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360

第360章 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邻皆闭户②。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③。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④。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垅亩⑤。采玉上山巅,探珠入水府⑥。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⑦。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⑧。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⑨。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⑩。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

①庄居野行:题意是,在田庄居住,于田野间行走时所感。

②比邻:相接连的许多人家。

③借问:请问。这两句是作者和在村旁遇见的人相问答之词。意思说,请问这些屋里的人哪儿去了呢?答说他们都作生意去了。

④税商:征税于商人。“税”在这里作动词用。和下面“税农”的意思一样。服:役。这两句说,官家不征税于商人,偏偏征税于劳役辛苦的农民。

⑤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这两句说,居住在这里的人,为了摆脱严重的赋役之苦,奔走东西,作生意谋生去了,以致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变成了行人往来的道路。

⑥水府:神话传说中水神或龙王的居处,这里指水的深处。

⑦索:索取、要的意思。此物:指上二句所说的珠玉。这两句说,边疆战士要吃要穿,这些珠玉如同泥土一般,并不能充饥御寒。

⑧这两句说,古来一人耕种,三个人还吃不饱。

⑨把:持,拿。这两句说,现今成千上万人家,没有一个人拿着犁和锄头耕田的。

⑩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雨(yù遇)粟:落下栗粮。“雨”在这里作动词用,是“落下”的意思。何由:何从,从哪儿。蒸:众多。黎:黎民,老百姓。这两句说,上天不落下粟粮,从哪儿有办法养活众多的老百姓呢?

这首诗通过作者在田野行走时和路人的对话,指出由于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压榨,致使广大农民被迫弃农就商,或采求珠玉,以致田园荒废,必然造成粮食荒歉的灾难,反映出当时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开始二句点出问题产生的表面现象,第三句即据上述现象提出问题,从第四句起直到末尾,通过第二人之口,叙说产生那种现象的原由,及因此表示的忧虑。全诗叙写简要,遣词精当。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人。十五岁明经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为右拾遗,对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运动持保留态度。元和四年,任监察御史,五年因劾奏守旧官僚遭到宦官凌辱,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又交结宦官崔潭峻,以及枢密魏弘简,得拜祠部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二年(822)拜为宰相,出为同州刺史,又为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四年(830)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

元稹与白居易、李绅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在于“讽兴当时之事”,主张写诗要揭露“病时之尤者”,“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古乐府题序》)。这与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致的,都提倡诗歌创作要为现实服务。在手法上,元稹主张学习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旁”的精神。他的乐府也确是如此,多是创新题,写新事。就是古题乐府,也决不“沿袭古题,唱和重复”,而是借古题,写新事。因而他的乐府不少是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和民间疾苦的。但他抨击现实的勇气远不及白居易。在艺术成就上,他也和白居易相差甚远。元稹的诗往往一题数意,较为枝蔓,主题不够明确,不如白诗一事一吟,题材单一,主题突出;元稹的诗语言不够明快,不如白诗语言流畅,通俗;在句法上,元稹多用七言古诗形式,拘谨呆滞,不如白诗常以三、七言参差间杂,行文自由活泼。但在晚年,元稹向白居易学习,这些缺点有所克服。

除乐府外,元稹的绝句也有不少出色的。另外,他还善作传奇,《莺莺传》(一名《会真记》)就是代表作。虽然思想意义不高,但语言艺术在唐代传奇中是较优秀的。

有《元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