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824700000068

第68章 危机:见血封喉(3)

美国人疯狂的金融投机风,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尤其是1928年底到1929年上半年,在那尊手擎火炬的自由女神像辉映下的华尔街证券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股价飚升,成交量和指数连创新高的喜悦荡漾在每个股民的脸上。因买卖股票而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像夏日的雨水四处流溢,整个社会似乎都沉浸在了欢乐的发财美梦之中。

很难说清,20世纪20年代的股市繁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个年代普通股价格上涨是有其合理原因的:公司收益良好,并且趋于增加;前景看好;20年代初,股价偏低,收益增加。直到1928年之前,就连思想保守的人也会认为,普通股价格是因为公司收益的增长,人们对经济将继续增长的预期、和平且稳定的形势,以及美国人确信华盛顿政府权力稳定并只会征收必要的税收而上涨。1928年初,繁荣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了逃避现实而变得想入非非,无节制的投机行为真的大量涌现。如同在所有的投机时期一样,人们不是努力去认清事实,而是寻找理由编织自己的梦幻世界。

1929年夏天,股票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溃似乎近在眼前。按照一个简单的逻辑:升得越高,跌得越重。但投机者的记忆是短暂的,当人们在回顾1929年以往的先例时,他们很快就能释然,因为他们想起了过去一年内每次股价大跌总能很快恢复,而每次恢复最终伴随着股价再上一个新高。到了9月,大牛市达到了它最辉煌的顶点,就在这一天,道·琼斯指数达到了这一年的最高值——可是那一天,很少人会想到,这实际上已经是股市上升的最高点,尽管绝大多数人仍然对大牛市股价的继续上扬满怀期待。而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却在华尔街的金融餐会上说了一句话:“股市迟早会崩盘!”这句话被《道琼斯金融》发表。其实,这位先生在此前的两年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却只被人们当作笑谈,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千古留名。此话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立刻掉头向下。

9月初,股市开始又一轮的下跌,并且跌幅越来越大。股市的低迷是从10月21日星期一开始的。这一天,行情报价机又犯了老毛病,到收市1小时40分钟以后,才显示出最后一笔交易。人们看到报价机上的股价与当时真正的股价相差很多,投资者无法判断当前的行情如何。这在牛市时也许还可以忍受,人们只是在收市后发现自己又大赚了一笔。可在股市下跌的环境中,只会加剧投资者的不安,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一刻是不是已经破产了。结果,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手中的股票抛掉。这一天成交量达到了609.187万股,是历史上第三大日成交量。情况尽管很糟,但还没有到毫无希望的地步。

10月23日,星期三,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时还相当平稳,到了10点时却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再次超过600万股,《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把6月底以来的涨幅全部抹光。数量空前的保证金催款单雪片一般地发出,另有数千投机者被告知除非增加抵押,否则就要被强行清仓。可是大多数人心中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有人预言,第二天股市肯定会受到“有组织的支持”。

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美国证券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股价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股市刚开盘时还比较坚挺,突然间一种神秘的原因使股价开始下跌。自动报价机又一次落后于行情的变化,而显示板上的精选股已经大大低于发明自动报价机时的价格,不确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设法抛售手中的股票。到了11∶30,股市陷入了竞相抛盘的疯狂境地,完全被无情的恐慌所摆布。

恐慌没有持续一整天,中午,股市终于出现了“有组织的支持”。12点,一场紧急会议在摩根公司总部召开,与会的人员有花旗银行总裁米切尔、大通银行总裁阿尔伯特·威金、摩根信托公司总裁威廉·波特、美国信孚银行行长苏沃德·普罗瑟以及摩根财团的托马斯·拉蒙特。这五位总裁和第一国民银行的小乔治·贝克一起,同意代表各自的公司每人注入4000万美元来支持股市。消息传到纽约交易所大厅,人们的恐慌心理顿时烟消云散,股价迅速反弹,节节攀高,收盘时《纽约时报》工业平均指数只下跌了12点。

股市下跌惊动了总统胡佛,10月25日,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放话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商业基础良好”,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这场股灾一直持续到1932年7月股市跌到点,才宣告见底,指数最大跌幅则达到90%,只剩下一个零头。

在这次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曾提出著名的“费雪效应”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几天之中便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而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更使整个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8812家银行倒闭,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多起因股市而引起的经济灾难,但其中最典型的就要数美国的这次大股灾了——它波及了欧州大陆,甚至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任何一次火灾、洪灾或强烈地震,极端情况下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

这场史无前例的股市大暴跌从1929年延续到1932年,并成为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从1929年最高的381点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89%,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

股灾造成了美国股市、银行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从美国波及到了整个世界,使人类经历了5000万人失业、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银行倒闭、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的黑色大萧条年代。30年代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特别广泛,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交织,生产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互相激荡,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

1929年,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对美国的金融业打击巨大。随着股票市价的一落千丈,美国许多商业银行在一瞬间被炸得粉碎,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纷纷宣布倒闭。银行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中枢神经,因此银行危机牵动着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对社会经济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银行信用危机,使银行贷款的投资变得困难起来。同时在危机之前人们对商业发展过分乐观,当乐观情绪消失并转为过分悲观时,美国的对外资本输出一落千丈,最后几乎完全停止。1930年,国外投资新发行10.1亿美元,1932年减少为2600万美元,1933年只有10万美元。整个国家的金融信贷已全面陷于崩溃。

