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140

第140章 后出塞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①。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②。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③。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④。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⑤。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⑥。

①献凯:打了胜仗,向皇帝献俘报捷。踵(zhǒng肿):脚后跟。继踵:一个接着一个。两蕃:指唐代东北边境的奚和契丹。静:平静。无虞(yú余):没有战争的忧虞。安禄山于天宝十三年(754)向唐玄宗奏破奚和契丹,次年(755),又奏再破奚和契丹。这两句揭露安禄山不断对奚和契丹发动战争,向唐玄宗邀功清赏的丑恶行径,也是对唐玄宗贪图边功的讥讽。

②渔阳:地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分幽州三县(渔阳、玉田、三河)置蓟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渔阳郡。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笙竽:两种竹制的管乐器。这两句说,在渔阳这个豪侠活动的地方,终日鼓乐喧天,将帅们恣意寻欢作乐。

③云帆:见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注⑦。转:这里是往返的意思。辽海:渤海。渤海在辽东之南,所以称为辽海。东吴:泛指今江苏省、浙江省一带。这两句揭露安禄山屯聚粮食以图不轨。

④越罗:越地(今浙江省一带)出产的绫罗。楚练:楚地(今湖南省、湖北省一带)出产的丝帛。练:白色的丝织品。舆台:周代奴隶主贵族把人分为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舆、台都是奴隶阶级,后即以舆、台代指奴仆。这两句说,安禄山的爪牙、奴仆都穿着光采照人的绫罗绸缎。

⑤主将:指安禄山。位益崇:地位越来越高。据历史记载: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安禄山被封为柳城郡公,天宝九年(750),进爵为东平郡王,天宝十三年(754),又加封为河北三镇节度使。凌:犯。这里指轻视朝廷。上都:长安。这里代指唐中央政权。据历史记载,安禄山久怀叛逆,骄横暴戾,目无朝廷。天宝后期,唐玄宗派使臣到渔阳,安禄山称病不迎,“无复臣礼”。“气骄凌上都”,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⑥边人:指渔阳一带的人民。衢(qú渠):四通八达的道路。据历史记载,当时有人向唐玄宗揭露安禄山阴谋叛乱,唐玄宗不但不相信,反而把告发的人绑送给安禄山,结果被处死。

《后出塞》共五首,写于安史叛乱发生之初。这组诗以一个从渔阳脱身而出的士兵的自叙口吻,揭露了安禄山扩充兵力,阴谋叛乱的罪恶活动。杜甫写这组诗的目的,是为了抨击唐玄宗宠信安禄山,结果是养痈遗患,表明了杜甫对国事的深切关注。这是组诗的第四首。在这首诗里,作者揭露了安禄山虚报战功,乘机扩军积粮,阴谋叛乱的种种活动。同时也指出唐玄宗贪图边功,纵容边将,乃是酿成安禄山叛乱的根本原因。