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研究
18262800000010

第10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4)

第四节 研究框架

本研究中运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目的与合作原则以及治疗关系理论(即心理学视角下以及话语权力关系辩证观视角下治疗关系的构建模式),对心理治疗会话交际中的问答互动结构、对应结构、解述话语、问话的预设机制与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及其所隐含的治疗双方的合作与权力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的研究框架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和内容:

1.目的关系影响合作程度,合作程度影响治疗关系,治疗关系影响治疗效果。在目的一致的关系中,或者说当目的一致时,双方是合作的,合作是设定的,合作程度是高的(廖美珍,2003:460)。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合作程度影响治疗关系的建构。良好的治疗关系对治疗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当交际双方重视思想的交流并相互尊重时,话语才是治疗性的。”(Proctor,2002:61)因此,对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的分析首先要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2.目的关系是否影响治疗双方话语权力关系的对称性,进而影响治疗关系。无论是治疗双方各自拥有的相对静态的社会权力、角色权力和历史权力,以及互动交际过程中动态的内在权力、合作权和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都受言语行为目的的影响和控制。因此,要通过分析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来揭示治疗双方的话语权力关系以及双方的话语行为目的。

3.目的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影响会话交际。目的关系是否一致,话语权力关系是否对称,都会影响到会话交际过程中的互动结构、话语策略、话语行为等的选择和运用。反过来,会话交际过程中的互动结构、话语策略、话语行为等的选择和运用也动态反映目的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一致和对称。因此,对问答互动结构、对应结构、解述话语、问话预设等语用特征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治疗双方的目的关系是否一致以及话语权力关系是否对称。

4.问答互动结构是心理治疗会谈中最基本的互动结构。对问答互动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和解释。定性研究方面主要包括问话的类型、问话的预设性、问话的权力、问话的目的性以及答话的类型、答话的目的等等。定量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对治疗师和来访者启动的问答相邻对、问话以及答话分布的统计分析。对问答互动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微观层面揭示问答与心理治疗的目的、问答与合作、问答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指出研究结果对语言学以及心理咨询实践,尤其是对构建良好治疗关系的启示。

5.对应结构是互动的最基本单位,在会话互动分析中处于核心位置。对对应结构的研究主要以Sinclair等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的会话结构描述模式为基础,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的方面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会谈中出现的对应结构的各种模式和类型。定量分析的方面主要包括对治疗师和来访者启动的对应结构的各种模式和类型的统计分析。对对应结构的研究旨在揭示对应这一“微观互动体”的形式和特征所反映的目的、合作与权力关系,对语言学和心理咨询实践提供启示。

6.解述是心理治疗会话交际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话语行为,是心理治疗会谈中的一种重要的会话活动。对心理治疗会谈中解述的语用类型、解述的形式结构特征、解述的命题内容结构特征、解述的互动结构特征以及解述的语用功能等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对解述互动结构在心理治疗会谈中的具体应用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涉及治疗师和来访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解述数量和解述类型的分布以及对解述的回应类型的分布等等。因此我们对解述的描述不仅是静态,也是动态的。对解述话语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微观的层面揭示解述的目的、解述所表现出的合作性以及解述所隐含的话语权力,从而为语言学和心理咨询实践(尤其是治疗关系)提供启示。

7.问话是治疗师常用的一种干预手段,问话对心理治疗过程的干预主要体现在问话命题内容的预设性。对问话的预设机制及其语用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不同问话形式的命题预设性、问话预设嵌入的不同程度以及问话预设所实施的不同的语用功能等。对问话预设及其语用功能的研究旨在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性以及问话预设所体现的治疗双方的合作与权力关系,从而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提供启示。

总的来说,本书对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的研究是在这三个大的层面上进行的:目的(关系)、话语权力关系(治疗关系)、心理治疗的会话交际过程。如前所述,目的(关系)影响治疗关系,治疗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话语权力关系。目的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都直接影响心理治疗中的会话交际过程。反过来,会话交际过程中的话语活动和话语行为(问答互动、对应结构、问话预设、解述话语行为等)也反映了心理治疗会谈中的目的(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对促进治疗双方的合作、构建良好的治疗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注释:

【1】Aktinson & Heritage(1984)认为主体间性指会话中的参与者理解对方的各种方式和手段,Miel & Dallos(1996:102)则将主体间性定义为“连通感、经验相似感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共情”。主体内性是指我们说话或独处时的内心独白,它可以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