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说起原始人,很多人不由自主就会把他们同粗野联系起来。其实不然,他们也很懂得怎样使自己变得漂亮。虽然没有珍珠玛瑙、黄金翡翠和香脂红粉,但是他们自有一套化妆技术和别具一格的饰物。在山顶洞里发现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鱼骨和有刻沟的骨管等。毫无疑问,这些就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其中以穿孔的兽牙为最多,共有120个。而做工最精致、最细小的要数石珠。它们中最大的直径只有65厘米,用白色的石灰岩做成。有一椭圆形的小砾石,原料为淡绿色的火成岩,长近4厘米,大部分是天然磨面,有一面是人工磨平的,中间有一个对穿的孔以便把它串起来。山顶洞人的石器(右)、骨针(左)和装饰品(中)
其他还有穿了孔的鲩鱼眼上骨和用鸟的腿骨做成的骨管等。除了原材料固有的颜色,有的还被染成了红色。然后用枝条把这些兽牙、贝壳、石珠、骨管串起来,垂挂在胸前,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项链了。这种项链,即便是现在看来,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自然纯朴,正是当代人所极力追求的返朴归真。
在山顶洞发现的装饰品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距今28万年的山西省朔县峙峪遗址里,就出土了打磨过的长圆形石墨石坠;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遗址,也发现了穿孔的鸵鸟蛋皮小片。但是,要论品种的丰富和多样性,还要数山顶洞,就连更晚的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地方也比不上它。国外发现的同期原始人装饰品也很多,但像穿孔的鱼眼上骨,却还未有报导。
山顶洞人如此酷爱装饰品,其原因何在?仅仅是为了美吗?对装饰品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手镯是从奴隶社会的手铐演变来的;而封建社会的土大夫们要求女子目不斜视,为了防止她们左顾右盼,就在其耳垂上挂了东西以示警戒,这便是有人说的现代妇女所戴的耳环、耳坠的由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是,这些观点都局限在阶级社会里,而装饰品早在原始人类中间就已很盛行了。况且,如果真像那些人听说的,那么手镯戴在手上的感觉可能就不是太好了。
前面说过,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即使是原始人也不例外。在原始社会,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部落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住所靠山的以山为美,毗邻大海的以海为美,等等。而山顶洞人戴装饰品的目的,除了审美以外,男子还用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和智慧。在原始社会,劳动是有分工的,男人从事渔猎,而女人从事采集。原始人的劳动工具非常简陋,因此狩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求狩猎者既要威武有力,又要机智勇敢。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只有英勇的人能捕获猎物,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且猎物愈多就愈证明他有本事。所以,男人们一旦捕获动物,就把它的牙齿拔下来,穿孔后佩带在身上作为一个标记。从山顶洞人所戴饰物的多少或种类可以看出他打猎的本领的大小。分析山顶洞所挖掘到的装饰品,发现当时的人们喜欢用犬齿来作饰物。原因有两个:其一,在动物的牙齿里面,犬齿的牙根最长,也显得比较美观,而且更容易穿孔。其二,犬齿是全部牙齿里最少的,而食肉类动物的犬齿是最厉害的。取其最厉害也最少的,这正是英雄气概的表现。至于小石珠之类,则是穿孔技术的体现。这中间还有一个很微妙的目的是讨好女性。一方面,原始群体中女性较少,因而有不少男性注定要打光棍。另一方面,山顶洞人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承担着生殖繁衍和养育后代的重任,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从山顶洞人生产力水平来看,他们有了很大发展,在婚配制度上已形成了稳定的对偶制。所以,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占有优势。女子不怕无夫,而对男子来说娶妻绝非易事。如果一个男子想要娶妻生子的话,他应该是出类拔萃的才行。男子佩戴装饰品,不但使其显得更加俊美,还能显示其智慧和才能。试想,如果一个山顶洞人脖子上戴有虎牙,也就是说他曾捕获过老虎,难道这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英雄吗?后代的打虎英雄武松也不过如此,却已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唯有英勇机智的人才能更加适应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博得女子的青睐,男士何乐而不为呢!在现代某些少数民族的部落里还沿袭着这个习惯。