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之谜总集
1829200000053

第53章 纳粹把“琥珀屋”藏在哪里(1)

18世纪初,普鲁士国王鲁道夫,为了仿效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豪华奢侈生活,打算在柏林郊外波茨坦的王宫里建造一间使国人引以自豪的“琥珀屋”。

建筑师安·休鲁达和戈·德恩接受王命,并立即着手营建,于1709年完成。

“琥珀屋”庄严、俊美。面积约占55平方米。屋内板壁上全部用琥珀粘上,下面铺上银箔,整个室内闪烁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妙光辉。鲁道夫和他的大臣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决定对参与建筑的人员给予重赏。

哪知好景不长,没隔多久,板壁上的部分琥珀却脱落下来,摔得粉碎。国王得知,大发雷霆,于是把两位建筑师处以重罚:“琥珀屋”自此也从王宫里移了出来,搁在一边,再也无人过问。

普鲁士王国一直对瑞典的不断侵略感到头痛。1709年,当俄国的彼得大帝为了通过波罗的海,在波尔塔瓦一战打败号称劲敌的瑞典军队之后,普鲁士一面为之高兴,一面想和俄国结成同盟。

1716年彼得大帝亲自率领大臣来到柏林,受到普鲁士王国的隆重接待。为了向俄国表示友好,国王就将已搬回王宫的“琥珀屋”作为礼物赠给对方。彼得大帝一见,欣喜异常。他在给皇后的信中写道:“我将送给你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

1717年,载着“琥珀屋”的大船,经过波罗的海运回彼得堡。

彼得大帝原想把“玻珀屋”安置在作为行宫的“小冬宫”里,但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就与世长辞了。这样,“琥珀屋”再次被人们遗忘。

此后过了20年,还是彼得大帝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女皇忽然想起了这个房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女皇对西欧文化颇感兴趣,并热心引进。1745年,她曾在察里斯科建成一座很豪华的夏宫,1751年,决定对夏宫进行全面改建。在改建过程中,女皇突然想起了那早被忘却的“琥珀屋”,就立即命人将它运到察里斯科。随后,在著名建筑家拉斯托里的监督下,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琥珀屋”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夏宫的一部分。改建工作相当出色,可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女皇就将“琥珀屋”作为内阁议事室之用。

让我们超越两个世纪,跨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占领一个地方,就尽量掠夺那里的文物。1942年夏天,纳粹特务机关按照上级的命令,要将察里斯科的“琥珀屋”转移到德国柯尼斯堡的琥珀博物馆。几天之后,“琥珀屋”全部被拆卸,并捆扎成包,用火车运走了。关于“琥珀屋”的情况,人们就只能了解这些。

1945年2月,苏军攻下柯尼斯堡后,由苏联科学家、建筑家、美术家、考古学家和将军组成的“琥珀屋”搜寻队曾去柯尼斯堡,对这里的城堡、庄园、昔日贵族的住宅、地下室以及塔顶上等可能隐藏“琥珀屋”的场所,都进行了搜寻,但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搜寻队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发现罗德博士是个关键的人物。因为他曾是柯尼斯堡美术馆馆长,同时还负责柯尼斯堡琥珀收藏品的管理工作。当纳粹分子把“琥珀屋”偷运到柯尼斯堡后,便是交给罗德博士的。听说还在小范围内进行展出过。柯尼斯堡解放时,这个德国人没有逃走,而是留了下来。但不久,突然暴病而亡。

就在这个时候,所说有个叫格格沙斯的立陶宛人知道“琥珀屋”的下落。搜寻队找到了这个人。据他说,从1938年他就住在柯尼斯堡了。1945年1月,有辆装载着好几个捆包的卡车向罗戈夫勒码头开来,后来就把捆包搬到舢船上,舢船冲出150米左右,放慢速度,然后把捆包抛入波罗的海。根据这一情况,搜寻队动用了两艘船在当时的现场进行打捞,捆包真的被打捞上来了,共有11件,但打开一看,并不是“琥珀屋”,而是轴承和汽车零件等物。

