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996年,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开设网页,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银行。
41.1996年,我国国内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成立。
42.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签订入股协议,中国光大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43.1996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
44.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对中央银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处理从四大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并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
45.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
46.1998年,中国第一例银行界机构重组进行——中国投资银行并入国家开发银行。
47.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停止其一切业务经营活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出现支付危机而关闭的银行。
48.1999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经营,管理,处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公司。
49.199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发行的金条“千禧金条”在全国限额发售。
50.2000年,我国国内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开业,我国保险经纪市场正式启动。
51.2001年,我国第一家国有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
52.200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与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签署保险协议书,我国保险公司第一次承保世界性综合运动会保险。
53.2001年,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行政法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颁布。
54.2003年,温州成为我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
55.2004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成为我国国内第一家外资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银行。
56.2004年,我国第一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专门法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57.2005年,中国银监会核准韦杰夫(JeffreyR.Wiliiams)深圳发展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韦杰夫从而成为我国国内银行的第一位洋行长。
58.200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了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这是美国《外资银行监管法》颁布后第一家获准在美国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
59.2008年,我国第一个黄金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60.2009年,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中国创业板首发公司悉数出炉,并于10月1日前完成相关发行工作,成为中国创业板的第一批上市公司。
中国金融能行吗
说到中国金融问题,自然免不了对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担忧,确实如此,中国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容易导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证券、期货市场上的风险;金融机构违规、违纪进行经营带来的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债务导致银行呆账、坏账增加带来的风险;中国金融体系逐步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带来的风险;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扰乱金融市场、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进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汇率风险;由于金融机构内部制度与管理不严,缺乏必要防范而导致的金融犯罪等等。
金融风险在中国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引起的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波及整个信托投资公司领域的风险,实际上已显示出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之可怕。
从长远看,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将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要一直予以重点关注的。
(1)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必然要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样国际金融风险将更容易传导到中国。
(2)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使中国金融企业面临着外国金融企业的激烈竞争,而发达国家在金融业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外国金融企业大批进入中国,将使金融监管更加困难。
(3)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从体制到运行机制、约束机制要真正转变成为商业银行,尚需时日。转轨时期银行违规经营,仍可能增加。
(4)中国的国有金融企业从经营方式、内部机制、金融技术到金融商品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有极大的差距,在内部机制改革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在人才、知识、经验方面的差距更是中国金融业值得担忧的问题,对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转方式、金融商品、运作技巧,应当说中国金融业是不太熟悉甚至是不理解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实力。应当说,这方面的较量是冷战后国家力量、国家意志博弈的重要体现(尽管某些国家政府表示与己无关),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其最具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安全问题,向各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全球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面对随全球化而来的某些惟利是图的破坏性力量,是进行共同的协调与管理,还是采取自私自利甚至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的态度。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在金融方面具有优势的发达国家,总要通过这种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政治、安全利益。对此发展中国家不应存有幻想,中国更不应存有幻想。
因此,从长远看,现代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国有银行内部机制的转变,对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完全做好人才、知识、经验和体制的准备,以及国有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银行)真正转变机制之前,要把握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与顺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每天上万亿美元的交易中,只有5%属于贸易和其他实质性交易,其他95%是由投机活动和套利交易形成的。上千亿美元的投机资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撤离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使有关国家的经济满目疮痍。在虚拟经济已大大脱离实物经济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全球背景下,中国政府在开放金融市场时,应敢于对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金融商品、金融企业说“不”。美国次贷危机就充分说明了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性,对中国来说,加快金融行业的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采取有力措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安全性的不二选择。
人民币该如何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随之上升。由于美元一直处于贬值周期而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存在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这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中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管制,人民币也不能自由兑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走向世界呢?人民币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呢?人民币的域外流通现状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人民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的流通情况
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这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二、人民币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的流通情况
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在朝鲜的一个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当地的摊主们无论是销售中国的商品还是朝鲜的地方产品,大都习惯于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朝鲜几乎所有的边境城市甚至在全境,已经成为人们结算货款、进行商品交易、当做硬通货储备的货币之一。在越南、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均受理人民币,并且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巩固,进而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2005年人民币在中越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85%,中蒙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94%,中朝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50%,中俄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18%,人民币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
三、人民币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流通情况
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在澳门,活跃的旅游业带来更多的“自由行”游客,2006年来澳的内地游客人次数已超过了香港。因此,人民币流通量不断增加,社会上有更多的商户及市民对人民币业务有更大需求。在香港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3年多来,人民币各项业务在港有序、稳步地发展,不但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推动了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也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了积极作用,受到香港各界的好评。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财政司前司长唐英年、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等都曾多次表示,香港人民币各项业务的展开为香港金融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对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非常重要。自香港开办人民币业务以来截至2006年12月底,香港共有38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业务,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约227亿元;香港汇往内地汇款23.7亿元人民币;内地银行卡在香港消费和提现合计225亿元人民币,香港银行卡在内地累计消费和提现7.9亿元人民币;香港支票在内地消费金额1422万元人民币。随着在港流通的人民币越来越多,人民币已经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
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目前香港已成为人民币流向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一个集散地。据调查,香港贸易中有一种“贵重物品”的海外运输(含各种货币的运输),通过这种形式,估计有相当多的人民币被“托运”到周边国家或地区。从人民币的回流上来看,2006年上半年从香港回流人民币数量成倍增长,这与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长停滞相吻合,这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影响,以及海外人士运用在海外流动的人民币开始回流中国内地购买人民币资产的情况形成的。它给我们的提示是,人民币通过民间小额贸易流向周边地区和国家,通过一段积累后,在人民币支付能力和价值地位提高后,海外人士开始将它作为主要货币加以使用。
人民币离岸中心
近年来,内地香港各项贸易交流频繁,目前已有相当数量人民币在港流通,香港已率先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全国政协委员田北俊认为,以香港成熟的金融体系、自由的经济和健全的法律,使之无愧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不二选择。2007年3月八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发展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提案》中呼吁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将考虑允许开放中国内地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这意味着香港市场一直企盼的“北水南调”有望真正实现。此外,她表示目前国务院正积极研究香港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范围的问题,包括允许香港进口商以人民币支付从内地的直接贸易进口。
近5年来,香港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大和深化。2003年11月19日,为密切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便利两地居民互访和旅游消费,引导人民币有序回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1月18日,内地有银联标识的人民币卡开始在香港使用;2月25日,香港各参加行正式开始办理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和汇款三项业务;4月30日,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开始在内地使用。2005年11月1日,人行发布公告,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行决定扩大为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平盘及清算安排的范围,包括提高目前一些业务的金额限额及允许香港居民个人签发人民币支票支付在广东省的消费性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