有人问一个澳大利亚土著男子装饰的原因,他直接了当地回答说:“为了讨我们的女人喜欢。”当代不乏热爱装饰品的人们,但是,很多人追求的都是珠光宝气,而且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这与装饰品最初的作用大相径庭。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尽管显得笨拙简陋,但却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并亲手制作的,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爱打扮的山顶洞人是我们黄种人的祖先,他们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聪明机智。他们用双手来装扮自己,同时也装扮着人类的进化史。
童年艺术的人类
当我们漫步艺术长廊,被精美绝伦的妙笔丹青和栩栩如生的雕刻所折服时,有没有想过:这些为人类生活增添光彩的艺术,早期是什么样的?或者,当你徜徉在人类历史漫漫的时间长河中时,是否问过:人类在童年时代是怎样进行艺术创作的?是的,人类曾经处在蒙昧的原始状态,像初生的婴儿。但是,他们并不无知。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日渐聪慧,还在童年时,人类历史上就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艺术品。
1852年的一天,在法国上加龙河上游图克兹附近的奥瑞纳克,一位修路工人刚进行完紧张的作业,坐在路边小憩,待他气定神闲之后,目光便四处逡(qūn)巡,一个野兔窝引起了他的兴趣。如果运气好的话,兴许餐桌上能加一盘美味的兔肉。他走了过去,令人扫兴的是,里面并没有活物。他不甘心地又摸了几把,这下有东西了,当然不是兔子。他掏出来一看,是块骨头,而且像是人的骨头。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继续往下挖,终于,奇迹发生了:一个被石板封住人口的岩洞出现在眼前。难道是类似《天方夜谭》中四十大盗藏宝的地方吗?可是,不用“芝麻开奥瑞纳文化的石器奥瑞纳文化的骨器门”的密诀,这位工人就轻易掀起了一个神秘世界的大门。他在洞中找到十几块人骨,还有动物遗骸、雕刻的骨片、燧石(火石)器和象牙做的工具。但是,当他把这些东西公之于众时,人们除了把那些“可怜”的人的遗骨埋进教会墓地,让他们人土为安外,对此事并不以为然。只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一晃过了8年,人们已淡忘了这些事,仅在回忆的时候偶尔提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住在附近的一个名叫爱德华·拉代的人得知了这个消息,急忙跑到发掘地点进行重新研究。拉代是法国19世纪中叶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他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发现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他曾是一名地方行政官。拉代认为这个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来在欧洲各地还发现了许多与此类似的遗址,从此揭开了奥瑞纳文化的面纱。
克罗马农人是奥瑞纳文化的主要缔造者,被称为“旧石器时代的希腊人”,同时也是最早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1868年,法国政府决定在南部建造一条通往莱塞济耶的铁路,这个工程承包给了一个建筑队。克罗马农人的复原像
动工之前,承包商必须先清理沿途的一些山坡,以获取修路用的木材和石料。就在克罗马农地区的小山上,工人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有燧石器、兽骨和人类遗骨。爱德华·拉代的儿子路易在此进行发掘,发现了5具人体遗骸和一些装饰品。研究表明,这是个墓葬遗址。而人类化石的性状说明他们已很接近现代人了,被叫作“克罗马农人”。这个名字也泛指与此同期、形态相似的原始人。有意思的是,第一个克罗马农人并非在法国,而是在英国发现的。奥瑞纳文化的妇女小雕像1823年,英国地质学家威廉·巴克兰主教在英国西威尔士的帕维兰洞穴中挖掘出一副人骨架,骨骸上涂着赭红色的石粉。巴克兰主教认为这是罗马入侵时代的一个随军女仆,并称之为“帕维兰红色女人”。当她在牛津博物馆里呆了近一个世纪以后,在1912年,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才为其验明正身,肯定这是个男性,并判断是最早发现的克罗马农人。
奥瑞纳的文化艺术表现在雕刻和绘画两方面。雕刻是艺术品中数量最多的,从采用的技术来看,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雕刻器在较软的石板、骨头或兽角上,以线条来勾勒刻画。这些线刻作品的图案有野牛、马、猛犸象、狮等动物,也有人物和一些手印及意义特殊的符号。奥瑞纳文化最早的艺术晶,就是发现于西欧的一些刻有简单动物形象的小石头,这也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艺术品,距今已有3万多年。第二类是立体雕刻和浮雕,是用石灰岩、动物牙齿和骨头等材料做成的。妇女小雕像是此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这些小雕像造型一致,体态丰满。创作者并不着重她们的面目,脸部总是用头发遮盖起来,而身体部分却极尽夸张之能事。这是当时母系社会崇拜女性的化石智人的艺术品石刻女神
