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之谜总集
1829200000013

第13章 神秘运古起源考古大搜集(13)

总的来说,尼人的头骨较为平滑和圆隆,已经比直立人前进了一步。他的颅骨就其长度和宽度相对来说,较为低而扁平,属扁头型;骨骼粗壮,肌肉也十分强壮;他的枕骨(脑颅骨的后下方)向后突伸,像一个“小圆面包”;颌部(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向前倾斜;他还是一个长脸、圆眼眶的人,其鼻梁可能像现在的欧洲人那样高、像非洲人那样宽,鼻孔大而朝向前方;身材矮而粗壮,胸部呈桶形,他的关节大,四肢粗短有曲度,这就是尼人。当然,与现代人比起来,他的长相显得有点粗糙,称不上漂亮英俊。但是,如果把他同猿放在一起,那他确实可以算得上美貌了,况且,他已有好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岁数了。更让人惊奇的是尼人的智慧。他不仅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智力低下,而且比现代人也并不逊色。通过对14个成年尼人脑量的测定,发现其脑量从小于1300毫升到大过1700毫升都有,平均大约为1500毫升,而现代人处在900毫升到2300毫升之间。这个事实足以证明,尼人也是很聪明的,他属于早期智人(古人类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目p有智慧的人)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产生成为大势所趋。尼人的发音器官,通过劳动已得到进化和改造,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现代人的面貌。事实胜于雄辩,大量资料对社会上的某些偏见进行了反驳。无可否认,尼人是现代人的祖先。这一结论彻底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话。19世纪上半叶以前,欧洲一直流行着上帝造人的说法:根据17世纪英国厄谢尔大主教的年历,第一个人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创造出来的。牛津大学副校长莱特富特牧师曾宣告,确切时间是在10月23日上午9时。

作为我们祖先的尼人,在文化上的发展也令人感叹。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文化时代,挖掘情况表明,尼人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从发现的遗物来看,有石器、手斧、齿状器和雕刻器等。在欧洲发现的火石尖状器和月型刮削器,刃口既锋利又平齐,平齐得几乎成一条线,是典型的莫斯特文化(这种石器文化因1863年第一次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莫斯特而得名)。试验证明,用这些石器砍树,效果良好,而石器却没有损伤。不仅如此,尼人在制作上已开始形成小型的、专门的生产规模。除了获取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外,尼人还用骨头及各种石头雕成装饰品来美化生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石器手工艺。远古的人类,有许多只懂得择穴而居,尼人不单居住于洞穴,还会自己搭棚架屋。在苏联西莫罗多瓦的莫斯特文化晚期遗址中,就发现了尼人以猛玛象牙和骨头作架,用兽皮搭成的椭圆棚屋,内部直径为5~7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一个庞大的建筑物了。屋内的地面上有15个火塘,用来取暖和烧烤食物。这种情形类似现代某些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在法国南部的拉扎雷特洞穴内也有帐篷,帐门避开洞口,以免寒风雨雪直接人内。这个帐篷距今约125万年,它的年龄与它的构造相对比,让人难以想像,在如此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怎样动手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由此可见,尼人已告别了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与现代人体戚相关的衣食住行问题,大多也是尼人在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他们用兽皮做成衣服,以保暖防寒。如今看来,这种行为还具有文明意识,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表现之一。

英国画家威尔逊复原的尼人生活情景

研究表明,尼人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意识对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殡葬文化纷繁复杂,而这种行为如何进行,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文明的程度。然而,出殡送葬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由来之长远,足以使人肃然起敬。就目前的发现来看,尼人是最早有意识地埋葬死者的人。像圣沙贝尔老人,便是被体面地安葬人土,他的周围还放着陪葬的石器。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是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把其当做陪葬品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在发现尼人化石地点之一的莫斯特遗址,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静卧坑底,他的头枕着右前臂,面向坑的右侧躺卧,肢体弯曲,头下有一堆燧石,砌成枕头状,这些让人想到他正安详地沉浸在睡梦之中。他的手边是一件做工精致的石斧,四周是被烧焦的野牛骨头,这是烤肉留下来的残物。人们把实物同死者一同埋葬,是他们相信人死后会进人另一个世界。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和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低下,不能对死亡作出正确的理解,因而误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存在,而人死后的世界同现实生活的情形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待死者像对待常人一样,必须为其准备食物和用具,这一行为跟现代某些地方的习俗何其相似。无论身形外貌如何变化,作为人的一些情感方面的意识,却穿越时空隧道,代代相传了下来。可以想见,当那个男孩不幸早夭时,他的父母悲痛地为其举行葬礼,并预备了精美的石器和可口的食物,希望他们心爱的儿子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正常地生活。发现于1957年的一个墓穴,又为尼人殡葬文化抹上了一层罗曼谛克的色彩。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罗夫·索莱茨基在伊拉克的沙尼达尔洞穴,找到了一具40多岁的男性尼人骨架,距今约6万年。与其他墓地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男子身体周围有大量集中在一起的花粉,经测定,至少有8个品种的花,而且这些花较小,色彩鲜艳。一个人懂得欣赏花,说明他也懂得美。让鲜花陪伴死者,寄托了生者纯洁而真挚的感情。现代殡葬文化礼仪中,鲜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几万年前的尼人,已开始用花来为死者殉葬,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行为。这一行为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流芳百世。