前民主德国有关方面对此也很关心。一家大众周刊曾刊登启事,希望读者对“琥珀屋”的去向提供线索。不久编辑部就收到一些来信,其中一封颇值得注意。信中写道:“我的父亲曾是中央国防军直属的特种部队的成员。1945年2月,柯尼斯堡失陷之后,父亲突然回到家里,我曾听他谈到“琥珀屋”和一些琥珀搜集品,还有军队的一些秘密文件都藏在第3地下室里。”1959年夏天,搜寻队和这位读者一起在该市的某些建筑物、街道和广场等处寻找过第3地下室,但仍然毫无结果。

搜寻队认为,虽然“琥珀屋”的去向至今下落不明,但估计不会转移出柯尼斯堡。它也许就在这个发生巨变的城市的地下室里沉睡着,以期待有朝一日能被人们意外地发现。但无论怎样说来,至今“琥珀屋”仍然是一个谜。

拿破仑的财宝去向不明

1812年5月,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50万大军对俄国进行远征,并于同年9月14日占领莫斯科。此时的莫斯科几乎是座空城了,大部分居民已随俄军撤退,近20万人口的城市剩下的还不到1万人。当天晚上,城内有几处起火,后又蔓延成大火,整整持续了6天6夜。

饥饿和严寒威胁着法军。由于战线拉得很长,交通运输常遭袭击,粮食和弹药供应不上,而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又不接受和谈,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不得不放弃刚占领不久的莫斯科,于10月19日向西南缓慢后撤,撤退中,沿途曾不断受到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阻击。就在这个时候,法军庞大的辎重队中有25辆装满了从莫斯科掠夺的战利品的马车突然失踪了。自那时起,一个半世纪以来,拿破仑的这批战利品究竟藏在哪儿,就成了鲜为人知之谜。

一位名叫尤·勃可莫罗夫的前苏联学者,他并不是研究历史的,但在阅读英国历史小说家瓦·斯戈特所著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生涯》一书时,对其中的一些情节很感兴趣:

“11月1日,皇帝继续痛苦的退却。他在禁军的护卫下,踏上了向斯摩棱斯克的道路。由于担心途中会遭到俄军的阻截,所以应尽快往后撤。”

“因感到目前处境的危险,拿破仑深知在莫斯科所掠夺的古代的武器、大炮、伊凡大帝雇塔上的大十字架、克里姆林宫中的珍品、教堂的装饰品以及绘画和雕像等已无法带走,但又不甘心让俄军夺去,所以就命令将这些东西沉人萨姆廖玻的湖里。”

瓦·斯戈特是一位注重史实的作家。他这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是在1831年—1832年之间,离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仅隔20天,时间不算很长。勃可莫罗夫由此而认为,对这件事在那些曾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手记或回忆录中应有所涉及,于是决定要查阅一下拿破仑同时代的人是否提到有关战利品的情况。

拿破仑在败退时,曾和两名亲信乘着雪橇往西疾驰。其中一人名叫阿仑·德·哥朗格尔。勃可莫罗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见到如下一段话:“月1日,拿破仑从比亚吾玛退走。11月2日,我们来到了萨姆廖玻。第三天,到达斯拉普柯布。在这里,我们遇到大雪的侵袭……”

哥朗格尔写道,拿破仑曾在萨姆廖玻。斯戈特说,拿破仑把战利品沉入萨姆廖玻的湖里。两者提供的日期和地点是完全相符的。

后来,勃可莫罗夫还参阅了一些俄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所记述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一致认为拿破仑是1812年11月2日把从莫斯科掠夺的战利品扔进了萨姆廖玻的湖中。

