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鱼类叫盾皮鱼,顾名思义,它们身上也有一层坚硬似盾的甲骨,这说明它还没有完全脱离无颌类。这些披甲戴胄的鱼,同它们的后代比起来,模样显得有些怪异。即便是活化石拉蒂迈鱼,对一墙之隔的曾祖父母也感到非常陌生。但是,一想到它们是鱼类进化史上的急先锋,这些隔膜很快就消失了。别看盾皮鱼类还比较原始,它们中的一些成员也曾经在水中显赫一时,节甲鱼和沟鳞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节甲鱼戴着头盔,而铁甲只穿到上半身,其余的部分却连一片鳞都没有。颇有头重脚轻之嫌。更为奇怪的是,节甲鱼的头和胸之间有一个缝隙很大的关节,控制着头的活动,使得节甲鱼看起来更像现在的电动玩具。当它张大嘴巴时,头就抬起来了,当它的嘴闭拢时,头就低了下去。所以,节甲鱼捕猎时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吃食却永远是低着头的,似乎在细细品尝口中的美味,或者像罗丹刻刀下的思想者,低眉垂首,在思索生存的道理。实际上,这是因为它的颌发育得还不够完整,要借助颈部力量才能完成嚼食的功能。节甲鱼的颌骨上有一些尖锐的三角形锯齿,上下相互吻合,恰如一把带齿的剪刀,“喀嚓”之间,骨头就会裂为碎片。这使其他动物闻风丧胆,避而远之。而节甲鱼类的老大哥又非恐鱼莫属。它是当时的庞然大物,体长达45~10米。而其头部更是堪称动物之最,竟有3米长,大嘴一张也有1米见方,真够吓人的!而它的游泳技术也不赖,这又为它增添了几分资本。昂着巨头,张着大嘴的恐鱼,是海洋里当仁不让的霸王,其他任何动物见了它,都只有甘拜下风、俯首称臣。当然,绝大部分甚至要做出“牺牲”,成为恐鱼的腹中之物。幸而,恐鱼在世的时间不长,大概只生存了1000万年就无影无踪了。否则,它将成为鱼类进化过程中的障碍,使其他的鱼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恐鱼的头部沟鳞鱼是盾皮鱼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种类。同时,它的长相也最为奇特。它身体的前部像龟,不仅有甲壳,而且是腹平背穹,所以,沟鳞鱼看起来像长着鱼尾和鱼鳍的乌龟。不单如此,它还长着螃蟹一样的螯足,这使其成为“三不像”。沟鳞鱼不大,一般就十几厘米长。它还是“乐天知命”者,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在水里可以自得其乐,任意遨游。一旦情况有变,遇上退潮或水干涸之类的危机,它也会处乱不惊,凭借自己独特的肺囊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等待老天降下甘霖或涨潮。因此,当许多鱼类离开水就只能坐以待毙之时,沟鳞鱼仍然有一线生机,命运之神似乎特别垂青于它。
盾皮鱼类是开国元勋,在它的引导下,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接踵而来。这其中就有现代鲨鱼的祖先软骨鱼类。追根溯源,软骨质在盾皮鱼类身上已有所体现,而当它脱掉那层沉重的铠甲后,变得“身轻如燕”,行动起来非常灵活自如,软骨鱼类就这样诞生了。裂口鲨是家族的最早成员,它与后辈长得很像,习性也差不多。它并不是天生的“冷血杀手”,捕猎只是为了生存。从现代鲨鱼情况来看,它们习惯昼伏夜出。鲨鱼的视力不好而嗅觉异常发达,因此有无光亮都没关系。当陆地上夜幕降临时,一片漆黑的海底世界却好似刚刚拉开帷幕,片刻之间变得热闹非凡,成群结队的鲨鱼游来荡去,寻找最佳猎物。长期以来,科学界流传着鲨鱼不会休息的说法,认为只要它一停止游泳便会有被淹死的危险。可是,最新观测结果表明,鲨鱼同样需要休养。它们通常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块,静卧海底,以养精蓄锐。自然界没有不休息的动物,就像工厂没有永远不停的机器一样。鲨鱼以其轻巧灵活、机警敏捷成为海中骄子。千百万年来,很少有别的鱼类能代替它的地位。迄今为止,鲨鱼仍是海洋生物学家面临的一大课题,它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与软骨鱼类为伍的还有棘鱼等,它们同祖辈的盾皮鱼类生活在一起,组成四世、五世(甚至更多)同堂的大家庭。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飞逝而去。星转斗移之间,地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候更干燥了,一些浅海地带常常会干涸。适者生存,环境迫使动物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这时,高等鱼类的出现就成了势在必然。
当生活在水里的盾皮鱼、软骨鱼等因水源日渐枯竭而焦灼不安之时,在水边的淤泥中却居住着一些怡然自得的鱼,它们就是硬骨鱼类。
这类鱼的骨骼已钙化变硬,不再是“软骨头”了。而原始鱼类身上的甲片,已脱得精光,取而代之的是鳞片。硬骨鱼脱掉沉甸甸的甲衣,换上了一件更为轻巧,而且鳞光闪闪的外套。这副容貌较之鱼以前的模样,更易为人接受,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不过,它们与现代鱼确实还有差别。鱼离不开水,这种概念早已在大众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了。然而,硬骨鱼却是离经叛道者。它们打破了鱼类只能生活在水里的限制,既能在水中呼吸,也可以在陆地上吸取氧气。硬骨鱼的这一特性与前面所讲的沟鳞鱼相似,但功能较之更强。
