之间的中间环节。他还断定非洲南方古猿实际上是很接近人的一种猿。他说:“它代表了现存类人猿和人之间已经绝灭的猿类。”“它并不代表一个猿型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人,它合乎逻辑地应该作为一个人型的猿。”他根据塔昂幼儿头骨上的一些特点,认为南猿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达特的观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就像早期出现的其他新观点一样,此论一出即遭到很多人的非难和嘲笑。英国解剖学界和人类学界的许多权威都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个化石不过是一种猿类化石罢了。这些人之中有两个还是达特的老师(研究北京人的史密斯和卷人“曙人”丑闻的纪斯)。纪斯以脑量的大小为标准,在人与猿之间划了一条很严格的界线:脑量要达到750毫升以上才算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最早期的人类的特征应该是脑大,下颌和牙齿像猿才对。即人脑的发展先于人体的其他部分(此论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南方古猿却有一个小脑,且牙齿像人。另外,也因为达特事先没有请教老先生们就贸然发表文章,使那些老学究觉得面上无光,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赌气倒不要紧,却使得南方古猿的分类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状况。不仅南猿在科学上得不到承认,在社会上,人们也跟着攻击达特和南猿。甚至游乐场的艺人还以南猿为蓝本,编出笑话来取悦听众。伦敦《晨报》上也以南猿为题材,写讽刺小品来挖苦达特。人们用种种手段,极尽能事,来打击达特和南猿。以后的十多年里,人们的注意力被在我国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所吸引,南方古猿化石便被束之高阁,无人理会。
古语道:知音难觅,而罗伯特·布鲁姆真可谓达特的知音。在达特最艰难的时候,他却挺身而出,为南猿的地位和达特的名誉努力。1925年,就在达特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之后,布鲁姆特意赶到约翰内斯堡去考察塔昂幼儿的头骨。他认为化石形态表明它确实是能直立行走的。但是,他又考虑到这个化石属于幼儿,担心其特征不够完整,不能充分证明南猿的地位。所以,他决心要找到一个南猿的成年个体。1936年8月,年事已高的布鲁姆又到了南非约翰内斯堡以北的斯特克方丹采石场。石灰厂经理勃罗乌说,他以前曾在塔昂工作过,眼见许多与塔昂幼儿类似的化石进了石灰窑。他还告诉布鲁姆,就在斯克特方丹洞穴里也有猿类化石,这引起了布鲁姆极大的兴趣。一个星期后,当他重访旧地时,有了重大发现。勃罗乌带他去到一个有化石出现的洞穴,找到许多头骨碎片和几颗牙齿。经过细心修复,布鲁姆终于把这些化石拼了出来。意想不到的是,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南猿成年个体的头骨。而且,这个头骨与塔昂幼儿很相似。因为发现地点属于南非德兰士瓦地区,布鲁姆把它定名为“德兰士瓦南猿”,并建立一个新属:“迩人”属(又译为“更人”),“迩”意即接近。实际上,它是南方古猿属比较早的一种。次年,布鲁姆在一次国际性原始人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说:“我认为南猿很可以充当黑猿、大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的近属,比林猿(即森林古猿)的进化地位要高些。说它已经沿着向人类一支发展了一段路,也未尝不可。无疑它可以算是目前已经知道的最接近人类祖先的化石猿。”后来,布鲁姆又发现了一种南猿,叫“粗壮傍人”,“傍人”意为人的旁属,这是比以前发现的南猿要大得多的一个种类。这些有力的证据使更多的人不得不接受南猿的存在,布鲁姆不仅为南方古猿正了名,也为达特争了一口气。
除了上述种类以外,南猿类型的化石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发现。其中较出名的有:1959年,考古学家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个南方古猿的头盖骨和小腿骨。头骨特别粗壮,牙齿硕大,被叫作“鲍氏东非人”,又称鲍氏南猿。利基命名的原文是“Zinjanthropus”。“anthropus”是人的意思,至于“Zinj”,有人说是东非的古称。有人又说意为“牙齿咬得咯咯响”。意“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味着他的牙齿非常坚固,甚至可以跟夹核桃用的钳子相媲美,所以东非人又赢得了“核桃钳人”的称号。就凭这一点,人们足以对“东非人”刮目相看。而其姓氏为“鲍”,是由于为这项研究提供经费的英国人叫鲍塞,故称。在挖掘中还发现了石器和被打碎的动物骨骸,但是,经过研究,这不可能是“东非人”所为。1960~1963年间,在此地又挖掘出一些化石,从脑量的计算和对牙齿的观察,证明这是一种比“东非人”更进步的人。其脑量更大,头骨也进化了,牙齿也细小得多。研究者路易斯·利基认为,那些石器和碎骨片是这类人科成员的杰作。说明其已有了制造工具的技能,所以称之为“能人”,“能人”是已知的最早懂得制造工具的人。1976年,玛丽·利基等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有了重要的发现。