但这样的事情,法国士兵会不会泄漏给俄国人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再说,即使居民知道法国皇帝这个秘密,大概也只能望湖兴叹。试想,在因战争而荒芜的小村子里,又有什么工具能把湖底的东西打捞上来呢?所以,勃可莫罗夫深信,如果战利确确实沉人湖里,那它现在应还沉睡在不为人知的那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哪儿?这个湖又在何处?勃可莫罗夫在列宁图书馆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查阅,几乎翻了所有的地图。但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在比亚吉玛、萨姆廖玻一带并没有什么湖。后来,他给苏联科学地理研究所去了信,对方答复说:

“在比亚吉玛西南29公里的沼泽地有条叫萨姆廖夫卡的河。那块沼泽地也是以这个名字使用的。”

离开比亚吉玛29公里的沼泽地,拿破仑11月1日在比亚吉玛,第二天来到萨姆廖玻……这样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这条湖有可能是变成沼泽地了。

那100多年来,是否有人对这块地方进行探索呢?勃可莫罗夫虽然查阅了许多资料,但收获甚微。后来,他给有关机构发了信,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大部分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只有斯摩棱斯克地方政府内政管理局记录保存室提供了一点材料:

1835年,根据斯摩棱斯克地区长官的命令,由夏瓦列巴奇中校率领工兵部队曾对这个湖进行勘查。他们先测量了湖水的深度,在离水面5米左右深的地方,有堆像岩石般的堆积物,铅锥碰上去,似乎听到一种金属的声音。地区长官向国务大臣报告,国务大臣又呈报给沙皇。尼古拉一世拨款4000卢布,用来建立围堰,以便把水抽干。后来,围堰完成了,水也抽干了,但呈现在眼前的仅是一堆岩石,搜寻就此中止了。

在1911年,根据克勒托公主和比亚吉玛地方的一些志愿者的要求,也曾进行过探索,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拿破仑的战利品究竟到何方去了呢?

“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宝藏藏何处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生性凶残、狡猾,惯于声东击西的伎俩。在北非的大沙漠上,他以力量悬殊的兵力与强大的英美联军交锋,出奇制胜,因而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这个“沙漠之狐”在北非的土地上疯狂地屠杀土著居民,掠夺他们的财富,尤其是当地无比富裕的阿拉伯酋长,只要他们稍稍表示拒绝支持纳粹事业,隆美尔即令格杀勿论。隆美尔用如此野蛮的血腥的手段在很短的时间里积聚起一批价格极为可观的珍宝。这批珍宝包括满装黄灿灿金币的各种珍奇古玩的90多只木箱及一只装满金刚钻、红宝石、绿宝石和蓝宝石的钢箱。

这批珍宝价值多少?谁也估算不出来。那只钢箱的财宝太迷人了,可谓价值连城,隆美尔自己本人也清楚这批珍宝的价值究竟是多少?这批珍宝,除供隆美尔大肆挥霍外,还用以收买少数阿拉伯统治者。

隆美尔怎么挥霍,也仅仅动用了这批珍宝的极少一部分。随着战局的进展,隆美尔自吹所向无敌的非洲军团全线崩溃。为了不让这批珍宝落人英美联军之手,隆美尔秘密调动了一支亲信部队将这批珍宝藏埋在世界上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1944年,法西斯德国日暮途穷,德军一批高级军官谋刺希特勒,事涉隆美尔。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至隆美尔住所,要隆美尔考虑决定接受审判还是服毒自杀。隆美尔选择了后者。15分钟后,隆美尔便离开了人世。