肺鱼和总鳍鱼是硬骨鱼类的两个分支。肺鱼的后代至今还生活在澳大利亚、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干旱地区。它们几乎一成不变地继承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雨季来到时,它们的生命之春也随着降临。肺鱼在积水中快活地摇头摆尾,尽显鱼的本色,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此时,所有的阴霾都一扫而空,身上经年累月的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可以洗掉。当倾盆大雨从天上一泻而下时,肺鱼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然而,就像极地的居民在饱览了半年阳光世界后,总要挨上半年的黑暗一样。在沐浴了雨露之后,肺鱼的极乐生活就暂告一个段落。早季对它们来说虽然不是什么灭顶之灾,但总会觉得没意思,倒不如睡觉去。所以,在旱季里,肺鱼就钻到淤泥中休眠,等待明年的雨季,等待生命的又一个春天。
总鳍鱼类的生活与肺鱼大同小异,有水时用鳃呼吸,无水时用肺呼吸。而它们的后代在进化的路上却分道扬镳,各行其道。如上面所说,肺鱼的后代走的是祖先的老路,在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挣扎,苟且偷生。而总鳍鱼类中的一支不向环境低头,积极进取,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总鳍鱼类分为空棘鱼类和骨鳞鱼类。空棘鱼虽然也具备了进化的条件,但它最后还是退却了,回到大海深处,过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拉蒂迈鱼就是它的后裔。通过对活的拉蒂迈鱼的观察,发现它的胸鳍能支撑并且作各个方向的转动,有些像现代海洋公园的海狮。骨鳞鱼类是实现从鱼到人的进化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骨鳞鱼的口盖上有一对内鼻孔,这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说明它已经有肺的构造了。而拉蒂迈鱼因长期生活在水里,早巳失去了内鼻孔。另一方面,骨鳞鱼的鳍与现代一般鱼类有所不同,其骨骼排列的方式与原始四足动物的四肢相似。所以,有理由断定:陆生、动物的四肢是由鱼鳍演化而来的。解决了呼吸和支撑的问题,千万年来一直只停留。在水里的动物就要出发上岸了。
岸上的路何其艰难,头顶着烈日,而身下却是发烫的沙石,每走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骨鳞鱼原始的“脚”走起路来,真的是步履维艰。就像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公主,为了救心爱的王子,让巫婆把她的鱼尾变成了脚,但她付出的代价却是异常的痛苦:每走一步就如同被刀割一下。骨鳞鱼费心尽力地连爬带滚,只为了向前挪动一步,再挪动一步。实在累得不行了,停下来歇一歇,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有许多跌倒又爬起的痕迹。再往远处,路的尽头是泛着银光的碧蓝的大海。海里是多么清凉多么自在啊。而骨鳞鱼却走上了这条前途未卜的路,沿途的风景陌生而又新奇,骨鳞鱼奋力地前进着,只为了探寻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而它走过的这条路,可以说是白骨累累,不知有多少探险者就地一躺便再也没爬起来。负载着先辈的希望,勇敢的骨鳞鱼不屈地与困难作着斗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爬呀爬呀,上岸后的鱼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它们的身体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成为新的物种——最早的两栖动物,也就是鱼石螈(yuán)。这是丹麦古生物学家苏登堡给它取的名字,意思是带有鱼性的两栖动物。鱼石螈的外貌还带有童年的特征,残留着鱼类的痕迹。比如说稀疏的鳞片,厚长的尾鳍等。但是,它的四肢已完全形成,可以真正地走路了。只不过因为双腿的位置稍微偏向身体的两侧,所以走起路来有些像八字脚,摇摇摆摆,不太稳健。而且因腹部贴近地面,呼吸有些不畅通,更影响了速度。当然,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了。由于鱼石螈既能在水中活动,又能在陆上居留,所以它的食物来源也比较广泛。它是杂食动物,荤素都不拒绝。它那锋利的牙齿可以用来对付鱼类,也经常咀嚼些蕨类植物。后来,它甚至尝试着吃些昆虫。慢慢地,鱼石螈的家迁往森林沼泽地带,这对它们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人说得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动物从海洋到陆地,其间经过了无数艰难险阻,不知多少生命成为牺牲品,但是,它们没有半途而废,而是一如既往,最终到达了胜利的彼岸,征服了环境,也征服了自我。相对于仍在海里的亲族来说,它们对动物的进化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鱼类登陆,不能不说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没有这一举动,生命就不会如此绚烂多姿。
