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之谜总集
1829200000048

第48章 探索古遗迹之谜(4)

千百年间,科西加岛上平和的农牧民一直把死去的亲友葬在大石窖里,在个别的墓旁竖一块大石头,石头至少有2米多高,多为直立的石柱,刻工极为粗糙。大约从公元前15世纪起,这里的石柱有了明显的改变,原来刻工粗糙的石块,变成线条分明的石像,头部刻出了人的面貌,身上则刻出衣袍、刀剑等装饰,因而又有石像柱之名。面对这谜一般变化的石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石像柱代表着死者生前所杀的一个敌人。法国考古学家葛罗斯昂的研究工作,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加以引伸,使人们对这个谜团多了一些新的了解。公元前14至12世纪间,地中海区域长期遭受被称为“海上人”的非利士与沙达纳两帮海盗的入侵,埃及默狄拿哈布的庙里有个浮雕,表现的就是当年的埃及法老主拉美西斯三世的船队击溃这两帮海盗的情形。葛罗斯昂把这个浮雕同科西加岛上出土的文物加以研究后,断定那些石像代表沙达纳战士。然而石像可不是到处流浪的沙达纳入自己竖立的。因为他们用火葬,也不为死者立碑。因此,葛罗斯昂判断石像是建墓的人即科西加人竖立的,用意可能是要把阵亡的入侵部落的首领雕出来。至于石像本身算是胜利纪念碑还是敌卒战死纪念碑,则莫衷一是了。300旧余年前的石像碎片般地散落在科西加岛上,有如远古的使者一样,依然受到现代人的垂青。

吴哥丛林里的奇观

1860年7月,法国植物学家亨利·穆奥在柬埔寨北部丛林深处采集标本时,蓦然发现惊人的吴哥废墟。他和当时大多数欧洲人一样,认为在这蛮荒之地,没有历史可言,更谈不到什么工艺技术。然而,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个无可置疑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极目四望,但见一座雄伟庄严的城市,数百座大胆设计的宝塔,宏大的灌溉沟渠和宽阔的大道遗迹。到处都是雕刻,有的雕饰精美,有的雄伟巨大,屹然独立,那是数以千计的艺术家长时间努力的结晶。

站在吴哥窟正门入口,任何人都会如当年的穆奥一样,震慑于这座寺庙的宏伟气势。该窟四周环绕着54千米长的护城河,西侧参拜的石板路由入口笔直延伸到远方的5座尖塔。穿过第1、第2长廊,到达支撑中央部的大基坛下方,再爬过面前陡峭的阶梯,才抵达中央祠堂。中央祠堂的尖塔有65米高。该窟是舒耶华曼2世(1113-1150年左右在位)耗时30余年所建。在此以北1千米处便是贾雅瓦曼7世(1181-1220年左右在位)建造的大城——吴哥城所在地。该城四周长达12千米,有113米宽的护城河、8米高的城墙、5座城门。鼎盛之时,都城附近的人口大约有60万。吴哥王朝经济的繁荣得之于“巴来”(大蓄水池)的建造与遍布的水利灌溉网。1352年前后与泰国亚犹地雅王朝的2次大战,至使田园荒芜,水利网失修。再加地方叛乱、印度教思想停滞不前、小乘佛教渗人、王室人员南逃金边,吴哥终被放弃。后来大自然逐渐收复失地,巨大的水池、运河、道路、桥梁、王宫、寺院都被丛林渐渐吞噬。越生越密的丛林,就这样把一个秘密掩藏了400多年。

巴列通天塔之谜

两河文明是世界最伟大的古文明之一,早在5000年前就在美索不达米亚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出现了。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几百年间,苏美尔人,亚述人、巴比仑人、凯赛特人和波斯人,先后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今伊拉克与伊朗交界地区)的这片肥沃地带聚居。他们既有创造力,又多半骁勇好斗。如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繁荣城市,都成为传说,只留下一堆堆泥砖、瓦砾,散落在古城遗址附近的地面上。他们为诸神建造的宏大庙宇,也就是高耸入云的通天庙塔,仍屹立在废墟里。美索不达米亚诸城邦遗留下来的庙塔,已知的共有30余座,分散在巴比仑等地。建造年代都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当时人们眼中的通天庙塔,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壮丽辉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巴列通天塔。

1913年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拜发现巴比仑遗迹时,在巴列塔的底部发掘出“艾沙古伊尔的黏土板”。据黏土板上记载,巴列塔为7层建筑。第1层高30米,第2层高18米,第3、4、5、6层各高6米,第7层高15米,共计87米。楼层越高面积越少,1楼面积约90米见方,7楼则为20米见方。考古学家实际测量的结果,1楼面积为951平方米,与黏土板的记载相当接近。

