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锦囊.1
18240800000027

第27章 办事中的“面子学问”(2)

有一次,康熙率领一群妃嫔们去湖中垂钓,不一会儿,鱼杆一动,康熙皇帝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大大的金龟,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金龟却脱钩掉到水里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左侧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这光景这只龟是老得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这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个年轻妃子见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笑个不止,简直直不起腰来。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说的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回宫之后,康熙马上下了一道谕旨,将那妃子打人冷宫,终身不得复出。到了这个时候,那个年轻的妃子才深深感到后侮了,她叹息着说:“因为我不慎笑了一笑,却害了自己守寡一生,这都是我自己不检点,犯了皇上的大忌所带来的恶果啊!”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而康熙皇帝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康熙皇帝却如此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服老,忌讳别人说他老,这种心理实际上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上了年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也希望人们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故而一旦有人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此外,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皇帝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她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康熙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说话的基础上笑的,再加上她与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远不如皇后,所以让康熙皇帝产生了消极联想,其隐义是:那老龟老掉牙衔不住钩子,就像康熙皇帝一样老而无用,连钓起的老龟也让它逃跑了。这就深深地刺痛了康熙内心最忌讳的地方。

自然,康熙因妃子笑话他而给予这样的重罚充分暴露了封建帝王的冷酷无情,但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别人这样笑话你的缺憾,你也不会高兴的。因为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谁也不希望人们一见面就提自己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人都不愿意人家触及到自己的憾事、缺点、隐私和使自己感到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因此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然就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

沈万三秀是明朝初年江苏昆山一带著名的大富翁。他原名沈富,因当时民间习惯上将名门家族中的人称作“秀”,连上姓氏和排行,所以沈家老三沈富就被称作沈万三秀。至于其中再嵌上一个“万”字,则是因为他拥有万贯家财。

沈万三秀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拚命地向新政权输银纳粮,讨好朱元璋,想给他留个好印象。朱元璋不知是想捉弄捉弄沈万三秀呢,还是真想利用这个巨富的财力,曾经下令要沈万三秀出钱修筑金陵的城墙。沈万三秀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占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1/3。司沈万三秀不仅按质按量提交完了工,而且还提出由他出钱犒劳士兵。

沈万三秀这样做,本来也是想讨好朱元璋的欢心,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下火了,他说:“朕有雄师百万,你能犒劳得了吗?”

沈万三秀没听出朱元璋的话外之音,面对如此诘难,他居然毫无难色,表示:“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由于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吃尽苦头。现在虽已立国,但国强不如民富,这使朱元璋感到不能容忍。如今沈万三秀竟敢僭越,想代天子犒赏三军,仗着富有将手伸向军队,更使朱元璋火冒三丈。但他没将怒意马上表露出来,只是沉默了一会儿,冷冷地说:“军队朕自会犒赏,这事儿你就不必操心了。”

朱元璋决意治治这沈万三秀的骄横之气。

一天,沈万三秀又来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朱元璋谠:“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1个月作为期限,初二日起至30日止,每天取一对合。”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每天的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上滚利。

沈万三秀虽然满身珠光宝气,但腹内空空,财力有余,智慧不足。他心里一想,这有何难!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嘛。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沈万三秀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可是,他回到家里再仔细一算,沈万三秀不由得傻眼了:虽然到第十天本利总共也不过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变成了524,288文,而到第三十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竟高达536.870,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沈万三秀只能倾家荡产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的产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的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甩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肓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过”,触犯对方的隐私。

55.背后赞美比当面恭维更有效

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赞美,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赞美是一种学问,其中奥妙无穷,但最有效的赞美则是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下属。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对方愉悦,更具有表现出真实感的优点。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个名叫布德的副官,他对赞美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见解:背后赞美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赞美技术,在人背后赞美人,在各种赞美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同时也是最有效果的。

因为当你直接赞美下属时,对方极可能以为那是应酬话、恭维话,目的只在于安慰自己罢了。若是透过第三者的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时,当事者必然认为那是认真的赞美,毫无虚伪,于是真诚接受,感激不已。在深受感动之下,这位属下会更加努力工作,以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你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会不高兴吗?这种赞美,如果当着你的面说给你听,或许会适得其反,让你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是不是出于真心。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特别地悦耳动听呢?那是因为你坚信对方是在真心赞美你。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这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后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政治盟友。

汉朝的王莽为了实现其篡位夺权的野心,就曾经导演了一了“借人之品,传我美名”的好戏。

王莽出身城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其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将军,从此王氏开始垄断朝政。在元、成两朝。王氏家族“世封候,居位辅政,家凡九候、五大司马”。王氏因为是皇亲国戚,家门贵显,故其子弟多“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独有王莽一支,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亲死后,其兄又相继承去世。王莽因“独孤贫”,不可能如其他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样去做,因为他怀有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可能多地去沽名钓誉。

例如,五莽为了出人头地,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有着现成的血统关系,他当然加以充分利用。其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了时,王莽守候榻闪前,小心侍奉,煎得面容憔悴。看到侄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王凤十分感动。王凤临死之时,王凤郑重地将王莽“以托太后及帝”,要太后及皇帝尽力照顾他这位侄儿,王凤死后,王太后念王凤托付之意,就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提升为校尉。王莽顺利地踢开了入仕的头三脚。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爱怜,他上书给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给王莽。

王莽待人谦恭。办事认真,朝廷许多大臣为之赞叹,都认为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能之士,纷纷上书向成盗窃案推荐,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候,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王莽的声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和叔父们。

56.巧往对方脸上“贴”金

往对方脸上贴金,“贴”的手法既要巧妙,又要得体。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有口无心或者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同时,奉承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这样“贴”金术,对方感受自然会与众不同。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可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中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要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实心眼的大臣却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见,这时常招来忌恨,埋下祸根,早晚会招来帝王的打击报复。但贡禹却十分精明,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

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土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土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土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

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

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

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

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

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

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5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