话又说回来,虽然拉蒂迈鱼在进化上不是成功者,但它对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在发现第一条拉蒂迈鱼之后,为了寻找新的标本,当地政府张贴画像悬赏捉拿。很多年后,才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的罗摩罗群岛安朱安岛附近,找到了第二条活鱼。后来,在这个海域又捕到了几条拉蒂迈鱼。因此,人们把这儿当做它的故乡。在我国也有一条这样的鱼,是科摩罗在与中国的友好交往中,作为礼物赠送的。可以说,是拉蒂迈鱼帮助我们翻开了生物进化史上新的篇章。
侏罗纪的霸王
“地球是按恐龙的比例形成的,地球是恐龙的家。”这是影片《侏罗纪公园》的续集《雷暴斯恐龙》中一个女教授的想法。一提起《侏罗纪公园》,就像按下电视机的开关一样,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世界就展现在眼前,它的主人是恐龙。我们对恐龙的了解,大多都是从电影电视上得来的。人类社会有好人、坏人的区别,同样,恐龙的世界中,既有凶残无比、嗜血成性的雷暴斯恐龙,也有戴副太阳镜、善良风趣的丹佛恐龙。恐龙首次亮相时,像第一次进城的乡下姑娘,浑身土气,在世人眼里画满了问号。可是,当她的姿质显露出来后,立即变成一颗熠熠闪亮的明星。恐龙热一度使某些人发“高烧”,沸沸扬扬地炮制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事。恐龙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1822年的一天,英国古生物学家和医生基德恩·曼特尔博士的夫人,在苏塞克斯州的采石场找到了几颗奇怪的动物牙齿。经过研究,曼特尔不知其为何物,便向其他专家请教。第一个接触化石的专家是英国学者莱尔勋爵,但他对此也一筹莫展。所以,他们就把标本寄给法国当时的古生物权威居维叶。居维叶认为不过是犀牛或河马的化石罢了,年代并不太老。这一结果并未令曼特尔满意。于是,他带着疑问继续挖掘化石以寻找答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在原地又找到了几块骨头。他又把化石寄给英国古生物学家巴克兰,可是,出于对权威的迷信和经验主义,巴克兰毫不思索地同意了居维叶的意见。曼特尔不以为然,他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出答案,就开始亲自进行研究。通过与其他标本的比较,他得出如下结论:这是一种新的大型爬行动物,它的牙齿与鬣(liè)蜥类似。因此,他给这个动物取名为禽龙,这是恐龙的第一个学名。禽龙复原图曼特尔本人也因此声名远扬,整个英伦三岛都知道他是第一个发现恐龙的人。在他的故居门前还挂着一个牌子,上书“发现恐龙的人”。而曼特尔实际上不过是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他的父亲只是个皮鞋匠。后来又陆续发掘到很多这类化石。1842年,英国学者理查德·欧文勋爵把与禽龙一类的、属中生代的陆栖大型爬行动物命名为“恐龙”。这个词希腊文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蝎”。
恐龙大概出现在22000万年前,它的全盛时期是在地质时代的侏罗纪和白垩(è)纪。那个时候,恐龙家族枝繁叶茂,每一个支系都代表一支生力军。像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一样,恐龙世界也分为很多种类。它们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时侯,也有刀戈相见、水火不容的情形。如今的地球,被万物之灵的入主宰着,上演了一幕一幕人间的悲喜剧。而上亿年前的这个星球,恐龙才是它的主人和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其食性的不同,可以把恐龙分列为两大阵营: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肉食恐龙强壮有力,凶残无比。当它们饥饿时,对任何动物,包括其亲族朋友,都会反目成仇,兄弟姐妹只是对方的一顿美味佳肴而已。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常常是虎视耽耽的,可是比现在的老虎、狮子不知要凶狠多少倍。实际上,统治者的称号是给这些肉食恐龙的,其他动物不过是它们砧板上的肉罢了。相比之下,素食恐龙温和多了。它们漫步在草地上、树丛中,饿了就近吃些青草和嫩叶,生活显得平静而悠闲,没有腥风血雨,更没有无休止的搏杀和争斗。如果把肉食恐龙的潜在威胁除去,素食恐龙的世界是安宁祥和的,它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桃花源里,与世无争。当然,这些都是发生在恐龙的黄金时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的事。在这两大阵营里,还存在许多不同的恐龙种族。肉食恐龙有小鸟龙、跃龙、霸王龙、惧龙等;素食恐龙有鸵鸟龙、梁龙、鸭嘴龙、剑龙、角龙、甲龙等。而这些种族还有更为细致的分类。下面来看看恐龙家族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恐龙。
名副其实的霸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