一层层的台阶,建得高入云端,顶上再建庙宇,这种气象雄伟的通天之塔是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城邦鼎盛时代的标志。其功用至今仍是一个谜。是陵墓?是天文观测台?还是诸神下凡的踏脚处?今天,一般学者都同意,通天塔是当时人们在求神赐助的心理驱使下建造的。人们企图通过通天之塔接天神下凡,帮助应付诸如洪水之类的灾难,这才掀起了人类的历史上一个最引人仰慕的庙塔时代。庙塔主要用土坯建造,结构则多用烧过的砖涂以沥青浆接合建成。古巴比伦像个泥足巨人,经过1500多年的辉煌时代后,到公元前4世纪倒了下来,本来是用泥土筑成的东西,终于又化为了泥土。

是人力还是神力

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53里,有一个草木茂盛的高原,高原上的贝尔拜克市中残存着古罗马庙宇遗迹。

庙宇原以建筑精美著称,建于公元1世纪,坐落在高台上,四周的田野景色非常秀丽,令人神往。更加引人入胜的是环绕庙宇的巨大石墙,迄今还没有人能解释这堵石墙是怎样筑成的。

墙的西端平放着三块世界上最大的石板。就算使用最先进的机械,也难以把石板搬运到那个位置,然而这些石板放在那里已将近2000年了。罗马帝国的工程技术诚然高明,但是在别处从没发现过古罗马人运用这种惊人的技术。

三块石板大得异乎寻常,合称“三巨石”。假如竖起来,每块石板都有五六层楼高。最大的一块约长64尺,宽14尺,厚12尺,重近百吨。百板从一里外的采石场运到贝尔拜克,再吊起24尺左右,安放在由较小石块砌成的高台上。

即使是今天工业用的起重机,也很少能完成这么困难的工程。三块石板安放极其准确,石板之间连刀刃也插不进去。难怪以前的人都认为,石板一定是由魔鬼劈击好,搬到那里去的。今天仍有人相信这不是人力所为。

更加神秘的是,采石场里还有一块石头,比那三块更大,重近10013吨。没有人知道在修建庙宇时为何没有用上那块巨石:当时的人既能把如此庞大的三巨石搬动吊起,如果说他们搬不动剩下的巨石,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奥亚迪坦布的大块屏风岩

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中矗立于奥亚迪坦布城堡遗址上的祭坛石,由6块高4米、宽与厚各2米、重50-80吨的巨大花岗岩石和5块作隔墙的厚石板拼接而成。采石场离此10000千米,需经过330米的陡峭山崖、激流和平原,然后矗立在高1509米的山顶上。显然,要完成这项搬运工作需要与现代文明相媲美的高超技术。这个遗迹的主要部分出自印加帝国之前,祭坛正面竖起的金色屏风,在太阳和月亮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灿烂光辉,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敬仰之心。但是,这种高超技术出自何人,后来为何又失传了?

哥伦比亚的黄金“喷气式飞机”

在哥伦比亚北部发掘的全长5厘米的黄金首饰,是1500多年前印加文化的产物,类似的,还有仿照昆虫或鸟等的不少东西,惟独这个不清楚是什么。据纽约航空研究所的著名设计师考察,其形态与平衡符合航空学原理,由此推断是具备能急速上升或高速飞行的喷气式飞机、火箭或其他未知的有推进装置的航空模型。同样的三角翼模型也在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秘鲁等地出土。从纳斯卡意味航空着陆标志的巨画,不禁使人联想到在古代南美确实已存“飞行文明”了!

帕伦克的“宇航员”

在玛雅遗迹帕伦克的地下墓室中,发现一块石棺盖上刻着浮雕。浮雕上的人坐着,上半身前倾,好像一个正在比赛的骑摩托车的人。但是,所骑的却像是一支火箭,头部尖尖的,后面逐渐加粗,尾部喷出一股火舌。这个弯腰的人操纵着若干很难辨认的控制器,脚踏在一块踏板上,这人穿短裤,腰上束着宽皮带,现代日本式的开领上衣,手臂和腿部有紧箍的带子:根据我们现有的知识,雕像中的这个人十分像宇航员。当然,考古学家不承认,认为刻的是库马兹神(即玛雅帝国崇拜的羽蛇神),但是,对整个画面的含义又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根据“棺中之王因受热风袭击而死,其魂被运送上天”的传说,不禁使人联想到宇宙飞船的喷射或放射性。另外,残存的遗骨也比玛雅人平均身长高出30厘米,不能排除棺中死者是外星人。

纳斯卡的地面巨画

在秘鲁南部的一座小城纳斯卡附近婉蜒50千米的土地上,分布着一些神秘巨画。这些巨画有带装饰风格的动物圆形以及直线、长方形、三角形、螺旋形、辐射线等几何图形。动物圆形,从山丘顶上就可以俯瞰全貌,而几何图形,不乘气球或飞机在空中俯瞰的话,难以见到全貌。再者,所有几何体图形在成空测量允许的误差内正确给出。最近,由兰德卫星从900千米高的太空发现长数十千米、宽200米的巨大十字图形。这种只有从太空才能看到的超巨大图形的存在,为宇宙考古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