一个反映。考古学家把这些小雕像称为“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化身。在法国洛塞勒洞中发现的女神浮雕,左手捂着肚子,右臂举起用兽角做成的盛水杯子。虽然看不清其 面目表情,但从其动作能感受她的安详。
奥瑞纳文化中的绘画也是传世之作。原始的艺术家已学会制作颜料,他们把木炭、各种色彩的矿物质和动物脂肪混合在一起就成功了。然后再用骨管将颜料吹到洞壁上,创作出一幅幅彩画。画家对动物的观察非常细致,有时达到惊人的地步。在西班牙北部的平达尔洞穴,有一幅用赭石彩绘的猛犸象,寥寥几笔,就很准确地勾画出其轮廓,这种本领即使是现代人也非一日之功能达到。更让人咋舌称奇的是它背部隆起的地方,那正是心脏的位置,观众似乎还能感觉到心的跳动,可见画家目光之敏锐。动物画是奥瑞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人在与动物的对峙中,渐渐学会了欣赏它们,而且动物又是他们的食物来源。所以,这种不依不离的关系促使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其中还有宗教活动的倾向。
奥瑞纳文化的艺术代表着人类艺术史上的第一个完美阶段,而马格德林文化时期的艺术则达到了旧石器时代艺术的高峰。
1864年,爱德华·拉代在多尔多涅河杜尔塞克市的马格德林找到不少文化遗物,其中一件雕有猛犸象的象牙制品非常具有特色,同时出土的还有人类骨骸,这就是马格德林文化。1895年,E.G.博吐梅鲁在这个洞穴的洞壁上发现了一些绘画。第二年埃米尔·里维埃完整地挖掘了这个遗址,找到了更多的绘画和雕刻品,从而使马格德林文化的艺术品得以重见天日,向现代人展示了艺术家的智慧。此期文化的创造者是尚塞拉德人,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就是马格德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1875年,德·索吐奥拉侯爵在西班牙桑坦德附近的阿尔塔米拉洞穴进行发掘时,在洞壁上发现了黑色的绘画,他认为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作品。1879年,侯爵再次对此洞作实地考察,他的小女儿也随同前来参观。有一天,当她在山洞里闲逛时,不经意走到了一处洞顶很低、成年人无法涉足的地方。小女孩颇有兴趣地四处张望,就在她的目光与那些洞顶上的壁画不期而遇时,从父亲那儿得来的直觉令她意识到此处的不同凡响。她惊叫到:“牛!牛!”就是这声音,惊醒了沉睡的艺术。次年,侯爵在《桑坦德省史前遗物简介》中公布了这一发现,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也有人支持他的观点,但更多的人却把他说成一个欺名盗世的骗子。一个叫爱德华·哈尔莱的工程师在看过阿尔塔米拉壁画以后,严辞激烈地批评了一番,并说这些画只是以假乱真的伪作。甚至有人虚构了侯爵从马德里雇画家绘画的故事。1882年,在德国柏林的人类学协会会议上,不同意见的人对画的真伪进行了辩论。在这之后,除了一些史前学家仍坚持以外,公众有的继续保留怀疑态度,有的已将其淡忘了。皮埃特多次著书立说,认为侯爵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卡尔达伊拉等人则小心谨慎地怀疑着,不愿就此承认事实真相。在以后的10多年里,欧洲阿尔塔米拉的壁画
各地发现了大量属于旧石器时代艺术的绘画和雕刻品,人们再回过头来打量阿尔塔米拉洞,才发觉当年有些过激了。1902年,卡尔达伊拉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自己以往的态度进行忏悔,并对那些洞穴里的绘画作了很高的评价。无论如何,阿尔塔米拉的艺术总是在那里闪现着光彩和魅力,它不因人的诋毁而黯然失色,也不会为人吹捧而神乎其神。它就静静地展现在洞穴里,让所有看过的人去揣摩和猜测。
阿尔塔米拉的壁画可以称作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艺术杰作。这些画是动物彩绘图,有成群集队的野牛、赤鹿、马和野猪,数量达150多头。画的风格是写实的,它真实地再现了原始人所接触的动物形象。有一头受伤的野牛,四足卧地,但是,看得出,它浑身充满了力量,在挣扎着想重新站起来。它低着头,双眼却怒视前方,似乎在积蓄力量,准备用双角来抵御对方的攻击。这是原始人在捕猎中目睹的情形,他们把它如实地搬到洞穴中,用灵巧的双手使其呼之欲出。画家不仅是勾勒出动物的形体,还赋予着箭的野牛(发现于法国阿里埃日某洞穴中)
它个性和生命力,这是很不容易的。另外,闽上的这些动物群显示出艺术家对结构处理的高超技巧。要把如此繁多的动物和谐适当地安排在一起,构图非常重要。而阿尔塔米拉洞内的动物形象繁而不杂,多而不乱。1万多年前的画家已能做到这点,实在是令人佩服。
法国阿里埃日的尼奥岩洞壁画也是马格德林时期绘画的精彩之作。洞内有许多野牛素描,其中有一幅很引人注目。用黑颜色勾出轮廓,并画出了颈项和脊背上的鬣毛及颈下毛,而牛身上还带着四个箭头。有两个是红色的,研究者还看出它们生成了倒刺;另有两个是黑色的,拖着箭杆。学者认为这类画与巫术有关,是为了祈祷狩猎成功而创作的。进行绘画时,艺术家先用雕刻器勾勒出线条,然后在顺线条着色。这样,画出来的动物才会有立体感。20世纪中叶,德·圣一马蒂兰与多罗西·加罗德两位女性在法国西部发现了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像画,距今14万多年。是一位马格德林人头部和肩部的画像。其比例与真人大小一样,用了红黑两色。黑色的头发蓬乱地披散着,胡须很短,鼻尖微微有些上翘,用红色可能是表现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