他们在400万年前留下来的火山灰中,发现了人的足迹,有成人和小孩短而宽的脚印,也有像长颈鹿、剑齿虎、犀牛等动物的足印。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地点发掘出了一具人的骨架,是一个女性,叫做“露西”。经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露西”尽管还没脱离树居生活,但是它已能直立行走了。第二年,在哈达地点发现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大约有13个人可能因自然灾害被埋葬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然的坟墓。从化石看来,13人中男女老幼都有,想像得出,当初,这些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有的采集,有的捕猎,然后大家围坐在一个地方共同分享食物。一旦遇到敌人侵袭,他们也是群策群力,一致对外。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其乐融融。不幸的是,突然有一天,灾难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就在他们懵然沉睡的时候,山洪爆发,洪水像野兽一样,不分青红皂白,肆意吞噬着它所走过的任何地方。他们还没来得及撤离,便被洪水无情地冲走。然后,又把他们抛在了所经途中的一个很大的土坑里。也许是天意,他们未曾分离,就像生前相亲相爱一样,他们长眠在一起,生死同穴。这是人类合作行为的最早的证据。人类学家认为哈达和莱托里的化石标本类似,他们与南方古猿有相同的地方,但更为原始,因此将其归人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这是南方古猿最早的类型,而莱托里的足印可能就是它们留下的。
南方古猿的脑子不大,在400~770毫升之间,但是其结构已与人脑相近。他的面部较大,而且向前突出。南方古猿开始两足直立行走,这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各种类型南猿的复原骨架:左,非洲种南猿;中,粗壮种南猿;右,鲍氏种南猿
并不是因为直起身子行走,加快了步行速度。相反,对刚学会走路的南方古猿来说,用双臂荡来·晃去的臂行法要快得多。但是,直立使他的双手从支撑作用中解放出来。手不再是行走的工具,而是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样,劳动才可能实现,而且,南方古猿的成熟期也与人类一样。这说明南方古猿的行为比猿、猴复杂得多,因而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把南方古猿放在人的进化系统中是非常合理的。
南方古猿大概可以分作三个类型。其一就是阿法种南猿,他出现在距今370万年到300万年前;其二是非洲种南猿,最早发现的南方古猿塔昂幼儿就是这个种属的代表,这类南猿身躯比较小,因此又叫“纤细型南猿”,他们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其三便是粗壮型南猿,出现在距今220万年前,个头粗大的南猿又分为南非和东非两种地方种,“东非人”就属于后者。这三种类型也是南猿进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阿法种南猿是最原始的种类,进而演变为纤细型南猿。接着又产生了分化,一部分南猿形体逐渐长大,成为粗壮型南猿。他们是素食者,后来由于环境发生变化,不能继续维各种类型南猿的复原像:从左到右,非洲种南猿,粗壮种南猿,鲍氏种南猿
持下去,因此逐步走向灭亡。而另外一些进步的纤细型南猿随外界变化而发展,除了植物以外,他们学会了吃肉食,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渐渐地,这类猿便走上了进化为人的康庄大道。“能人”就是它们的后代。
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开始摆脱动物的一些习性,逐渐朝着人的方向迈进。正因为处在这么一个非常时期,所以,南猿身上还有许多类似猿的地方,这是无可否认的。然而,没有这个过渡,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人。南猿是最接近古猿的人,因此被叫作“猿人”。引人注目的“露西”
1974年,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的一个夜晚,干燥的风吹得人疲惫不堪,人体内的水分似乎都被榨干了一样。这样的夜晚在非洲大陆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而此时从一间房子里传出了歌声,录音机正放着风靡世界的甲壳虫乐队的名作:“Lucy in theSky with Diamonds"。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因为两位科学家当天又有了新的发现。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自然博物馆的约翰森和法国地质学家泰伊伯,在该地区的哈达地点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具人的骨架,大约还保存着40%的骨骼。从其髋骨的形态来看,是个女性,这是很令人振奋的。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和遐想中时,有人提议该给这位初来乍到的贵客起个名字,就这样,她拥有了那。首歌中的“露西(Lucy)”这个名字:
“露西”约20岁,死因不明,身高仅12米左右。她的脊椎骨表明她得过关节炎。与现代人相比,其胳臂较长。根据与“露西”一起出土的一些化石来判断,她可能生活在湖边,曾以龟和鳄鱼蛋、螃蟹为食。最初,约翰森认为她属于南方古猿非洲种,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差别,因而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便是无可争议的代表,她距今大约300万年。
“露西”骨骼(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出土,距今约300万年)虽然她的代表性得到了承认,但是,围绕着她的步态等问题,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时之间,“露西”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约翰森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怀特等人认为,“露西”已完全能两足直立行走。1983年初,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解剖科学系的斯特恩和萨斯曼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详细分析了“露西”的手骨直到足骨的形态,得出结论:“露西”虽然在地面上是两足行走的,但她基本上栖于树上,而且,当她在地面行走时,步态笨拙,介于现代人与现代猩猩之间。1983年4月22~23日,在加利福利亚伯克利的“人类起源研究所”,举行了一次“人类行动的进化”讨论会,约翰森为该所所长。与会双方就“露西”步态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讨论。当时,美国和英国的传媒都对此作了报道,而原定参加会议的法国方面没有到会,据说是不习惯美国科学家的争论方式。
约翰森的支持者兼其同事拉蒂默撰写了一篇题为《露西的脚》的论文,来阐明他的观点:“露西”的趾骨细长而弯曲,表明她是惯于走路的。而且,这样的趾骨会有助于在高低不平的碎石地面或在泥泞中行走。其他试验证明,“露西”的骨盆和某些生理结构也很像现代人。斯特恩等人则作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首先,“露西”的手指纤细而弯曲,呈钩状,肌肉发达,类似现代的黑猩猩。其次,她的手臂、肩膀,髋骨和股骨的结构,都说明她善于在树上攀爬、悬挂。据此,斯特恩说:“露西”并不能完全像现代人这样两足直立行走,但也不是像大猩猩那样用蜷曲的长手指的指关节拄地行走,而是膝关节和髋关节都稍稍弯曲地行走。“露西”少女的复原骨架尽管如此,在地面活动不是“露西”所擅长的,攀缘才是她求生的本领。她爬树的能力强,树林是她的生活天地,不仅在那里获取食物、休息和睡眠,还可以用来防御天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琼格斯研究了“露西”的四肢,发现她的上肢比现代人长,而下肢比现代人短,说明她行走时的步子较小,而两足行走时的步态也会与现代人有所不同。芝加哥大学的塔特尔综合了两种观点、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具有实质上现代人的两足行走的步态,同时保留了适应树居生活的特点。看起来,这个折中的结论更能全面地解释“露西”的步态问题。
300多万年前,地球处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地质时代。当时,虽然全球的气温已经呈上升趋势,但埃塞俄比亚还比较凉爽湿润,不像现在那么炎热干燥,一片一片的森林覆盖着某些地面,还有星星点点的湖泊。“露西”和她的亲人们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与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如犀牛、野猪等,一起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露西”住在一棵参天大树上,周围的树林则是她嬉戏的场所。她利用善于攀树爬藤的本领,在树与树之间翻腾跳跃,时而摘取野果,时而追逐小鸟,好不快活。有时侯,她还用长而有力的手指抓住树枝,将身体悬挂在空中,就像现代的杂技演员。倘若有野兽来犯,她会借助树林的天然屏障,运用爬树技巧,纵身跃入浓密的树丛中,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逃之天天。而在这之前,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树林慢慢减少,为了寻找新的树林,为了觅食,原始人类不得不尝试着从树上生活转到地面生活,并逐渐学会了站立和行走,使上肢和下肢有了各自分工。“露西”已经学会走路了,虽然走得并不太稳健,身体不很直,向前倾斜着,步子也迈得很小,但是,她毕竟是用双腿在走路,而不是用手。这样,她就可以到树林以外的世界去看一看了。而且,她的手除了抓握树枝外,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或许是吃腻了浆果,想调节一下口味,同时也是身体的需要,“露西”下地,迈着蹒跚的或者说是斯文的步子来到湖边,在草丛里寻找龟和鳄鱼蛋,运气好的话,在水边还可能捉到鱼虾和螃蟹,那时便可以饱餐一顿美味佳肴了。当然,这种时候并不多,只是偶尔为之。因为对“露西”来说,在地上行走确实比攀树困难得多。不管别人说什么,“露西”就是“露西”,一个浑身都是谜的女性。
200万年前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