阿育王的不锈铁柱

印度新德里的库杜夫·穆尔斯皮克寺庙的院子里竖立着一根高69米,重约6吨的装饰铁柱,当地人称之“阿育王铁旷,它实际上是1600年前笈多王朝为缅怀公元前的理想王阿育王建造的。经分析用杂质多的铁铸造的,但是何以不锈?冶金学家们推测:“因为当地的气候、铁的成分和形状等各种因素的结合,偶然地产生有利的作用。”但是,我们联想到印度古代的宇宙神话以及“空中喷火战车”的传说,这有可能是已经失传的占代高超技术之一。

图根族的天狼星神话

在西非马里共和国未开化的图根族有许多从祖先继承下来的口授话:其中最为重要的神圣知识是“天空中人眼无法看到的一颗小星波·特洛”以及在“夜空中最明亮的是主星”。波·特洛每50年围绕主星1周,在整个宇宙中是一颗小而重、色白的星,它是由多种地球上没有的重金属组成的。图根人把波·特洛的公转轨道当做宗教祭典的神秘图形代代相传。英国人类学家洛帕特·戴泼尔将它与近代的天文学知识相对照,发现传说中的双星正是天狼星及其伴星白矮星。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图根族人是怎样用肉眼看到这一切的?

巴格达的古代电池

1937年从伊拉克思格达郊外的巴尔蒂亚遗址中发现一些高约15厘米,黏土制的坛子,坛中插入了铜制的圆筒和腐蚀得很厉害的铁棒,并留下了酸蒸发的痕迹、二次大战后,“经德国考古学家们的研究,确认是15-2伏的电池。后来,他们使用复原的电池成功地进行了镀金的实验。据发掘出来的文物考证,巴尔蒂亚文化已经知道用蒙上极薄金箔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这个实验有力地证实了用电池镀金的可能性。另外,在公元前2000年前巴比伦或更早的埃及也发现蒙上极薄金箔的工艺品,尽管并未说明是采用电镀方法。难道人类2000年前就会造电池了吗?

沃伊尼克手稿之谜

美国康乃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的贝耐克珍本书与手稿图书馆内,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打听那卷“沃伊尼克手稿”。人们之所以特别感兴趣,因为迄今尚无人完全看得懂,全稿用密码写成,连首屈一指的密码专家和语言学家也译不出来。

手稿长85寸,宽5寸多,约200页,所用的是上等皮纸,上面写满奇字,由一种别人见所未见的字母组成。书中的插图也同样古怪,看来描绘的是植物、女人和天文图。由于文字和图画都不易理解,此手稿号称世上最奥秘难解的手稿。简直就是一部天书。1912年,纽约书商沃伊尼克在意大利由耶酥会主办的蒙德拉戈纳学院的图书馆里发现了这卷书稿。他买了手稿返回纽约后,便着手调查它的来历。沃伊尼克在手稿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封由布拉格大学校长和杰出的科学家马西于1666年写给著名学者柯切尔的信。这封信无疑为他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

马西在信中表示,他从“一位密友”处得到手稿,后转送柯切尔。沃伊尼克由此断定,手稿除了柯切尔,再也没人能看懂。信中还说,这卷手稿曾是已逝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花了600枚金币买下来的。在马西的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透露了鲁道夫认为手稿的作者是英国人培根。培根别具远见卓识,在中世纪的学术界声誉甚高。他曾预言了汽车、飞机等不少20世纪才出现的事物。“沃伊尼克手稿”会不会是培根最伟大的著作,它涉及极其先进的科学理论,以至于无法用普通文字写出来?沃伊尼克希望找到答案,于是将副本分送给对手稿颇为关注的学者研究。而学者们亦感到非常棘手。

在此后的近60年里,手稿的研究并无任何进展。一直到了1970年,耶鲁大学的布伦博教授才稍稍理出点头绪来。他看到手稿内的一些符号,想起在另一份文件中偶然见过一种图解,图解中以符号代表数学。布伦博教授经过仔细查看手稿内若干页边的空白,找到一些零乱的算式,他在一处页边上找到一个图表,上面有26个符号,数目刚好与英文字母相等:符号及排列顺序与页边算式的符号及其次序几乎完全一样。

布伦博教授想,这也许就是译解密码的线索!从1到9的数字,也许是各代表26个字母中的三个。他列出一个图表:

123456789

ABCDEFGHI

JKLMNOPQ(US)

RSTU

VWXYZ

“沃伊尼克手稿”中的文字大多被证实为简化的拉下文,其词尾常为us,在这套密码中,布伦博教授用9来表示US。这个图表是否就是手稿内所用的密码呢?手稿的某页插图画了一株像胡椒的植物。布伦博教授将数字代入符号,得到757752,据数查对图表,正好拼出“胡相对”。用此方法,又译出了一些植物的名称。布伦博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但许多专家仍认为“沃伊尼克手稿”的秘密并未揭开,如原文的主要部分有很多重复,且看来毫无意义,这是为何?

布伦博推测,重复部分可能是炼金术土杂乱无章的记录,尝试仿古法用炼金药点石成全。果真如此,那么炼金药的秘方会不会就藏在这卷神秘难解的手稿里?总之,随着时间的演变,手稿留下的迷惑越来越唤起人们无穷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