一直被宣称“十分健康”的经济基本面,经过股灾的冲击,变得脆弱不堪。1929年中期,美国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在大幅度地减产。到同年秋季,局势已非常明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在大幅度减少。从1929年到1934年,美国GDP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期间下降了24%。在经济危机最低点的1932年,美国生产资料部门减产72.4%,消费资料部门减产23.7%,同过去历次危机相比,这种下降幅度都是创纪录的。工业危机的深化还引发了农业危机,由于生产过剩,大量小麦毫无用处地堆积在储藏室里,其价格急剧跌落。在胡佛政府当政的后期,小麦的损失超过了3亿美元,农民们无奈地进行了罢工,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呆在家里什么也别买,什么也别卖。”

“柯立芝繁荣”走到了它的尽头,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延伸阅读:意外插曲

对于这场大浩劫,只有少数人事先知道倒有些可能,又或者这少部分人确实是先知先觉。乔伊·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的身家,从股灾前1929年的400万美元,增加到股灾末期1935年的1亿多美元,翻了25倍;伯纳德·巴鲁——以投机起家,一战期间被美国总统威尔逊任命为“战时工业委员会主席”,被称做“战时美国工业的沙皇”——则在股市大崩溃前,卖掉了所有股票转而持有国债;而后来成为罗斯福的财政部长的亨利·摩根索,在“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前几天则命令他的公司在三天之内卖掉总价值达6000万美元的所有股票。他的手下困惑不已,建议他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逐步清仓,这样至少要多赚500万美元。亨利·摩根索勃然大怒,冲着手下人怒吼:“我到这里来不是和你讨论!照我说的去做!”毫无疑问,后来的结果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当在经过近8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我们仍然要惊叹于这些国际银行家们的智慧,他们毫无疑问的是人类中最为聪明的一群人;如果说这样的手法,这样的权谋,这样丝丝入扣的设计,这样玩弄天下于鼓掌之中的胆略,都只是这些华尔街大亨们先知先觉的“神来之笔”,那么我们只能感叹,他们的智商之高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拉美债务危机

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代表,拉美地区虽有辉煌,但更多的是债务负担甚至危机。拉美的债务就像一座活火山,虽然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显得很平静,但一旦世界或本国经济甚至非经济因素稍有动荡,就很可能引爆。不幸的是,由于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而拉美地区又处于还债的高峰期,这座火山真的就从墨西哥开始爆发了,很快蔓延到整个拉美。这场危机使20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经济发展中“失去的十年”。

回顾拉美债务危机的过程,我们发现尽管各国紧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可仍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最后只得通过减免债务解决。这是由于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就通过各种方式榨干了拉美各国的自然资源,并迫使其消费美国的产品,从而使各国患上“债务依赖症”。最终美国通过政策的转换,将吸血的针管成功地插入了拉美的心脏。被相中的宝库

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就把贪婪的触角伸向了拉丁美洲这片富饶的大陆。由于商业资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商品与货币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对黄金的需求,从而刺激人们向海外探险,以获取金银财宝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哥伦布在登上巴哈马群岛后第二天就在日记中写道:“我注意着并不辞劳苦地探听是否有黄金。”西班牙人首先于1494年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发现了金矿,此后又在其他地区找到了金矿。至1519年,加勒比地区已经生产了价值800万比索的黄金。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大机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和市场以及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民族市场所无法满足的。因此,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寻找原料和粮食的产地。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成了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世界工厂”,而包括拉美在内的广大落后地区则成了工业原料、粮食的供应地。

拉美地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丰富的石油和矿产,特别是放射性矿物。目前,石油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原料,20世纪美国七分之一的石油依靠进口;维护“世界警察”的头衔需要子弹,子弹又需要铜,美国所需的铜有五分之一靠从外国进口;锌矿不足的问题愈发令人不安,近一半来自外国;没有铝就不能制造飞机,而美国几乎没有铝土矿;明尼苏达的铁矿正在逐渐枯竭,无法满足美国大型钢铁企业的需求;美国本土也没有锰矿,锰全部依赖进口;美国地下资源里没有生产喷气发动机的镍和铬;生产特种钢需要钨,四分之一要靠进口。美国地下资源的应战能力越来越弱,这对美国工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获取拉美丰富的资源,美国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收买拉美领导人、策划政变、间谍活动等。他们还联合美国资本家,在拉美国家收购土地,投资建厂,而这些投资近一半都用于开采石油和开发矿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就瓜分了墨西哥的石油资源,北部归美孚所有,南部归壳牌所有。在此期间,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把有名的法哈德奥罗的石油开采一空,还强迫墨西哥人以高价购买本国的石油。在出口热的驱动下,许多本来可以再开采30年或40年的油井,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被粗暴地榨干。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墨西哥的石油产量就减少到原有的五分之一,墨西哥的石油工业已摇摇欲坠,完全是在为外国的需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