尼人的惊世之处,还在于他们有抚老恤残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人善良的一个标志,通过对尼人化石的研究,其善良也可见一斑。圣沙贝尔老人死时大概有50岁,而当时的人因气候环境恶劣和生产力落后,生命非常短暂,平均寿命仅为30~35岁。所以,圣沙贝尔老人已经算是长寿了,当他进入老年,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日趋下降,甚至丧失劳动力时,他之所以能继续存活以尽天年,完全是靠集体中间其他成员的供养。研究说明他生前因老化而牙齿脱落,死时仅剩两颗牙齿。像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别人的悉心照料,很难想像他如何度日。比如在进食方面,他嚼不动硬的东西,不能啃骨头,只有让人把肉撕碎,或者嚼碎后,才能够吃下去并消化。尼人尊老的行为,使我们现代人相形见绌。而当今社会,时常会山现歧视残疾人的事件,相比之下,尼人显得高尚多了。葬于沙尼达尔洞穴的那个男子,他生前患有关节炎,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还左眼失明,成了残疾。其骨骼表明,这些损伤发生在其死亡很久之前。这种样子,不仅不能为集体出力,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倘若按照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来推论,他是应该被淘汰、被抛弃的。但是,尼人是人,他们已不同于一般动物。他们对个人与社会已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人,如果身强力壮,他就有向集体或社会服务的义务;如果他是老弱病残,集体或社会也应该帮助他。这样一种纯朴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集体来讲,是非常平等而又有凝聚力的。所以,那个残疾人一直活到40多岁,死后,又由同伴垒坟埋葬,还有动物肉做殉葬品。

尼人的文化还表现在他们对图腾的原始崇拜方面。图腾崇拜广泛存在于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而我们以前所熟悉的这种文化一般是发生在近几千年的事。其实,早在尼人生活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类原始宗教活动。在瑞士的德拉岭罗赫,有一个石头围成的地窖,考古学家在里面发现了穴熊的头骨。穴熊是与尼人同时代的一种动物,体形庞大,高可达244米,有锋利无比的爪子,非常难以应付。尼人在同穴熊接触的过程中,因不能制服它而转为崇拜它,修建特殊的地窖来供奉。在巴勒斯坦的芒特卡梅尔,一个成年男性的尸骨埋在穴熊颌骨下。想像得出,尼人生前如何怀着既恭敬又惧怕的心情,对穴熊顶礼膜拜,死后还希望能受到穴熊力量的庇护。

1957年,在尼安德特河谷人类化石被发现100年后,伦敦圣巴陀罗米欧医学院的阿里克·卡夫和约翰·哈普金斯大学的威廉·斯特劳斯,重新研究了圣沙贝尔老人的骨骼,并得出了尼人也是文明人的结论。他们说:“没有理由假定尼安德特人的姿态与现代人有显著区别……如果他能转世复活,洗个澡,修个面,穿上现代人的服装,坐在纽约地铁的车厢里,不见得会比其他外籍贯乘客引起更多的注意。”

今天,如果有机会徜徉在莱茵河上,别忘了十多万年前,在这条河支流的岸边上,曾经生活着一群善良的、爱花的文明人,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名字叫“尼人”。

(注:最近,德国有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尼人不是现代人的祖先。但是,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这儿暂时还是继承以前的论点。)

爱打扮的“山顶洞人”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说,漂亮的女孩子是男子最好的配偶。这也就应了那一句老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人又说,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因此把梳妆打扮看成女性的专利。其实,男性比起女性来,一点都不逊色,大有当仁不让之势。据专家观测,男性似乎比女性更爱打扮。说起来,这种现象已经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此喜好。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翘楚。