隆美尔一死,惟一知道这批珍宝埋藏地点、方位、标志的线索便中断了。

对于隆美尔这批珍宝,西方的一些冒险家们垂涎三尺,朝思墓想,希望有朝一日发掘这批珍宝,成为珍宝的主人。他们不惜重金,派专家们南来北往,查阅有关密档,又千方百计地寻找所有可能知情的人。调查的结果,各种传说都有,但均不甚确凿,弄得冒险家们抓耳挠腮,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一种传说是这样讲的: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崩溃前夕,“沙漠之狐”隆美尔曾调集了一支高速摩托快艇部队,命令将90余箱珍宝装于艇中,由突尼斯横渡地中海运抵意大利南部某地密藏。某日晚,快艇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秘密出航,按预定计划行动。不料在天将拂晓时,快艇部队为英国空军发现:原来英军情报部门早就密切注视着这批珍宝的去向。英军情报部门除派出大批地面特工人员外,又动用飞机与舰艇,在空中和海上昼夜侦察,随时准备拦截。“沙漠之狐”老谋深算,竟也有失算的时候。

英军发现鬼鬼崇德军摩托快艇后,料定珍宝即在其中,下令从空中和海上不惜一切代价截获。当摩托快艇行至科西嘉附近海面时,德军深知已无望冲出英军密织的罗网。当此绝望之时,隆美尔竟下令炸沉所有快艇。这支满载着珍宝的德军摩托快艇部队就这样在科西嘉浅海区沉没了。

从那以后,不时有人用高价雇用潜水员一次一次在科西嘉海底搜寻,可是一无所获。是科西嘉的海面过于辽阔呢,还是沉船的具体位置并不在科西嘉岛?抑或是隆美尔并没有炸沉快艇,甚至艇上并未载有珍宝?谁也说不清。

1980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二月号刊登了一篇令冒险家们十分感兴趣的文章俨“沙漠之狐”《隆美尔的珍宝之谜》,作者署名肯·克里皮恩。作者说,声东击西的“沙漠之狐”并未用快艇运珍宝。这批珍宝密藏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一座突尼斯沙漠小镇附近。小镇附近遍布形状相差无几的巨大沙丘。这批珍宝即埋藏于某座神秘的沙丘之下。

作者说,1942年11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次年年初,兵分两路从东西夹击德意军队,前锋逼近濒临地中海的突尼斯城。1943年3月8日清晨,居住在距突尼斯城不远的哈马迈特海滨别墅的隆美尔发觉英军已控制了海、空权,他的珍宝已无法由诲路安全运出,决定就地藏宝。

3月8日深夜,在隆美尔与他的亲信严密监视下,这批珍宝被分装在15至20辆军用卡车上,车队在汉斯·奈德曼陆军上校的押运下,连夜向突尼斯城西南方向行驶,在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一座小镇——杜兹停下。汽车驶至杜兹后,前方即是大沙漠,无法行驶。汉斯·奈德曼购买了六七十匹骆驼,将珍宝分装在骆驼身上,于3月10日踏入撒哈拉大沙漠。

驼队在沙漠中跋涉两天,最后将珍宝按预定计划埋人数以万计的令人无法分辨的某座沙丘之下。负责押送、埋藏珍宝的德军小分队在返回杜兹途中,意外地遭到英军伏击,小分队全部丧生。藏宝人连同宝藏的秘密一起被撒哈拉大沙漠无情的黄沙埋葬了。撒哈拉大沙漠一望无垠,白天温度常在华氏百度以上,人称之为无情的地狱。谁敢贸然叩开这无情的地狱之门?隆美尔的大批珍宝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吗?

有的人对以上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所谓隆美尔密藏珍宝云云。只不过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谁要是对它认起真来,谁就是一个傻瓜。看来,世界寻宝谜案史上又多了一笔。

蓝宝石带来的灾难之谜

“希望”蓝钻石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钻石之一。1947年,“希望”蓝钻石的标价为1500万美元,这是它的最后一次标价。而如今,“希望”蓝钻石的价格已远非如此了。自从1947年后,“希望”蓝钻石再也没有被拍卖过。1958年,“希望”蓝钻石被占有它的最后一个主人、美国珠宝商海里·温斯顿捐赠给了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在该院的珠宝大厅里,“希望”蓝钻石陈列在一个防弹玻璃柜里,与各国帝王加冕礼上用过的珠宝媲美。那幽幽的蓝光仿佛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诉说着它那神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