1933年,在北京郊区周口店的龙骨山,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北京猿人化石时,发现这个遗址的上方还有一个小洞,由于此洞位于山顶,所以把它叫作山顶洞。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yìn,意思是地下室)。洞口朝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中的石钟乳和地上的石灰岩有烧炙的痕迹,说明这儿曾有人居住过。下室是个墓地,下窨全部是动物化石。关于这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人类人住以前,一些动物偶然掉进这个天然的陷阱;另一种则相信这是山顶洞人的仓库。他们把没吃完的猎物放在这里储存起来,以备不测。经过测定,这个遗址距今约1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山顶洞发掘出的人类化石,至少可以认出7~8个不同的个体。根据头骨和牙齿鉴定,大概包括两个成年男人、两个成年女人、一个少年和两个小孩。其中有一个男人超过了60岁,两个女性比较年轻,一个小孩大约5岁,另一个是刚出生或还未出生的婴儿。7个人,有4个发现于下室,其余则在上室。那个男性老人的遗骸保存相对比较完整,发现于1933年11月9日。他的头骨完好,上下牙齿也还保留着,在其头骨左方发现有穿孔的海蚶壳、穿孔的狐犬齿,尸身上有一块赤铁矿石,而其周围地上的土呈红色,可以证明是赤铁矿石染的,由此判断出这里是墓地。因为在欧洲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中,用赤铁矿粉粒来陪葬是非常普遍的,我国后期的墓葬中也有类似情况。这是一种习俗,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

1939年,魏敦瑞研究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后,认为他们具有3个不同种族的性质:男性老人接近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即虾夷人),一个女性似爱斯基摩人,另一个属美拉尼西亚人。后来,人类学家吴新智重新进行了研究,认为这3个头骨都有相同之处,其形态反映出蒙古人种的特征,而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接近。因此,有足够理由相信山顶洞人就是黄种人的祖先。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主要有:前额高,胸腔发达,脑量增大,介于1300~1500毫升之间,牙齿细小,下颌突出等,已经与现代人非常相似了。

山顶洞发现的石器很少,骨器也不是很多,除了1枚骨针和1件磨过的赤鹿角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从发现的实物来看,他们的制作与北京人的器具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工艺显得更原始。对这个现象,考古学家解释说:山顶洞人直接拾拣北京人留下的器物来使用,因为他们的居住地一上一下相连接。而历史学家则另有说法,认为是山顶洞人在与敌人的冲突中失败后,拿走了精致的工具。至于墓地里的器物,是死者的随葬品,虽然珍贵,但是因为有所禁忌,山顶洞人和敌人都没有贸然拿走,所以才能保存至今。至于那件赤鹿角,有专家认为可能是一个因残破而被抛弃的矛头,它最初大概是一件武器,比如说可以用来对付河里的大鱼。在山顶洞人时代,还没有出现鱼网和鱼钩之类的鱼具,而这个鹿角可以充当一副鱼叉。在所有的器物中,最使人感兴趣的是那枚骨针。用兽骨刮削磨制而成,长82厘米,针尖很锐利,针身略弯,针孔是用尖状器挖制成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缝纫,不仅制作衣服,还可以缝补帐篷。意识到穿衣的必要是一个进步,而学会做衣服是一个更大的进步。

山顶洞的墓地还是我国现阶段发现的最古老的墓葬。人类最初并不懂得把死者埋葬,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礼仪已成了原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人相信人死后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把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工具、食物和装饰品等作为随葬品放在一起。赤铁矿粉也反映了这一习俗。原始人崇拜灵魂。而“红色”是鲜血的象征,它也代表着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把红色的铁矿粉粒撒在死者周围,是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复活。

除了采集植物果实以外,山顶洞人还学会了打猎和捕鱼,而且成为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出土的化石中有鲩(huàn,草鱼)鱼、鲤鱼的大胸椎和尾椎,装饰品中也有很多是用鱼骨做成的。这标志着捕鱼成了山顶洞人的生产活动之一,这也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能力提高的表现。从脊椎动物化石的种类来看,很多都是属于南方动物群,说明当时周口店一带的气候还比较温暖,因此南方动物向北迁徙。而海蚶、淡水贝壳等海洋生物的出现,可以证明当时的海比现在近得多。而鲩鱼和鲤鱼是淡水鱼,其中鲩鱼的长度达到80厘米,说明周口店附近有相当大的河流或湖泊。1万年前的周口店,依山傍海,还有大片的森林。这为山顶洞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与北京人或者欧洲的尼人相比,山顶洞人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北京人最多活到四五十岁,而山顶洞人已能活到六十多岁了,体现出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